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投資人普遍感到困擾的問題,常常就是投資盲點所在。以中國基金為例,大部分投資人的疑惑都跟案例中的Amy 一樣,光是聽到A股、B 股、H 股或是紅籌股、國企股等專有名稱,就一個頭兩個大。
許多人以為買基金很簡單,反正交給基金經理人來操作就好,因此忽略自己應該要做的功課,別忘記,基金投資到頭來是盈虧自負,若在買基金之前,沒有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投資?究竟投資了什麼?只是因為基金熱門、別人都說值得投資就貿然進場,其實很危險。
現在應該投資中國市場嗎?
首先,應該先釐清「中國市場值不值得投資」?大約兩年前,國內也曾掀起一次「中國熱」。當時,許多投資人爭相到香港開戶、買中國基金,只不過,陸股漲得快也跌得快的特質,讓不少買在高點的投資人受傷慘重。
比較兩年前與現在的各項條件,屬新興市場的陸股,易漲易跌的特質仍在。最大差異在於,兩年前全球市場處於多頭格局,現在則陷入空頭格局,雖然聽起來頗教人擔心,但選在目前相對低檔時機進場,無論衡量獲利空間或是風險高低的角度看,都比兩年前有利。
再者,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儘管也受金融海嘯波及,不如過去2 年耀眼;但中國仍舊是今年全球經濟成長最被看好的區域(見表1),這不單只是因為中國內需市場龐大,更重要的是,當其他國家政府一面收拾金融風暴殘局,一面刺激經濟,正忙得焦頭爛額時,中國政府卻只需要思考「如何刺激經濟」。何況,由於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政策從擬定到推行,效率極高,光是一項「家電下鄉」政策,就足以看出政府對人民心態掌握的精準程度。
儘管各家投信積極募集基金,但因為法規條件限制,投資人最後買到的中國基金,很可能跟想像中的不一樣。舉例來說,中國的股市分為上海A 股、上海B 股、深圳A 股、深圳B 股;港股則有所謂的國企股〈H 股〉、紅籌股,此外,還有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例如新加坡的S 股、紐約的N 股(見表2)。
但並非這所有股票,基金都可以自由投資。舉例來說,A 股由於流動性低,漲跌幅往往比H 股來得大,許多投資人因而特別青睞A 股。但在現行法規下,台灣目前上架的基金,無論是境內或境外基金,投資A 股的上限都是10%。
10%看似不多,但由於目前中國開放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的速度仍緩慢,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儘管其他國家沒有規定10%的A 股投資上限,基金能投資A 股的比例仍舊很低。不少標榜投資中國的基金,主要仍以H 股搭配連結A 股的ETF。
「到底買到什麼基金」的問題,往往與基金名稱的混淆有關。例如,「中國基金」、「大中華基金」與「中概基金」,3 種基金都訴求中國市場概念,但重點不盡相同,投資人挑選時還是得仔細看一下基金
公開說明書才準。
早期在法令對中國企業股票的限制下,投信僅能募集中國概念基金,投資標的則多為台股中的「中國概念股」或「中國收成股」,例如企業主要獲利來自中國市場的台商股票。
投資前,確實了解風險屬性
大中華基金則偏向區域型基金,投資香港、台灣、新加坡及中國等地與中國經濟成長關聯密切的股票。至於中國基金,則以在不同交易所掛牌的中國企業股票為主,尤其是香港的H 股、紅籌股。這是法規解除對H 股、紅籌股限制後,應運而生的商品。若從「純度」的觀點看,與中國市場的關聯程度,由高而低依序是中國基金、大中華基金、中概基金。
無論如何,現在投資中國基金,還是要有「長期投資」的心理打算;而投資人在面對市場上新的、舊的各式各樣中國相關基金時,還是得留意各基金投資標的與範圍的差異,切記在投資前,要進一步了解風險屬性,才能成為投資常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