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到義大利觀光的台灣旅客,對他在義大利看到的一幕景象印象深刻:在一家香氣撲鼻的麵包店內,一台娃娃車被推進來後,六位義大利老婦立即放下手邊工作蜂擁而上,爭著呵護著搖籃中的幼兒,好像看到稀世珍寶一樣。
長期徘徊在全世界生育率倒數一、二名的義大利,人口老化指數一直領先全球主要國家,初生兒成為義大利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不過,台灣的民眾也不必太過驚訝,再過幾年這樣的景象就會離我們不遠了。2003年,台灣已經以1.24人的總生育率(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所生嬰兒數)打敗了同年義大利的1.29;2005年的今天,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生育率持續下降到1.2以下的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總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傳宗接代成過去式
從20世紀晚期開始,低生育率的問題已經明顯地困擾著先進國家,北歐、法國、澳洲等國家為了提高生育率,相繼提出獎勵生育的補助辦法與措施,以防止國家未來「佛羅里達州化」(美國佛羅里達州20%居民是老年人口)。
少子化的現象過去可能集中在西方國家,如今東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從1992年到2003年,日本、香港、新加坡、南韓及台灣的生育率曲線十分驚人地下滑。「1989年shock」是日本對當年經歷少子現象衝擊的稱呼。1989年日本生育率忽然從上一年1.7左右,急遽驟降到1.57,轟動整個日本社會,日本政府自此開始絞盡腦汁推出各項生育福利政策,至今卻仍不見起色。
奇異的是,東亞這些長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最重視傳宗接代的國家,為什麼這幾年生育率反而掉得愈快?
時代變了,女性也變了
「因為東方女孩子變了,教育程度變高了,也有自己的事業企圖心。」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他回憶幾十年前的台灣,女孩子大部分念書到高初中,然後找一個好歸宿。如今就連當年被稱為「新娘學校」的實踐學院,也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今日以設計學院為重點的大學。
現年60歲的作家張系國說,以前寫小說寫到女孩子28歲時,透露的是年華不再的況味。然而今日的30歲女性,無論是在年紀、工作或是外型上都是如日中天的盛況。的確,芳華正茂的30歲名模林志玲,如果時光倒退到三十年前,可能會被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催促著步下伸展台,趕緊嫁做人婦吧。日本社會這幾年不斷檢討年輕世代不結婚不生育的原因,發現其中日本傳統文化對家庭的規範影響仍鉅,女性一旦結婚必須負擔所有家務,好讓男性專注在工作上,受高等教育又有事業心的婦女,乾脆選擇做單身貴族。
日本女性如此,南韓與台灣職場女性同樣也有傳統文化的包袱,讓她們在婚育上卻步,幸運的是,婚姻已經從過去的必修,變成現在人生的選修之一。至於較受西方文化洗禮的新加坡政府,則改採務實的做法。2003年成立的「獎勵生育委員會」,針對在職婦女提供十二周的給薪產假、每年兩天的「育兒事假」、每月8000台幣的托嬰津貼,以及稅賦方面等優惠。
成效如何呢?至少新加坡的出生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話說回來,時代已經改變了,如今30世代重視生涯規畫甚於生兒育女,再多的優惠只能鼓勵原本就希望生育的夫妻。
人口危機蝴蝶效應
只不過,曾幾何時,生小孩只是個人的小小選擇,如今卻演變成足以改變21世紀人口未來的大災難。「台灣目前的生育率是一個很恐怖的危機。」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樹基憂心忡忡地指出,馬偕及婦幼醫院已經從過去平均每月有七、八百位新生兒,降到現在三百多位,就連國泰醫院也從四百名新生兒降到現在的一百二十位左右。導致去年醫學院畢業的一千多名學生,只有三十位選擇當婦產科醫生。
台北市民政局長何鴻榮憂心地說,再過五十年可能就沒有「正港」台灣人種了。一位孩子準備念國小的媽媽無奈地說,小孩念的班級人數不足,學校勢必會將兩班合成一個大班,她擔心教育品質會變差。2004年全台灣國小班級減少了五百三十六班,根據教育部國教司統計,未來五年累計至少減少四千二百八十七班,將會造成超額教師與更多的流浪教師。
30不育才是負責?
