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嗎?在數位世界裡,像Google、維基百科、Skype 這種「0.00」激進定價所創造的龐大經濟體,正在形成新地心引力,快速重組新舊經濟的秩序。
未來30 歲以下的世代,將進入免費的新樂園;但是遵循定價原則的各大企業,則可能在價格「free」的壓力下亂了陣腳。一旦消費者全部向免費經濟靠攏,企業要如何賺到錢?
0元消費機制改變市場
克里斯‧ 安德森(Chris Anderson) 繼長尾理論後,最近再度提出「免費」經濟下震撼世界的觀點,《今日管理雜誌》(Management Today) 書評,以「無價的觀點」推崇安德森的新經濟模式。
為了誘發顧客購買行為,免費行銷手法並不新奇。在華人的傳統菜市場裡,這是一直都存在的機制。但不同的是,我們的上一代,是買了菜,再拿一把免費的葱;但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則是先拿一把免費的蔥,再決定買不買菜。
克里斯‧安德森如何看待「天下白吃的午餐」,透過越洋電話,我們特別專訪了安德森,請他談談什麼是無價的免費理論,又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以下是訪談紀要:
Q:經濟學上的名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經濟時代來臨,成為本世紀最具挑戰性的殺手級價格,可否請您談談對於「0」這個激進價格的看法?
A: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多人認為「0」並不堪稱為正式的「價格」(Price)。但,如果商品真的存在,這些商品也都有標價,那麼「0」也可以是有效(valid) 的標價,甚至可說是讓這個商品更有競爭力的標價。即使有些商品免費,有些商品要付費,消費者依舊是形同在幾個標價中作選擇(choice)。
「0」定價其實是被「擴大範圍」了。也就是說,某樣商品是0 元,但如果能為同一家公司的其他姐妹產品(sister products) 帶來顧客,這麼一來,它就不是沒有價格,而是和其他商品「一起標價」,免費經濟學真正的含義,應是「先免費,後收費」。
Q:免費經濟來臨,您有沒有想過價格標籤(price tag) 這個東西,是否有一天會像VHS 錄影帶、膠捲底片一樣,走入歷史呢?
A:不,不會。許多人對這本書最大的錯誤印象,就是以為我提倡所有的數位商品都是免費的,我並沒有說過所有數位商品都會「免費」(free),我只是提倡,它們即將變成某種「自由型態」(free form),也就是更有彈性的定價方式。譬如同一首歌曲,可能在一個通路賣99 cent(美分),在另一個通路卻是免費送出,是充滿彈性的定價模式。
商品價值由顧客決定
Q:在台灣,菜市場同時會出現兩種人,有人買東西才得到免費的蔥,有人先拿到免費的蔥再決定要不要買東西,對賣家來說,要如何處理這兩種顧客?
A:出現兩種的人是常有的事(即使他們彼此知道對方存在),我們不用擔心公平問題,因為,這兩種人取得的東西其實不太一樣。
以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為例,瀏覽前10篇文章是免費的,看到第11 篇才要你付錢,對這些想看第11 篇的讀者來說,他們會很樂意付錢,因為他們看到了《金融時報》的價值(They valued it)。
問題應該是:消費者本身到底從同一份報紙得到多少價值?儘管看的是同一篇文章,這桌的讀者可以讀到免費的,隔壁桌卻因為它是第11 篇所以需要付錢,但帶給他們的價值(包括愉悅度、學習度)其實已經不一樣了。不同的讀者行為透露了他們的價值觀,再給它們不一樣的定價、不一樣的服務。雖然比較起來有些不公平,但重要是兩者在兩人心中,都是公平的價錢。
Q:您在書中提到,網路的邊際成本每年都減少50%,價格下滑,這樣推演下去,您怎麼看企業利潤的產生?
A:雖然成本逐漸減少,市價也下滑,但,假如我們可以賣給兩倍多的人呢?經濟學裡有所謂的「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的改變,其實也會創造需求,就像電腦硬碟一樣,無論它的空間成長到多大,人們總是有辦法將它塞滿資料。價格若降低了,人們也會找到
理由來買得更多。
Q:您提到,當前的免費增值模式,已轉為免費產品必須占99%,才能出售1%的產品獲利,這樣會讓免費經濟更趨近微利時代嗎?
A:通常我們操作分級收費(Freemium) 策略,付費會員的比率會設在5%~15% 左右,這是一個不錯的範圍。不過有時候市場讓1~2% 的也能存活。其實,只要確定那個付費產品的價格是對的,又可以支持整家公司那些不付費的部分,就可以存活了。不過,如果使用者付費比例太少,譬如才0.1%,那可能要認真去分析,是不是免費的版本給了太多,或是付費版本給了太少。同理,如果付費比例太高,譬如高達80%,就要想想付費版本的價格是否太便宜,還是免費的版本給得還不夠多(去吸引更大的使用者群)。
先免費後收費 放長線如何釣到魚
Q:真實世界裡,談到先免費後收費,有哪些策略?操作上如何進行?
