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海大學:私立的「台大」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7-06-05

瀏覽數 37,550+

東海大學:私立的「台大」
 

本文出自 1997 / 6月號雜誌 1997大學風雲排行榜

沿著長的台中港路,穿過繁華的台中市區,最後路旁會出現一堵綿延不斷的紅磚矮牆,東海大學學生會長吳明孝,回想起大一入學報到那天,第一眼看到這座像是「萬里長城」般的圍牆,心裡只有一個感覺 「天哪,這個學校怎麼這麼大啊!」

順著紅磚牆進入不顯眼的校門,只見兩旁茂密的鳳凰木、校園內雅緻古樸的校舍建築、相思林,以及造型特殊、外觀有如雙手合十析禱的「路思義教堂」。對東海大學來說,寬廣優美的校園是它最大的特色,全台灣大概也沒有哪個學校大到需要有「校園解說員」的地步。一位從台北來的大一新鮮人笑說,來到東海,才發現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原來只能勉強稱做是「公園」,而非「森林」。至於東海大學到底有多美,從每逢星期假日還會有觀光客包遊覽車到此一運的盛況,可見一斑。

由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等人負責規畫的東海大學,雖然是教會學校,但是校舍充滿著中國傳統建築風味的設計,隱含著東西文化相互尊重並存的意圖。校園內沒有高聳的教學及行政大樓,建築物被樹木與草坪包容其中的設計,則是將學習與環境融為一致、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等教育理念,蘊藏在整個校園景觀的規畫之中。

「大學四年,能在課堂上幾小時的課?」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相信,大學教育除了來自課堂教師的傳授,很大的部分是來自學生的自我學習及環境的潛移默化。其他大學裡,最雄偉的建築通常是學校行政大樓之所在,而在東海,行政大樓只是低矮的兩層中國傳統和院式建築。校園內建築物的大小,依序從教堂到圖書館、禮堂、行政大樓、學院到各系贈,可以很清楚地讓學生感受到在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中,所重視的優先順序。

教務長葉芳柏步出辦公室,站在從榕樹葉子所透出的陽光下,為來客解釋著,學較的校園規畫是如何呼應著學校的辦學理念:整個學院區是以文理大道為軸心展開,兩側分立著創校最先設立的文理學院,象徵東海大學重稅的是文理兼備的全人教育。

敬天愛人的教育環境

人文氣息,彌漫在東海不同的學術領域。在所有第二類組的聯招排名裡,高居前四十名的東海建築系主任洪文雄就指出,建築系雖然屬於工學院,但是和其他大學建築系相比,東海建築系更強調建築設計除了專業以外,還須有人文精神在其中。

「台大城鄉所,重視活動力與社會議題的參與;成大建築,重視周全的思考。東海建築系,則強調設計的理念,也比較浪漫一點。」洪文雄分析不同學校建築系課程的個別特色,反映出來的也正是各個學校的校風。

「一個學生除了要有專業能力之外,他也應該具備觸類旁通的通才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勞心也要勞力,更要透過環境教育懂得敬天愛人。」葉芳柏闡述東海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也因此早在教育部修訂通識課程之前,東海就是全台灣最早開辦通識教育的學校;而每一位新生或轉學生,不論是達官顯要之後,或是千金少爺,入學後都必須打掃一年的「勞作制度」,更是不變的傳統。

大學生還要掃地?這是許多學生入學的第一個疑惑,也曾遭遇學生的反彈,但是這項「勞作制度」,後來也吸引其他大學前來取經學習。「對於修習學問的地方,學生必須懂得尊重這個環境。」王亢沛認為,「勞作制度」讓同學不再只是眼高手低的大學生,更藉由入學第一年在校園的打掃,讓新生能瞭解學校,也進一步培養對學校的感情。

東海規定,所有一年級新生都必須住宿,直到今年才放寬家住台中的新生可免住校。所有進入東海求學的新鮮人,透過第一年的勞作制度及全體住校,很自然地培養出對學校的感情。所以在台灣各大學中,東海畢業生的向心力是出了名的;在各私立大學的捐款裡,東海校友捐款給母校的比例也一直是最高。