為了抵擋人口老化可能帶來的災難,正值育齡的30世代便承受了社會一致關注的眼光。
從不婚、不立到不育,直指30世代30而不立,青春期無限延長。
事實是,30世代雖然是育齡的尖峰期,但是21世紀已經變成個人選擇的時代,生活選項變多,教育、工作與保險套,也一再改寫女性的命運。
不立是一個現象,因為仍有上一代美好的經濟餘蔭。不婚不一定是個問題,因為婚姻的型態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德國政府面對越來越多傾向同居卻不婚的年輕人,乾脆立法規範同居幾年以上便視同結婚,必須負起與婚姻相關的法令義務。
至於不育,現在的30世代很少會考慮生第三個小孩,有些人選擇不要,或者最多只要一兩個。如果政府對於生育補助打算從第三個小孩才開始鼓勵的話,「還不如拿去補助台灣低收入戶的貧童,經濟效益比較大。」中天電視台主播方念華說。
然而,30世代真的打算不育嗎?卻也不見得。
胡勝正指出一個現象,台灣這幾年生育率下降與失業率急速上升有很大的關係。
今年台灣實質薪資成長率僅0.8%,居亞洲十四國之末。經濟不安定,對未來沒信心,根據許多調查,經濟上的安全感是30世代在生育選擇上的第一順位。
「大陸30世代在為將來打拚,台灣30世代卻看不到未來。」因公頻繁往來兩岸的中星資本國際董事總經理兼合夥人丁學文認為:「現在台灣最欠缺的就是一股熱情。」
所以新竹市長林政則大聲肯定地說:「我認為現在的30世代是很負責的年輕世代,因為看不到安定的未來,所以不想連累下一代。」
政府社會負不負責?
「整個社會都在往前走,我們的社會結構是否有跟著新的趨勢走?」研究社會政策的淡江大學保險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妙慧說。
女性就業率變高、雙薪家庭的普遍,小家庭成為主流,如果真要鼓勵30世代去生小孩,應該先營造就業婦女在生育上的無障礙環境。
在這點上,北歐國家做得很成功。長期倡導完善托育制度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指出,以福利制度著稱的北歐國家,既提倡生育也提倡全民就業,托育制度是建立在有工作的父母的需求上,所以北歐婦女的就業率及參政率高,北歐國家包括瑞典、丹麥、挪威及冰島等國家都名列世界成長競爭力前十名。
相較之下,台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誠然,這是一個重視選擇的時代,價值觀多元、生活型態多重、消費選擇多樣、就連性別也可以選擇,何況是生育與不生育的選擇。
但是對於那些選擇想要生育的30世代來說,這個社會又提供了哪些選擇可以讓他們安心生養呢?
數字會說話
生育補助並非萬能,
但是沒有生育補助也萬萬不能
圖中各國鼓勵生育的津貼支出主要是以生產津貼、產假津貼及兒童津貼等公共支出為主,其所占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與各國總生育率的歷年因果關係。
由各國的曲線圖顯示,1980到1990年間,鼓勵生育的津貼支出與總生育率曲線較為一致;不過在進入1990年以後,特別是在1990到2001年的後半期,則明顯地顯示出生育補助的高低與總生育率並不成正比,特別是澳洲、日本及法國。另外,幾乎各國的生育補助都是逐年攀高的向上曲線,只有瑞典在進入1990年以後由於財政困難而大幅降低生育補助,結果導致生育率也大幅降低。
再看看台灣的數字
時代在改變,雖然現在的30世代重視生涯規畫重於養兒育女,但是台灣這幾年來大環境的改變與經濟因素的影響,讓即使有心想要生育的30世代也裹足不前。從失業率攀升、消費者物價指數逐年上漲,但是平均國民所得卻起伏不定,或可窺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