A:我舉一個例子,是我的另一間公司「3D robotics」。我們做機器人的硬體,也開了一個網站叫「DIYdrones.com」,裡面附了一個線上商店,賣硬體、真實的東西,但是也免費贈送許多別人認為更重要的東西。
譬如,我們免費送出我們的設計、電路圖,任何公司都可以直接抓下來,自己做自己的產品,即使做出來比我們低價,變成競爭對手,我們都無所謂!
不過,如果你需要我們來幫你製造,確定你的設計一定可以製造成功、正常運作,那就得付我們相當於2.6倍的成本!這個利潤空間設得剛剛好,我們賺錢,客戶也可以將產品做出來賣錢,大家都是雙贏。
我們看到英特爾(Intel) 的晶片,大部分成本都在智慧財產上,而我們做的卻完全相反,我們的策略是,透過「免費」,先建立社群(community),創造了新的生物圈,用「免費」得到硬體設計社群的「信任」,像這樣的「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 的概念,已經在路由器、已經在製藥......慢慢發生中,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會改為
「開放」,但有些是可以的。
Q:網路經濟接受「先免費,後收費」的概念,但是一般傳統企業老闆還是得看財務報表,如何在編製預算或執行產品計畫時,讓老闆們買單「先免費,後收費」的觀念?
A:目前在我所熟知的網路產業裡,其實並沒有「預算」這玩意,他們的經營模式是先籌措充足的資金,然後逐年嚴密監控燒錢速度(burn rate),這樣的模式,可說是完全支持著「免費」的概念的。
但,若是在一般企業,賺錢了才算成功,因此目前唯一測量成功的方式就從「每月收入」與「每月支出」去計算,再往回推算去編列預算。若採用「免費」模式,我認為,關鍵在如何找到「其他」的項目,來測量你的進度(progress) 和成果(success)。譬如網站的流量、連內連結數(incoming links),甚至連商務關係、合作廠商的
關係,也都可以視為成功的指標。
我開的Booktour.com 公司,他們還沒賺錢,也從來沒編列財務規畫,只鎖定Amazon 為目標合作夥伴,努力吸引Amazon 的目標消費族群,讓Amazon 對這間公司產生興趣,後來這間公司創造的價值夠了,也順利將Amazon 變為合作夥伴並為公司注入資金。
回歸商業面操作 讓長尾理論更長尾
Q:您之前的「長尾理論」大受歡迎,現在的「免費」,又開啟了網路的另一扇思考之窗,它們之間是否有某種關聯性?
A:「長尾理論」的重點是無限制的陳列空間(shelf space),網路創造了超大的多樣化(variety) 和文化多元化(cultural diversity),而「免費」則是拉回了商業面。我們可以這樣看:免費經濟,讓更多人享有免費的工具和宣傳管道,吸引更多人投身創作,因此也創造了
更多的作品,讓長尾更加的長尾(make the long tail even longer)。
Q:像維基百科、Skype 這樣的公益市場,是否將成為「免費」的下一波潮流?
A:我在書中有一大篇是在寫「公益」,可見我對它的重視,不過我也還在初步瞭解中,不敢貿然說已經有了答案。我認為,有一件事經濟學家一直都還沒做,就是去「量化」(quantify) 金錢以外的其他非金錢的亞馬遜網路書店以免運費、免費書評及書籍第一章免費試讀等各種「免費」方式,用看似賠錢的生意拉拔賺錢的生意。
「經濟系統」,譬如社群的信任度、連線遊戲的點數與經驗值,等到這部分都研究出來,我們就會接收到「非金錢經濟」的強大力量。
我的上一本書《長尾理論》是在討論「多樣化」(variety),而《免費》一書則是探討這個多樣化所帶來的經濟效應。
我的下一本書目前暫名為《分子是新的位元》(Atoms are the new bits),內容主要在討論實際物體(由分子組成)要怎麼從網際網路( 由位元組成) 這些年的經歷,學到一些新的做法?該是硬體產業向網際網路學習的時候了,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將如何應用在目前製造工業上?這將會是生產工具的民主自由化(democratization)。
Q:請您向您的後代及台灣的30 世代說明,該如何把握「免費」的新世界?
A:我想,對我的孫子說還太早,那會是20 年後的事(笑)。但,我和我的兒女們,我會告訴他們:你們能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很幸運,你們有許多選擇,被賦與很大的力量。你們想得到的東西都垂手可得,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你們都接觸得到;有無限多的免費工具可以使用,所有世界級的資訊源(information source),就在鍵盤敲打後立刻出現在眼前。你們將不會被任何事情所牽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