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柿子紅了

吳廷勻
user

吳廷勻

2006-11-01

瀏覽數 3,550+

柿子紅了
 

新埔鎮的市區中心,整條馬路兩旁盡是一家挨著一家的粄條店家,以及熙來攘往的遊客。但轉往旱坑里的山路,喧囂散盡,吹送涼爽秋風的山間,綿延在整條山坡路上的,則是一家一家的柿餅加工廠。這裡,就是著名的「新埔柿餅」生產的搖籃。

年輕人的夢

柿餅在新埔鎮旱坑里,已經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了,這是老天爺賜給新埔人的禮物,竹塹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完全符合製作柿餅過程中最需要的乾燥條件。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每到9∼12月旱坑里就開始吹起強烈的東北季風,當地人稱「九降風」,再配合乾燥少雨的氣候,便達到柿餅所需的天然烘乾效果,經過曝曬、乾燥及脫水等程序之後,才能製作出香甜Q嫩的柿餅。

來到柿餅之鄉,帶領我們見「柿」一番的,就是自詡為柿子代言人的劉興武,因為目前擔任新埔柿餅產銷班的班長,當地人都叫他「劉班長」。劉班長從小就是在做柿餅的日子裡長大,別的小朋友都出去玩,劉班長總是留在家裡幫忙採柿子、削柿皮、曬柿子。他說,有柿子的環境就是他最熟悉的環境,「當秋風一吹來,風的味道跟溫度,你就知道『該死!又開始忙了』。」

即使長大之後,有了機會可以到城裡去工作,「可是就是放不下家裡那一簍簍正在曬的柿子。」劉班長數十個年頭做下來,就接下父親的棒子,成了金漢柿餅的第三代繼承人。縱使不能到城裡工作,但年輕人終究有年輕人的夢。接班之後,劉班長決定重新經營家裡的事業。

從小他看到父親把一箱箱做好的柿餅交給批發商,最後卻都收不到錢,自己後來也吃過不少批發商的悶虧,於是決定改變批發商的路線,改走零售路線。這樣的做法,讓他開始領悟到客服與行銷的重要性。

手感的傳承

現在,劉班長不再只是憨厚農夫,他站上第一線跟客人講解柿餅的製作過程、風味和特色。漸漸有了成效之後,他更擴大開辦柿餅教學園區,不論各地來的觀光遊客、學校單位、文史工作者,都透過劉班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長親自授課,傳遞柿子的農產知識和柿餅的製作特色。「教學園區辦了十年下來,發現客人才是我最大的通路,當客人了解柿子、喜歡柿子、尊重柿子,自然就會買柿餅來吃」。果然,在一堂一堂的授課中,劉班長的確成了柿子的代言人,也成功地結合了農業、文化、經濟等發展方向。

回憶起剛接班的時候,劉班長直說壓力真的好大!因為事業、機器、技術可以繼承,但是「感覺」是無法繼承的。一直以來都只是跟著父親做柿餅,但當他獨當一面的時候,他發現對於風勁、溫度、溼度等氣候的感覺,父親「傳承不出來」,而這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溫度、溼度和風向都關係著柿餅的好壞。

於是,劉班長一接班後就買了昂貴的相對溼度計、除濕機、催熟器等設備,每天三更半夜爬起來看柿子的變化,再一一校正出最適合做柿餅的氣候條件。除此之外,柿餅的加工流程更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挑選新鮮、熟度適宜的柿子,削去柿蒂、柿皮,待陰乾脫澀之後,再進行曝曬。當柿子吸飽風的乾燥和陽光的溫度後,加以手工捻壓,才會塑造出柿餅獨特的Q軟口感。

代代柿子情

做柿餅做了大半輩子,劉班長說柿子對他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和情感,「人吃什麼飯就說什麼話,我們說的就是『柿子話』。」五年前,父親肝硬化末期,劉班長驚覺時間不多了,那年他提早收柿子加工,為的就是要讓父親最後一次重溫做柿餅的日子。

那年劉班長也趕緊請攝影師將父親做柿餅的照片放大、裱框,送給父親看,父親笑著說「柿子好漂亮」,而那張照片現在就大大地掛在柿餅加工廠裡。在這裡的人,生生死死都離不開柿子吧。

既然從小就開始幫忙家裡做柿餅,那自己的小朋友現在也開始加入了嗎?劉班長大笑地說:「現在是一代不如一代,放假都不見人影喔!」不過就在劉班長帶我們到果園參觀的時候,剛下課的小兒子一聽到要上山,便興奮地接過爸爸手上的桶子和竹竿,當起了嚮導走在我們最前面。在山上的果園,當劉班長一一為我們介紹柿子的品種、生長,小兒子也當起了小老師搶著附和。柿子樹高過小兒子好幾個頭,他雙手拿著竹竿網、墊起腳尖,奮力地搆著樹上的柿子,摘下柿子後開心地吃了起來,笑著說:「以後我也要種柿子!」山坡上一大一小的身影依偎著,透過柿子所傳承的不只是一份事業,而是深厚的情感,對於柿餅的熱情和執著,其實是一代不負一代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