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前夕就急著找工作,但是今年6月才剛從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所畢業的喬琬姍卻不這麼想。事實上,早在就學期間,現年24歲的喬琬姍就與幾個大學時代的好友,組成了一個名為
「Ventures in Development」的基金會,展開他們成為「志工企業
家」的夢想。
今年8月底,英國《BBC》報導一群來自美國與亞洲的年輕人,在中國雲南浪都一個偏僻的村落裡,協助當地窮困居民發展屬於當地的商業模式。這群年輕人嘗試為當地的農業商品尋找出路,把當地牧民生產的奶酪與犛牛的牛絨,重新包裝設計,打開與外界的商業管道,希望能讓這個窮困山區的居民獲得更多收入。這群年輕志工就是「Ventures in Development」的成員。
在當地找商機
在台灣成長的喬琬姍說,之所以會選擇中國西南部做為社會創投理念的實踐地,是他們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後發現,全世界有百分之十八的窮人生活在中國大陸,其中又以西部居多。因此,今年初他們帶著周詳的計畫跑遍中國西部各省,尋求落腳的地方,最後在雲南幸運地碰到來自香港的探險家黃效文,正致力協助高原地區藏族生產犛牛奶酪
製品,希望改善當地經濟。探險家擅於作開路先鋒的使者,但是後續的商業模式運作就得靠更多人的加入才能成功。喬琬姍笑著說:「我們正好是誤打誤撞,碰對時機。」既然打開偏遠地區農產品的商業市場,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這群夥伴開始在奶酪廠住下來,協助當地牧
民,為製好的上等奶酪找尋外界通路,目標是銷到歐美地區。
一方面協助打開奶酪市場,一方面他們也積極找尋當地可以營利的事業。基金會運作需要錢,這群年輕人不想倚賴募款,希望自給自足。於是他們找到當地犛牛每年脫毛後成為「牛絨」的商機,大量蒐集這些輕柔又保暖的牛絨後,製作各式美麗的家飾,外銷到歐美市場。
「如果打開牛絨的市場,我們就可以靠這個事業獲利,再把獲利的錢拿去投資當地的奶酪市場。」喬琬姍對牛絨市場深具信心,雖然過程不容易,為了打開牛絨織品市場,他們以美國市場為首要目標,自己設計各種簡單高尚的家居織品圖案,再尋找當地工廠,將這些牛絨產製成歐美市場可以接受的高級織品。至於通路,他們打算在美國各大百貨公司設櫃,打開美國市場。
一切都在按部計畫當中,喬琬姍與基金會的夥伴們都很興奮,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回饋社會是最理想不過的情形,顯然他們辦到了。雖然離營利的方向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光這幾個月與牧民家人般的相處經驗,就足以讓他們受用終生。
行善逆向操作
喬琬姍說,過去賺了錢再回饋社會的行為已經落伍了,賺了錢之後用捐錢的方式改善社會也不再讓人滿足,現在的趨勢反而變成逆向操作,企業家改變商業模式以符合窮人的需求,既可改善窮人的生活,又可以透過商業的運作賺錢繼續回饋社會,形成良好的循環。
特別是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靠募款助人不易。例如在印度罹患白內障的人很多,但是窮人卻付不起手術費用,一些志工企業家便想到改變白內障手術過程中的商業模式,降低過程中的昂貴費用,讓更多需要開刀的窮人可以因此受惠。
「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這個剛在台灣發酵的觀念,在美國也是晚近才開始頻繁出現的名詞。隨著這樣的理念愈來愈被熱烈討論,美國許多大學也開始開設與social entrepreneur相關的課程,以便讓學生及早了解這個名詞背後的意義與實踐。
哈佛大學開的這堂社會企業課程十分熱門,即使喬琬姍與幾個室友做了十分詳盡的申請報告書,甚至這項研究計畫還在校內得了獎,但是申請了兩次還是未能如願修到這門課,足見它受歡迎與報名競爭激烈的程度。的確, 這個社會並不缺乏愛心,很多人想:「等我富有
了,一定要幫助窮人」、「等我退休了, 就加入志工的行列」, 但在追逐夢想的路途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懷抱著更多的熱情,走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