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菲爾德自從生了一個早產兒之後,開始留意幫助寶寶增加體重的方法。十一年後,她發表報告指出,每天固定接受三次按摩的早產兒與只是接受撫摸的嬰孩相較,體重增加四七%,而且可以提早將近一個禮拜出院(六天)。
向菲爾德索取各種相關報告的要求紛沓而至。一九九二年,菲爾德成立世界第一家科學研究觸摸的機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觸摸研究院,探索按摩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菲爾德的研究,證實了所有相信按摩療效的人所宣稱的--按摩的效果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我不希望這聽起來太老套,但是,在按摩中真的有力量。」與菲爾德一起進行多項研究的醫師派克說。根據他們的研究顯示,從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到發燒,按摩可以改善病人的狀況。他們還想進一步探究按摩對健康人在擊退病毒、感冒;對抗壓力、疼痛以及改善睡眠品質;對身體感覺的影響。
果然神奇?
根據美國「健康」雜誌的估計,在美國,由按摩師發展出來的按摩方式,從瑞典式的按摩、運動按摩到中國的腳底反射區,從局部到全身,共有八十多種。至於在中國社會,強調治療傷筋的推拿、運用經絡理論的針灸、穴道按摩,以及強調刺激腳底反射區以達到身體器官、腺體自癒能力的腳底反射區按摩等,手法之多,難以記錄。
經過河堤的公園,大人小孩光著腳丫在充滿大小石頭的健康步道上來回。腳底按摩機、血液循環機則隨著按摩的風行,代代不停地發展。物理治療師蔡先生認為,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腳底按摩器不停地發展更強烈的刺激方式。他指著腳底按摩器材說:「每一台,顧客都說可以治百病。」
至於那些備受壓力、緊張的上班族以及家庭主婦則頻頻進出盲人按摩院與美容沙龍。每天有數百人在傷科的中醫診所中排隊等待「師傅」推拿,甚至有人每天都來「光顧」。前者試圖利用按摩省卻運動及解除壓力;後者則試圖利用民間的養生保健方式來舒緩慢性疾病所帶來的症狀的不適。
最近,在美國丹佛及西雅圖等機場,甚至開始出現一些按摩吧,供旅客預約使用。有一些公司則在公司內部,聘請按摩師幫內部員工服務。按摩到底有什麼神奇力量?為何按摩愛用者言之鑿鑿地向人推薦按摩的神妙感覺與療效?
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夏波斯基說:「按摩就是機械性地促使肌肉的緊張減低。」非爾德表示,肌肉緊張、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是身體回應緊急狀況的方式,假使長期處於這樣的慢性緊張狀態,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增加致病的機率,並導致煩躁、易怒的狀況。
詩人、同時也是按摩師的莫那能認為,壓力會引起像腸胃蠕動不正常、肩頸肌肉緊張及血壓高等慢性疾病,透過經穴的按摩就是要讓身體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研究顯示,按摩的放鬆方式的確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研究者指出,深入的按摩,可以促使淋巴液加速流動到全身,增加體內免疫細胞(像是自然殺手)的活動與數量,使得這些細胞更有機會尋找到身體的侵入者。邁阿密觸摸研究院對三十三個人進行研究(其中有十人的HIV是陽性反應)發現,連續五週每週對兩組人進行五次的四十五分鐘按摩,證實兩者的免疫細胞數量及活動明顯增加。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沈淵遙則用中醫的理論來說明按摩。他認為,中醫追求的目的是「致中和」,達到生理平衡的狀態。根據八剛辯證理論--陽(過剩)、陰(不足、缺乏)、寒、熱、表、喊、虛、實,虛則補之、實則泄之,按摩以及傷科都是用「補虛泄實」的方式來調整器官過高或過低的功能,對於功能性的疾病有一些效果。
親近你的身體
馬偕醫院安寧病房教育管理師卓怡君則認為,按摩在護理上本來就有依據,像是促進局部肌肉的鬆弛、增加血液循環等。她說:「在經絡穴道按摩,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例如內關穴可以產生安眠、鎮定的效果,因此能止喘、幫助安眠。」
雖然按摩被視為是抗病的手段,但是,透過按摩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到底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真正對抗疾病;以及對健康人而言,免疫系統的功能要低到什麼程度,才會導致疾病,目前並沒有明確答案。因此,按摩的頻率與次數到底要多少才有效,不得而知。俄亥俄醫學院生理學家柏克對十個HIV病毒感染者進行研究,十二週來每天只按摩一次,結果顯示病人的免疫系統功能並沒有改善。
