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生要聚焦,先學會取捨

羅智強與人生導師陳長文的對話

林靜宜
user

林靜宜

2009-03-01

瀏覽數 7,700+

人生要聚焦,先學會取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羅智強不具備典型成功者的個性特質。他不夠專注、積極,很少想未來,幾乎是隨遇而安;容易心軟,不具侵略性,甚至過於老實;興趣廣泛,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老愛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二十多歲時的羅智強,不但隨性,還帶點「任性」,放著康莊大道不走,偏闖崎嶇小徑。大學讀的是企管,退伍之後,不到銀行捧金飯碗,不進大企業工作,反而隻身南下當地下電台台長,一人統包主持與行政。後來,考上人人稱羡的鐵飯碗(高考),做了兩年,為了理想,毅然辭職,以無黨籍身分到高雄參選市議員。

一路的跌撞,滿身的傷痕,全在落選後爆發開來,超過負荷的挫折讓羅智強陷入低潮。他發現個性中的不安定因子,讓所愛的人離開,使自己對未來茫然,覺得無路可走、無處可退。他變得沒自信,認為個性是失敗的致命傷,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最後選擇逃避,空轉人生。

長達半年,羅智強沈迷網路遊戲世界,沒日沒夜在線上奮戰,最高紀錄是連打三天三夜,鼻血直流,才甘願下線。「我那時是電玩成癮症加上憂鬱症,心想不如再報考法研所(兩年前曾落榜),看能不能走出低潮,」他說,應考前連一頁書都沒翻,全憑第一次所讀的記憶,「幸好考取,否則當年可能會以『男子暴斃網咖』上了社會版。」

走出空轉,找到人生導師

空轉的人生在遇到陳長文之後,漸漸轉變。陳長文是羅智強的碩士班老師,也是人生的心靈導師。

這對師生至今,常像朋友一樣對話,小至閒話家常,大到衡時論政,是理性與感性的交鋒,更是赤子之心的交流。「從與老師的對話中,我知道不同個性的人都能走出一條路,什麼樣的個性好?什麼樣的個性不好?其實沒那麼絕對。」

境隨心轉,以前,羅智強認為自己的心軟常在人際關係上吃虧,但後來發現,常在關鍵時刻獲貴人相助,「因為不知不覺中贏得更多人的信任。」

心隨念轉,曾讓羅智強自我懷疑,陷入低潮的不定個性,反是打開視野,增添歷練的催化劑,「我因此學會不同的技能,改進不少的缺點。」他說,就算世俗衡量,當初選擇走上康莊大道造就出來的他,比現在的他還要好,「我仍清楚確定,康莊的人生未必好過當下所過的人生。」

在陳長文眼中,這位學生敬業負責、進退得宜、謙沖溫和,擁有極高EQ 的柔軟態度。「他在課堂上並不起眼,可是接觸久了,會發現他非常有內涵,」談起羅智強,陳長文臉上盡是微笑,平常烔亮、能洞悉人性的眼神變得柔和。

羅智強是陳長文親自推薦給馬英九的人選,對於學生在520 總統就職後,堅辭發言人,回歸做自己的決定,無條件支持,「他說他空掉了!唯一想做的是回到最愛(閱讀),彷彿他的生命裡若沒有這個,就沒有了陽光、空氣和水,這很令我感動。」

忘年至交,開啟彼此另一扇窗

不過,羅智強只想靠閱讀、筆耕過日子的想法曾讓陳長文不可思議。「我當時問他:Are you sure?這樣能過日子嗎?」他不諱言,自己想像中的年輕人應該是在一個領域深耕,但羅智強卻經常變動,在理想與現實中游走。「老實說,我很難想像空掉的感覺,我的日子很實在,」陳長文還沒30 歲就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後來,進入理律事務所做律師,一路升至合夥人,很紮實在過日子,「但看到智強,我不禁會想,我好像太過實在了!」因為好奇羅智強的書單,陳長文開始接觸法律、哲學之外的「閒書」,包括村上春樹。

「智強像塊樸拙的玉,非常真誠,真誠到有點天真,」陳長文形容,羅智強如果身處一千多前的李白、杜甫時代,毫無疑問必定如魚得水,「但是,現在的世界必須面對理想與現實、興趣與專業如何結合或取得平衡。」當羅智強偏離現實時,陳長文會將他拉回來。

