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擁有歷史上最好的機會

越洋專訪約翰‧奈思比夫婦

林婉蓉、許綠芸 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user

林婉蓉、許綠芸 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2009-11-01

瀏覽數 4,450+

你擁有歷史上最好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10月23日下午2點半,我們在台北,世界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夫婦在維也納,遠在台北的我們,開始討論這世紀的30世代,你不可不知的大議題。

為什麼不可不知?因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接下來的關鍵10年,不只台灣,全球都在緊盯大陸,你很難置身事外,先看懂以下5個大陸關鍵數字:

■GDP平均每年以8.1%成長,60年內經濟總量增加77倍。

■2008年GDP為3.86兆美元,為美國27.2%,日本的78.6%。

■ 外匯存底1.94兆美元,增加了14000倍。

■ 1978年人均所得19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十分之一,2008年為2007美元,比率升至32.3%。

■在世界209個國家和地區中,每人所得名列130。

■這些數字,對於研究中國10年,走訪中國超過上百次的奈思比夫婦究竟怎麼看?奈思比為未來學家和趨勢大師,1967年就被泰國皇室聘為顧問,接觸亞洲甚早,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一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2006年在天津成立「奈思比中國研究院」(Naisbitt China Institute),在中國生活、研究,真正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同樣是西方學者,這一次,他的觀點和許多剖析過中國的西方學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為什麼要了解中國大趨勢?

我們的對話從這裡開始。

今年,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約翰‧奈思比預言,明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但,「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至少還要20至25年,」奈思比說。因為現在美國的GDP是14兆美元,中國GDP只有4兆美元,中國要超美,至少還要等20年以上。

約翰‧奈思比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以中國超越美國競爭的角度看事情。因為「超越」(catch up)已經是歷史的語言,「現在全世界只有一個經濟體!」

區分全世界為幾個經濟體早就是過去的想法,全球化後,世界互動太頻繁,我們應該用一體觀念看世界。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世界經濟早就完全整合在一起,才會一個美國次級房貸風波,就變成全球風暴。換句話說,當全球經濟環環相扣時,中國經濟規模壯大,你也不可能不受影響。

學習終生學習 教育擺在第一

接下來,我們開始談起,現在世界變化的速度太快了,年輕人該怎麼辦?

怎麼做才能在新世界人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不是被淹沒呢?「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約翰‧奈思比強調了三次,教育是最優先的策略。

2006年,奈思比夫婦開始在天津成立「奈思比中國研究院」,開始從各種深度觀察中國,以及中國的年輕人。

一起參與中國大趨勢研究的桃樂絲‧奈思比說,你可以想想,如果美國高達14兆美元的GDP,是由3億人口創造的,那你可以再看看13億人口的大陸,未來會有多少人才,「如果好好運用中國人才,未來創造的產值會有多驚人!」

這個新經濟體的遊戲規則是,全世界的人一起競爭,競爭對手變多了,相對地,每個人的機會也增加了。對企業來說,全世界的人才都在一個池子中,任君挑選;對年輕人來說,不用被侷限在一個區域發展,在全球化經濟下,全世界都是舞台。「現在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大好時光,而且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桃樂絲‧奈思比說。

究竟可以怎麼進行「如何學習」?約翰‧奈思比的答案是:唯有終生學習,在未來才有優勢和機會。世界改變得太多又太快,沒有人可以預測20年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在全球化之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持續學習,然後適應改變」。桃樂絲‧奈思比的經驗是,亞洲年輕人勤奮、用功、聰明又有企圖心的特質,在這個新時代,正有大好機會。

認識「integration」從微觀到巨觀

中國正在由模仿到創新的階段,創新需要有創造力的人民,和有別於填鴨教育的另一種形式的學習。

「中國的教育要從苦學硬記,轉為教年輕人創意思考和自由思考。」桃樂絲‧奈思比說。奈思比夫婦從與中國年輕人的談話中了解到,這些年輕人和上一代的生長環境大不相同,他們沒有體驗過父母經歷的生活困境,他們更關心經濟而非政治。

奈思比夫婦認為,「中國的挑戰是,找到和年輕世代溝通的語言,中國領導人必須多聽人民的需求。」大陸的年輕人比起老一輩,和世界有更多連結,他們認為自己是地球村的一分子,他們的目標是在世界上競爭,贏取更好的經濟未來。

在這個新時代,奈思比夫婦希望兩岸的年輕人必須認識「integration」這個字,中文字面上意義雖然是指整合力,但其實意指「你要想得大,想得廣,想到全世界;同時,你還要想得小,想到個人。」

這種從微觀到巨觀的能力,就像他們在中國收藏當代中國畫家吳冠中的畫一樣,用中國的水墨畫法,畫出西方人眼中的美,這是不需要語言的語言。奈思比提醒我們,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已經站上了全世界的舞台,你要跟著舞台往未來移動。英業達前副董事長溫世仁說過,「我們正站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那麼,你想站在哪裡?你要秀出什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