在精品業擔任公關工作已有4 年資歷的黃伊亭,決定要到大陸去。抱著「即使戰敗了回台灣,工作資歷還是加分」的拼勁,今年6 月,她要告別現在工作,收拾行囊到北京,開始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
這幾年,台灣精品公關業因為大陸市場崛起,被邊緣化得很厲害。例如:全球流行的潮牌西班牙ZARA、瑞典品牌H&M與美國品牌GAP 等都直接跳過台灣市場,直接到大陸開店;而台灣市場原本就小,即使進來的國際品牌也多由代理商掌控,一旦代理結束就得把品牌交還給總公司,使得代理商不願深耕品牌,精品公關能發揮的空間就相當有限。
台灣在萎縮、大陸在發展,黃伊亭待在這樣一個工作明顯位移的產業,危機感非常深,很怕自己被市場淘汰。
轉進大陸1
工作機會位移 到大陸是機會也是生存
「在台灣拿兩百萬的預算辦活動,跟在大陸動輒用有兩、三千萬的預算,學習到的技巧就會差很多。」黃伊亭
認為,一旦有辦大活動的公關經驗,將來無論是繼續待在大陸,或是回台灣,都是很好的談判籌碼。
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 2009年底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已成為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
第二大精品消費國,未來5 年更有可能躍升為全球第一。
光看法國精品龍頭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自1992 年在北京開設首家專賣店以來,目前已經在大陸展店31
店,遍及25 個城市;去年10 月,更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開設全球第440 家店。今年5 月中旬,Dior 2011 年早
春秀乾脆從法國移植到上海外灘舉辦,從模特兒到造型師都空運過去,活動場面大手筆非台灣精品業所能企及。
類似黃伊亭這樣,處在台灣規模明顯縮小的產業,到大陸似乎成了不得不的選擇。只不過,該趁年輕就過去
從基層做起,還是累積台灣經驗的管理經驗,再到大陸當小主管?
在精品公關業已經有10 年以上經驗的Monica 觀察,對大陸來說,有主管經驗的台灣人是最具優勢的人才。
畢竟台灣精品業已經發展一段時間,品牌熟悉度高,也知道如何操縱品牌形象與市場;「之前大陸國際精品業
者曾經找香港人過去,但是香港人的中文沒有台灣人好,溝通起來有些困難,而台灣人脾氣好,好溝通。」Monica說。
Monica 表示,由於大陸精品市場一直擴張,無論是薪水與預算都給得比台灣高,中高階經理人薪水多2 ∼ 3
倍。
這幾年,台灣很多優秀人才包括LV、Piaget、Catier 等國際知名品牌公關,都被總公司直接升遷到大陸當公關
經理人,當上高階經理人的年紀約在三十幾歲。
只不過先當上主管再去大陸當高階主管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少。今年29 歲的黃伊亭,已經有4 年工作經驗,
卻還未當上基層主管。看一下上面位置,短時間內都已經被卡死,「如果現在不過去,年紀愈大,我連那裡的機
會也沒有。」黃伊亭認為時間已經等不了她。
「反正我還不是主管,在那裡重新開始也不會覺得太委屈。」加上,她憂心現在不走,兩三年後結婚生子,到
時候更放不下。
轉進大陸2
除英語外,加強多國外語能力
黃伊亭從小就喜歡服裝精品,大學主修劇場設計,很早就清楚未來工作目標就是朝精品公關之路邁進。
大學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都到英美兩國去念書,她選擇到義大利一間服裝學校念品牌管理。課程結束後,繼續留下來1 年加強義大利文。除了英文之外,義大利語已經成為她的競爭優勢,讓她與其他公關與眾不同。偶爾因為工作需要必須與國外總公司聯繫時,用英語溝通,還能看義大利文。