從只知道自己喜歡閱讀,搞不清楚人生方向,到做了馬英九競選發言人,再至中央社副社長、大學兼任講師,羅智強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路,每遇重要抉擇,一定先找陳長文商量。他的點滴轉變,這位心靈 導師也看在眼裡,「他會三思而行,更能於理想與本業間游刃有餘,尤其在有了妻子、女兒後。」陳長文說。

人的一生,總是會碰到難以抉擇,或是找不到方向的時刻,若能有位可以請益的人生導師,可以更快釐清頭緒,也能協助自己發覺盲點。人生如何聚焦?怎麼樣成為有本事的人?成功的人生該是何種樣貌?如何面對挫折?從羅智強與人生導師陳長文的對話中能找到答案。

談聚焦

羅:我的心思比較浮動,雖然後來有改變,但幅度不大。老師曾婉轉要我更聚焦,做好時間規劃,但是,我的定力不夠,當想要聚焦某件事時,就會感覺對其他事情的興趣更強烈。像在寫論文時,特別有強烈的欲望想要看跟論文無關的「閒書」。

陳:你們生活的世界跟我們那時很不一樣,我們相對單純得多,比較能聚焦。因為你已經習慣同時碰很多東西,突然間,要你專心一件事,當然會覺得沒興趣了。就像有個傢伙喜歡抽菸,又喜歡喝酒、嚼檳榔,你跟他說,現在只准吃檳榔,他一定會問:我的香菸跟酒到哪兒去了?這個比喻好像不太恰當(大笑)。要聚焦,就要懂得取捨,取捨的重點至少要做到,對自己有益,對其他人也無害,如果對自己有益,對社要聚焦,就要懂得取捨,取捨的重點至少要做到,對自己有益,對其他人也無害。會、人類也有用,這是最好。

很久以前,我問過你到底喜歡什麼?你回答:「老師,我從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可是我很確定一點,我最喜歡的是閱讀。」我說:「你都讀什麼呢?」你回答什麼書都讀,對我來講,這是奢侈,太超過了!可是對你而言是很大的享受。你的優點是個性篤實、真誠、興趣廣泛,做事很值得信任。我相信讀書啟發了你很多東西,讓你的思慮清晰,當你能集中心力,優點就會像原本壓得很緊的高級羽絨衣,一撐開就完全呈現,因為裡頭是實心的。

羅:我的個性優柔寡斷,總是不懂得取捨,也很不會拒絕別人,常把自己弄得又忙又累,現在的我身兼數職,必須同時做很多不同類型的事,但都沒辦法取捨,如何可以有效率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陳:不同的狀況應有不同的方法,當幾件事情同時攬在身上時,第一要思考自己的角色是什麼?能做些什麼?我有紅十字會、教書、律師事務所的工作,我在這三個機構都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光憑一己之力是做不到的,一定要有一群人肯一起做。我相信你現在正在體會長官與部屬如何形成一個團隊?這中間其實有很多的問題。你原本喜歡看哲學、歷史、文學的書,這部分讓你的心靈得到成就感,要堅持下去,若可以的話,多看些管理書,這可能會令人厭煩,因為跟原來翱翔的美麗理想世界裡是很不搭的,我到現在還是覺得管理跟愉快是兩個矛盾的詞彙,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管理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你的心是絕對沒問題,因為你擁有豐富的內涵。但是,仍有件麻煩的事,包括組織、部屬、同事等,不管是三教九流、牛鬼蛇神或是聖人,你都得去manage(管理),那會把你的日子變得更複雜了,顯然你原先最愛的事在時間上會變得很少,所以時間分配是大問題,優先次序要做取捨。

談本事

羅:我曾處在對自己疑惑的階段,不確定我是怎樣個性的人?花了很久時間找自己,找出了原則與標準,但有時會發現有些原則會綁住自己,甚至於吃虧,會遇到不順遂的情況。我想,現在很多人可能也會有像我這樣的困惑,因為相信了某些原則或標準,反而在當下碰到更大的困難、壓力或挑戰,有些人會繼續堅持原則,但是有些人就放棄了,選擇比較簡單的路走,老師在這方面能否給我們一些想法?

