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宜蘭、花蓮、還是台東都好,做一個海豚的研究站!」問起余欣怡的夢想,她毫不遲疑脫口而出:「我媽問我要不要相親時,我
都會說:『妳先介紹個有船的男人給我再說,沒船的我不考慮!』」
一般女生看男生, 挑的是學歷、身高、薪水、甚至是車子,但對於熱愛大海和海洋生物的余欣怡來說,擇偶的條件中,船可是比車子重要的,因為一艘船,可以帶她出海看最愛的鯨豚,更可以帶她貼近夢想。
一次救援決定一生使命
在中研院位於宜蘭礁溪的臨海研究站擔任研究助理的余欣怡,一身又黑又亮的皮膚和迎面而來的陽光笑容,讓人看不出「她可是城市裡長大的30世代。大學念生物、研究所更攻讀海洋生物的她,參加過許多有趣的研究,包括澎湖望安綠蠵龜、高雄柴山台灣彌猴等。但是讓她開始對鯨豚一往情深,算是1998年一次在西子灣發生的抹香鯨母子擱淺事件。
「發現牠們時,媽媽已經死了,我們救起了虛弱的小抹香鯨,我抱著牠兩個禮拜,但是後來牠也死了。只是,當你可以觸摸到一隻動物,可以看著牠逐漸恢復身體活動能力,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余欣怡說,而這次的事件也讓余欣怡決定致力於鯨豚研究以及救援工作。
因此,從研究所開始,余欣怡便開始在海邊出沒,並研究起魚類的聲音。為了能夠出海,她努力賺取來回的車旅費,還拚命調課,為的就是要上船研究。畢業後,她先做了一陣子的河川河口魚類管理的研究,而後便在當了四年志工的中華鯨豚協會,擔任專職人員,之後更在鯨豚專家周蓮香教授指導下,進行海豚方面的研究,才真正能夠近距離地接觸鯨豚。
「我常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不會暈船、體力又好,而且走到哪裡睡到哪,完全沒差。」笑說自己愛玩不喜歡上班的她,就是沒辦法在辦公室坐著,而儘管家裡人都搞不清楚這個寶貝女兒到底每天在幹嘛,老是把自己曬得這麼黑,余欣怡為了走研究鯨豚的這條路,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了又解釋。
一到海上就開心
在研究鯨豚的過程中,余欣怡正巧碰上了台灣的賞鯨熱,一群熱愛鯨豚的研究人員,常常跟著漁船出去調查台灣東部沿海的鯨豚數量。從3、4月開始,一直到10、11月份,每個月至少出去個四、五趟,為的就是要完整記錄台灣海域附近的鯨豚群。更不用說到了假日,余欣怡乾脆當起賞鯨公司免費的解說員,為的就是有機會免費上船為這些鯨豚拍照記錄。
因此,在海上記錄了這麼多年後,余欣怡所屬的研究團隊已經在台灣東岸發現幾群固定居住的海豚,而三年前,這群團隊也開始用照片為海豚們記錄背鰭。「海豚的背鰭就如同人的指紋一樣,具有指認的作用,我們已經重複看過一百多隻海豚了。」余欣怡興奮地說。
小時家裡住在台北新店時,余欣怡就常常在田裡抓青蛙混得滿身泥,國小時一下課她就在生態池裡到處找東西玩。童年在大自然裡的記憶,讓她很小就決定長大要念生物系。所以對她而言,研究動物是一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但為什麼會特別喜歡到海邊玩,余欣怡自己也說不上來原因,只知道在單調無奇的海上工作時,當別人只在看到海豚的那一刻興奮時,自己卻是一到了海上就很開心,她說:「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今天會碰到什麼,你可能會碰到一場大雷雨,但你也有可能碰到大鯨魚,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抽到什麼獎。」
出海的時候有無窮的驚喜,而潛水時又是另一番感受。
「潛水時覺得自己像是去外太空,觸覺、嗅覺都封閉了,而且水裡生物動作都比較慢,給我很穩定的感覺。」余欣怡說,這些都是她熱情源源不絕的原因。
一連串的追求等著她
研究鯨豚這些年來,她也發每到夏季,就是賞鯨的好季節。
現到台灣沿海之所以常發生鯨豚擱淺,都是因為擱淺的鯨豚身體出了狀況才會離群索居,而經過解剖也發現,這些生病的鯨豚胃裡都有太多人類的垃圾,「鯨豚是一種很好奇的動物,碰到什麼牠都會想吃吃看,但如果海上的垃圾很多,就會影響牠們。」余欣怡說。
因此,余欣怡決定致力於鯨豚保育,從過去不知道怎樣跟人打交道,到後來她發現,問題的根源是來自於人,跟動物沒有關係時,她才決定真正站出去跟人家講述動物保育的重要性。而未來,對鯨豚有無
以復加地熱愛的她,想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她想到國外做鯨豚研究,如果有可能的話, 更想在東部設個海豚的研究站,每天觀察牠們、認識牠們。
「我覺得人要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儘管人都會有外在的壓力,例如金錢、名位啊,但如果你最喜歡待在海邊看海,那你就要致力於讓自己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啊!」對於自己這個鯨豚之夢,余欣怡絲毫沒有懷疑。
又黑又亮的皮膚及陽光笑容,是余欣怡的給人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