至於運動按摩以及中醫傷科的推拿,則試圖對局部性的傷害及疼痛做處理,希望能減緩疼痛以及縮短復原的時間。這就是中國大陸「自我保健穴位推拿」一書在介紹推拿的治病機理時所言的功效「活血化淤、消腫止痛」。至於「醫宗金鑒」所言:「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淤結之腫,其患可癒。」就是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效。一般的說法則認為,按摩增加血液循環,使得肌肉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及養分,並得以排除新陳代謝的廢物及毒素。
從養身保健到復建,很多糖尿病及中風的慢性疾病病人,期望透過按摩延緩病症的惡化及避免二度中風。至於飽受緊張、壓力及失眠之害的現代人,則希望在按摩中得到紓解。
很多定期接受按摩的人認為按摩的確達到生理上效果、至於按摩的更進一步的心理療效,更是令很多人積極擁護這種療法。
皮膚是身體上最大的器官,即使是最輕微的觸摸都會帶來心理上的意義。那些經常接受按摩的女性,當按摩師非常仔細的按摩身上每一寸肌膚,被按摩者覺得自己彷彿受到最親密的關注。一位女性按摩愛用者表示:「每次當我接受按摩時,我感覺自己好美。」女性感覺按摩為身體所帶來的美好感覺(即使是那些不滿意自己身材的人),開始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喜歡自己的身體。
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員,同時也是按摩治療師的蔓娜根據多年經驗指出,不論被按摩者的身材如何,大部分的人開始自覺到自己的身體。她說:「當某人觸摸他們時,好像在說,「你很好,你的身體也很好」」。菲爾德雖然不太清楚這種影響過程,但是她表示:「按摩是女性少數經驗到自己身體所帶來的愉悅感覺之中的一種。」
於是當女性飲食失序,且不滿意自己的身體時,按摩成為喚起女性愉悅的方式。在美國一些戒毒癮及酒癮的中心裡頭,試著利用各種喚醒病人注意身體的方式(按摩是其一),來讓癮者察覺自己身體自然的感覺、運作方式,以達到戒癮的效果。
至於那些與疾病鬥爭的人,按摩所帶來的護理效果,也讓護理人員及病人相互得到安慰。馬偕醫院安寧病房資深護理人員黃淑真表示,按摩除了在醫學上的意義,也具有護理上的意義,不僅合乎倫理,也讓病人覺得舒服。她說;「會使用按摩主要是病人有水腫,對於一些沒有腫的病人,在旁邊幫她泡腳、按摩以及上些乳液都會讓病人覺得舒服,認為有人在關心他。」
被人視為預防醫學的按摩,很多人透過它得到有關身體各部分器官強弱的指標,在民問的基礎保健上扮演重要角色。且不論它的「療效」,它提醒你注意你的身體,親近你的身體。
按摩須知
通常按摩前,按摩師通常會先詢問病人有沒有哪一部分的肌肉特別緊張以及身體的狀況,以評估按摩的方式,並排除不適合按摩的部位。沈淵遙表示,判斷適不適合做推拿,需要一些病理上的判斷。莫那能則認為按摩基本上沒有什麼禁忌,但是碰到像是心臟病及血壓很高的人,若是不懂得按摩,容易出問題。卓怡君也表示,他們也會評估癌症末期病人是否適合作一些像是拍背之類較為激烈的按摩。這些按摩師及醫護人員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項:
●細菌性的疾病以及出血性現象要注意。若有明顯的局部傷口、發炎及潰爛,並不適合按摩,恐怕會擴散。
●按摩在筋骨的地方為宜,不要用太多不正常的力量在臟器上。
●骨折、軟骨症、骨質疏鬆症以及骨頭有轉移的癌症病人,需要特別小心。
●小孩和孕婦在時間上要相對斟酌。懷孕的前兩三個月是危險期,要避開像是卵巢及子宮等性器官相關的穴位。
●若是根據中醫的理論,每個人體質不同,例如陽性及陰性體質的病人,所需的按摩方式則有不同。若是迷信某種按摩方式或按摩的健身器材愈激烈愈好,而過度使用,也容易適得其反。
●按摩不是愈用力愈好,愈痛愈有效,還是要在個人可以接受的範圍為宜。太痛要跟按摩師反應。
●器官若有病變則需更多的病理判斷,最好找合格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最好避開中午時間按摩,因為這個時候心臟運動較快。剛吃飽也不適合,最好在飯後一小時。按摩前兩個鐘頭最好少量進食,以免血液集中在胃,血液能集中在按摩的部位,較能達到舒服的效果。
●按摩不會治百病,它有一些治療的效果與限制。消耗性及慢性的疾病也許能提供一些氣的能量使病人舒服,但是面對急性發炎及細菌性的疾病,像是胃穿孔及肺結核,按摩則完全不適合。
(陳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