除了生活教育與環境教育之外,做為一所大學,東海對於學術研究的堅持也是毫不退讓。在這次本刊針對學界做的學術聲譽評價中,東海大學高居私立大學之首,同時超越了部分國立大學。對於這樣的結果,東海大學是謙虛接受卻並不意外;甚至認為如果教育部在針對公私立大學的資源補助上更為公平的話,東海大學最早曾與台大齊名的榮景,說不定依然存在。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過去,東海學生收得少,個個是elite(精英);外文系、生物系,和台大是同等級的。一說是東海的學生,人家就知道他日後是要出國深造的。」一位老東海人帶著無限緬懷的感情訴說著過去的榮光。即使直到現在,東海的社會系、哲學系,或是生物系、建築系,也依然在台灣學界的不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教育政策對公私立大學的差別待遇,在接任東海校長之前,還是台大物理系系主任的王亢沛心中,感受特別深刻。私立大學在缺乏國家支持之下,背後若沒有財團或大家族的支援,往往就只能以不斷地增加招生、以成本經營的概念來辦學,最後有些私立大學還不免落個「學店」之譏。

在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眼裡,東海在私立大學中,算是辦學最優的一所,但他也不免擔心,財政問題會拖垮東海。王亢沛自己也承認,財源拮据是東海口前最大的困境,但是他堅持,辦教育必須要有理想存在,有些系即使是「賒本也要繼續下去。」

有所堅持的辦校理念

「一所大學要辦得像個大學」的固執,讓東海大學在面臨現實時,「撐」得很辛苦。翻開東海的系所簡介,很難找到諸如電機、財稅等當今熱門實用的科系。王亢沛語重心長地指出,教育不能只重視「成本效益」,畢竟大學不是補習班,許多學校只開一些「賺錢」或熱門科系的做法,令他無法苟同。理工背景出身的他,說起評斷一所大學有無崇高教育理念的標準時,語氣堅定地強調:「哲學是一切知識的根本,一所沒有哲學系、沒有文學院的大學,奢談什麼全人教育,都是空話。」

東海大學以一所私立大學,在既非財團支持、教會也不再補助,而募款又不易的情況下,只能靠學費來支持,而學費就占了全校經費來源的百分之六十。因此,東海計畫將學生人數從目前的一萬兩千人,增加為一萬八千人,增加的學生將以研究生為主。如此一來,既增加學費收入,也可以提升整個學校的研究風氣。

這樣的構想,許多東海學生,包括畢業多年的校友都表達過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東海在創校之初,足以八白人為規模的小型大學做考量,現在繼續擴充下去,會破壞整個校園規畫。而且,貿然增設研究所,也可能使得學術聲譽不升反降。

面對擔心擴規模會破壞校園景觀的質疑聲浪,外加經費吃緊的現實壓力,王亢沛只能一再保證不會讓東海的特色消失,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與無奈:「畢竟東海是所大學,總不能變成個公園啊。」他強調,許多大學學生人數都已經超過兩萬人,而東海以校地一三四甲的面積,即使再增加六千名學生,校園的開闊性依然存在。研究所的增設,也是因應大學成為普及教育之後,學生繼續鑽研學術的需求,而對於學術研究還是會抱著慎重的心情,「在博士班的設立上,絕對會要求得很嚴謹。」

由於是中部唯一一所文法理工農各學院都齊備的綜合大學,東海大學自我期許能扮演「中部學術中心」的角色。為了要以有限的資源,鼓勵教師繼續學術研究發展,又不能被校園內部指摘獨厚某些系所,學校特別擬定出一套獎勵系所研究公式,讓勤於做研究的系所能夠得到較多的經費補助,無形中自然成為東海的「重點扶植」系。

身為一所立校超過四十載的學校,在愈來愈多新興大學成立的今天,東海大學和其他老學校一樣,面臨師資換血的問題,甚至還曾發生過政治系學生抗議系上師資不良的風波。然而「大學法」實施後,即使是不適任的教師也不能加以解雇的規定,對自許以優良教學品質著稱的東海大學來說,毋寧是個棘手的問題。

學生要求將每學期所做的教師評鑑公布,老師們則要求校方必須尊重學術自主,教務處在兩方的壓力之下,只能努力尋求平衡點。身為教務長的葉芳柏,上任後開始將每學期各老師評定學生的分數結果做統計,看看是否有哪些老師的給分傾向是屬於「high pass」,然後將結果彙整送交給該學院院長做參考。希望以學院為單位,對老師形成無形的約束力。

東海校園裡的綠葉成蔭、碧草如茵,是經過四十年的歲月才有的景象;因此在東海大學的教育理念中,也認為一所大學的形成,是需要經年累月慢慢「長」成的,和現今教育部找塊地,動輒投下一大筆金錢、設備、人力,就自以為可以「蓋」出一所大學的理念截然不同。

「開創將是我們的格言」(Pioneering will be our watchword),這句話是東海大學在民國四十四年對招收的第一屆學生,所做下的許諾。四十二年後,執私立大學牛耳的東海大學,是否能為自己「開創」出一條大道,將不僅攸關東海大學的末來走向,也是觀察台灣私立大學未來發展的指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