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義雄看李登輝情結

劉鳳珍
user

劉鳳珍

1997-08-05

瀏覽數 19,050+

林義雄看李登輝情結
 

本文出自 1997 / 8月號雜誌 日本的第二隻眼睛──大阪的新城市思維

問:你怎麼看「李登輝情結」的現象?

答:所謂「李登輝情結」的現象,指的似乎是台灣人對這位總統有著異常的偏愛和期待,不管他的作為對錯,都給予寬容甚至美化。就反對黨的政治人物與支持者來說,是指對統治陣營的最高領導人李登輝先生,存有特殊的偏愛和好感,認同其言行,甚至給予其個人政治支持。這種現象明顯違反民主國家中「人民作主」的理念,無從維持主人(人民)對公僕(政府官員,包括總統)的正常關係,也不符政黨政治的常態。

問: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

答:首先,許多人錯誤地把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當做解決苦難的救星,對掌有權力的人抱著期待和幻想,希望這些人有朝一日能大刀闊斧地解救人民所有的苦難。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可能是對政治人物的瞭解不夠,天真地陷入期待中,也可能是怠惰或沒有勇氣反抗當權者,所以為自己的懦弱找藉口而美化掌權者。第二,有更多的台灣人由於粗糙的族群意識,認為李登輝先生是台灣人就應該支持他,這是沒有根據的假定。

當然,政黨或政治人物對族群意識的操弄,也是強化李登輝情結的重要因素。而反對黨由於李登輝情緒作祟,不但不試圖化解這種錯誤的觀念,反而時常附和族群意識的論調;來助長李登輝情結的威力。例如,民進黨「義助」台籍的國民黨人士擔任行政院長,或因政黨利益想和統治者合作時,強調「李登輝是國民黨內唯一有改革決心的人」云云。

問:它對民主政冶的發展會有何種影響?

答:這種特殊的現象至少造成兩項對民主發展不利的後果:一、李登輝個人權力過於集中:他擁有總統的法定權力,又是執政黨的黨主席,同時又獲得反對陣營支持者的認同,制衡他的力量因此相當小。第二、使反對黨在關鍵時刻常自失立場,支持李登輝的政治決定,模糊了政黨政治相互制衡之分際。

問:是因缺乏自信心的關係嗎?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答:對啊,人民還缺乏做主人的信心和意志,而反對黨對反對的精神也還不夠堅持。反對最基本的就是要和當權者不一樣才叫反對,且應該要有和統治者平起平坐的心態,不能也有期待英明領袖的想法,否則就不算是反對。

問:就因為這個杜會對李登輝寄予太多的期望與依賴,李登輝其實也可說是「李登輝情結」下的受害者?

答:某種程度上算是。因為李登輝情結作祟,加上他周圍的人沒有善盡責任,讓他沒有機會檢討自己,而在權力上變得驕倣與自滿。尤其是最近接二連三所發生的社會治安事件,讓許多期待一個個落空,民眾就變得無法忍受。

問:所以李登輝情結會漸漸淡化?

答:是的,李登輝情結已有變弱的趨勢。首先,族群的政治動員在多次的重複及社會各界的譴責下,已漸失功效,因此伴隨族群意識的李登輝情結也有弱化的跡象。事實上,李登輝主政也九年多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民眾從一些事件中也開始體會到不要對政治人物心存太多幻想,而是要監督統治者,不管他是不是台灣人,是不是李登輝。以今年五月間多次大遊行的行動為例,要求「總統認錯、撤換內閣」的訴求已能獲得多數民眾的認同,並有數萬民眾願意以遊行的方式來表達這項訴求,證實所謂的李登輝情結已有減弱的趨勢。

問:面對政治人物,你覺得什麼是「做主人的意志和信心」?

答:人民不能有期待「英明領袖」的想法,否則不利於民主政治的長期發展;政治人物是依照人民意志去執行的人,他必須受到監督與制衡。政治也不是什麼權謀或複雜的事,是政治人物的私心將它變得複雜,然後讓人民搞不懂。人民一定要認清自己有權利也有責任選擇一個好政府,去監督它,並可依自己的意志罷免它。

(李明軒、劉鳳珍採訪,劉鳳珍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