陳:建立原則之前,先進行思索跟評價,每個原則都應該去想「是嗎?是嗎?是嗎?」給自己機會想清楚與去體會,確定這就是你要的人生原則。有些原則是幾千年來不能動搖,也不會被打破的定律,比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如說:誠實是最好的政策。假如你想要以誠實、正直作為人生原則,就要去問,什麼叫做誠實?什麼叫做正直?最簡單的就是不做假帳、不虛偽。

如果老闆要求你做假帳,你要不要做?我當然希望大家都不要碰到這種困境。或許, 很多人會問若說不做,只能回家讀村上春樹,應該怎麼辦?這個確實是很難的問題,如果是我,我會選擇不做,因為做了,下次會覺得就是如此了,之後愈走愈偏。接下來,要考慮離開後,能否找到相同機會,這得回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本事。什麼叫做有本事?要有專業、人文素養、縝密的表達以及構思、規劃的能力,還要有領導統御的本事。

羅:這時的經濟處於低檔,困難度又更高,老師能否建議心理如何調適?

陳:套句俗話,狄更斯《雙城記》裡提到的「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季,也是黑暗的時季」,照各種統計數字來看,確實這是一個前景比較黯淡的時代,可是,黯淡之後,光明會出現,就算不出現,又怎麼樣?你一定要想它一定會出現。可以預見未來的兩、三年內,世界的經濟環境,包括台灣在內,不會像以往炫爛,國民平均所得可能不會增加,還會倒退,畢業生有就業困難,在職者獲得的待遇不如以往,這樣的狀況不是台灣可以獨力逆轉,我們就要去面對它,這是第一個態度。面對的同時,不要虛耗時間,充分、實在而有效地運用時間,這些話對任何人來說永遠不嫌太晚。

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裡,愈能看出有些人的本事。前些日子,我面談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優秀到讓我們覺得若是他被別人爭取到了,會是理律的損失,可是現在人事緊縮,緊縮時,怎麼把人才拉進來?這就是管理者要考量的問題了。這個意思是說,只要不是世界末日,愈是優秀的人,愈能夠突出,這點我非常確定。

話說回來,那些較不優秀的年輕人,也是要面對自己。我看新聞說,政府釋出了很多工作,其中有個是撿狗大便的「黃金義工隊」,如果沒有工作,為何不去做?不是也有日本企業董事長就是從把馬桶擦得雪亮開始做起的嗎?這聽起來荒謬,卻很有道理,能把一件工作做好,也能領薪水,就去做啊!像中國文革時,一堆人下鄉,這些人去到農村後,學了很多東西,後來一個比一個優秀。

談成功

陳:很多人談成功,這是個有意思的題目,智強,你要不要說說看,你定義的成功是什麼?

羅:我覺得是幸福。之前剛好跟一個朋友聊到什麼是幸福?他說,幸福其實是一個時刻,在那個時刻他想到過世的妻子,回想有次開車,兩隻狗坐在後座,在一個紅綠燈,他停下來,握了妻子的手,兩人看了後座的狗一眼,相視一笑,他說那個時刻就是幸福。我覺得人生有很多這種幸福的時刻,幸福的時刻就是成功的時刻。我最近會帶著女兒到河堤騎腳踏車,看她很快樂的騎著有輔助輪的腳踏車,風迎面吹來,跟在後面走或是小跑步,這樣看著她,就會覺得這樣的時刻也許就是一種成功。

陳:很好啊!我覺得年紀輕的幸福是這樣的,另一種幸福就是總體概念,自己的一家幸福是不夠的,我希望每家都能幸福,每家如何能幸福?又回到比較嚴肅的題目了。30 歲的人會到40 歲、50 歲,之後到了人生的巔峰,可能有天你會成為國家領導人,該如何準備自己從關心一家的幸福到大家的幸福,甚至對資源較少的人,也給他們同樣的幸福。30 歲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主人翁除了擔心自己的幸福,如何準備謀求更大一群人的幸福,我覺得這是另一種對成功的詮釋。拉回來說,我見過很多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此擁有更多的機會,這很像孔子說的德不孤,必有鄰。

羅:老師關心的事比較宏觀,比較著眼於社會、國家的事,但年輕人進到社會,馬上面臨忙碌的職場工作,如何以微觀的自己思考較宏觀的架構,用怎樣的眼睛與關心、回應這個世界?