黃伊亭說,留學義大利還有一個好處,義大利是許多歐洲名牌的發源地,除了學語文外,到當地念書後,對
於歐洲品牌又有另外一層了解,「你比較了解歐洲人的思維,了解義大利人的生活方式,這對於將來跨入精品行
業,有很大幫助。」黃伊亭說。
除了英語、義語,有一段時間,她還進修德文,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但是大陸市場規模大,全球
人才都匯集在那裡,語言能力愈廣,也比別人更有機會掌握更多人脈;黃伊亭說:「 我現在仍在繼續練習我的
義大利文,將來到大陸工作,除了英語外,也希望用更流利的義大利文與義大利總公司的人溝通。」
轉進大陸3
累積台灣經驗至少5 年
事實上,她5 年前踏入職場,就開始為大陸工作做準備。她先從國際精品品牌的採購助理開始做起,先累積精品工作經驗,再正式進入一家代理紐約各種潮牌的小型服飾公司擔任公關,從小預算二、三十萬開始,磨練辦活動等技巧。
累積2 年公關經驗後,她趕緊跳槽到一家知名國際品牌代理商公司,擔任資深行銷公關,開始學習如何策畫預算在200 萬到300 萬的國際時尚品牌活動。
去年10 月與今年3 月,她舉辦兩場國內大型時尚活動,黃伊亭說,兩場活動鋪陳時間就長達半年籌備,學到很多活動流程,從活動場面設計、舞台布置、找協力廠商、控制預算、安排媒體採訪等;總公司也會派設計師與總經理前來視察,由公關負責接待,黃伊亭說:「無形中累積自己的人脈,也學到如何接待這些時尚人物。」
轉進大陸4
積極掌握人脈,拓展未來工作圈
當年,她所念的服裝學校,同學來自全球,現在部分同學與她一樣,相繼踏入精品業服務。這些年來大家繼續保持聯繫。
「人脈是這個圈子很重要的資產。」她親眼看過,透過人脈連結,很多同業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例如:有人從台灣跳到香港一家私人飛機公司擔任頂級客戶公關;另外一位同業原本也在外商公司擔任公關,後來跳槽到上海世博會的美國館工作。
現在她還沒有飛往大陸,但人脈網已經開始動起來。
她聯繫大陸人脈,詢問當地精品市場相關訊息,以及如何在當地找工作。同時也跟客戶透露要到大陸工作的訊
息,而目前已經有香港客戶願意幫她聯繫大陸的工作機會。
黃伊亭自信地說:「 我在台灣已經累積了幾年公關經驗,如果大陸工作發展不順,我相信幾年後我回台灣還
是有優勢,因為我在大陸歷練過,台灣也有相關經驗。」
不過,很多到大陸工作的朋友都碰到跟當地人相處的問題。她也擔心,自己無法適應。
「我想可能得等上班以後慢慢去適應吧。」她說。
黃伊亭問職涯教練
陳朝益的3個問題
Q1 : 聽說到大陸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跟當地人相處?該如何適應?
A: 你可以專心做你的事業,忽視身邊的人,但你不能逃避消費者。你做的精品市場,現階段他們有可能是土大款(好似台灣早期的田僑子)或是富二代,他們要的是炫耀,而不是謙虛和內斂,你如何和他們做朋友,了解並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他們可能在公眾場合抽菸插隊甚至於吐痰,口氣可能很不禮貌,你能接受嗎?這可能是行業的特色,你心理預備好了嗎?
Q2 :30歲之前不到大陸卡位,以後是不是就沒有優勢了?
A: 不要因為你的年齡而急於轉換工作,要看你的專業能力預備好了沒?急於補位的態度可能會讓你走錯路或是空轉,更浪費時間。開始和市場接觸、了解市場是必要的。不只是行業人,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行為。
Q3 :沒有外商經驗而到大陸求職,是否是劣勢?
A: 在外商學到的是一套策略制定,和消費者的互動以及計畫執行流程;有些外商比較本土化,那個經驗就是
優勢,如果那外商還是國外總部管控,那「執行」的經驗就沒什麼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