陳:為什麼我可以關心大事?因為年輕時已經把小的事情做掉了。20 到30 多的年輕人不該像我這樣去管有的、沒有的事,因為沒有影響力,何況像我這樣的人去管,可能也沒人理我,有些事像狗吠火車,管不到的。但是,管不到跟關心是兩回事。我認為,年輕人應該關心自己的事遠超過國家大事,先孜孜矻矻在本位上,把工作做好,人的時間有限,一天只有24 小時,自己的事沒做好,怎麼可能做大事?這是好高騖遠。

簡言之,年輕人做好本位工作,可能就要占掉所有時間的99.9%,行有餘力,另外的0.1%,當然愈大愈好,再關注社會、人類的事,累積到40、50歲時,人生會很不一樣的。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雖然,孔老夫子那時的環境單純,道裡還是相通,只是現在不能只是三十而立,還要未雨綢繆,去想四十怎會不惑?五十如何知天命?除了關心自己,30 歲到50 歲的人有沒有關心別人?這個也要檢討。

羅:我是比較粗線條的人,人際相處上會看不到細節,我發現老師對小處也很關心,與人接觸的柔軟度跟敏感度很高。我習慣把跟女兒相處的點滴寫在部落格,之前在文章裡提到自己覺得最近胸口悶悶的,然後就接到老師的電話,不斷叮嚀我要去檢查。這是個性使然嗎?還是老師有持續用心在人際關係上?我很努力改進自己的粗線條,不知老師有沒有什麼建議?

陳:我確實會關心周遭的人,我不覺得粗線條是缺點,但你現在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那是好事。我的年紀大你很多,也經歷過很多事,包含健康,很多人從不覺得身體是個問題,尤其是年輕人。你要領導團隊,要交朋友,都要付出關心,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真誠,真正的關心是把他擺在心裡頭。不是說這個人很棒,會懂得關心別人,我有個道裡可以分享給你,當我知道你胸口悶,這件事會「巴」著我,當你告訴我,檢查後沒問題,我就會放心,心理去掉一件事,好舒服的,所以我會天天盯著讓我擔心的人,還有我家那兩隻老狗,我也會盯著。

談挫折

羅: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或是找不到方向,我後來體會到沒有挫折的人生是最可悲的人生,因為會讓人失去了從挫折中感受淚水、體會悲傷、反省自己與成熟自己的機會,我也因為挫折變得柔軟而謙卑,如果說,每個人與生俱來帶著一杯挫折的苦水,我覺得苦水其實不是包袱,走過後,清楚了解那是一份禮物。

陳:挫折絕對是個禮物,而且愈早收到愈好,愈能有免疫力,挫折不是找你麻煩,是讓你變強壯。透過挫折的磨練,經歷過的人其實會更優秀,不是常在講,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原來的環境太好了,才會認為現在的環境是艱苦的,如果你待在比台灣還要落後很多的地方,該怎麼辦?這樣轉念一想,不但得到答案,甚至還要感恩了。

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甚至為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我回頭去想所踫過的挫折,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讓我看清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這份人生禮物早點收到,不是早點有免疫力?

這聽來有點阿Q,可是我愈來愈覺得這是真理,做一個正直的人是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被擊倒了,也因此失去發覺挫折真正意義的機會。

羅:比起老師這一代,30 世代的我們挫折忍耐度低很多,老師的觀察是什麼?

陳:我沒辦法回答,因為我不是30 世代的人,真要回答只能從歷史來看,我們這一代,挫折必須自己承受,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當時的挫折相對來說比較小,因為環境單純多了,現在是五顏六色,各種誘惑、困境都會出現,當然會容易迷惘、比較不能專注,可能面對挫折的機會比較大,加上這一代,大多數受到過度保護,忍受力較小。

如何在這樣的環境活下來?你要去體會生在這個時代,就要面對大大小小的挫折,地球人口愈來愈多,天氣、經濟變化快速,突然間,一個金融海嘯打過來,年輕人也分不清楚原因何在?因為不是他們造成的,那該怎麼辦?這得回到根本,我讀了你的《生命沒有過渡》這本書,從裡頭我看到你的領悟,你努力讓自己喜歡每個生命階段與工作歷程,因為過程本就是生命,我覺得這很好。年輕人要紮實、認真活在每一分鐘裡,其他的事就交給上帝、佛祖或阿拉了,這樣的人也比較有抗壓力,而且還能勝出。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