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城市牽手,重現風華

賴曉芬
user

賴曉芬

1997-05-05

瀏覽數 15,150+

城市牽手,重現風華
 

本文出自 1997 / 5月號雜誌 第131期遠見雜誌

國發會「凍省」決議的強震餘波蕩漾。不斷往外擴散的政治強波,掀起了陣陣新聞話題;省長欲走還留、省產落入誰家……。而新的震央,即將落在地方發展的較勁上。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強調在地思維的台中、彰化及南投四縣市首長,出奇地端出「區域發展聯盟」這道華麗佳餚,作為中部四百萬居民預約未來的一份耶誕厚禮。中部媒體為此舉下了「重現日據大台中州」的醒目標題。

挾著四分之一省民福祉的高分貝,串連了八位地方首長及議長的中部發展聯盟,計畫成立研發機構,每兩月舉行一次會議,討論捷運與台中港規畫、國際機場、河川整治等八項具體議題。

期待大台中州風華再現

這四位地方首長的都市聯盟構想,並不是地方自治史的第一遭。

早在七年前,非執政黨籍的在野七縣市首長成立「民主縣市長聯誼會」,集體以老人年金、週休二日、地方人事權等議題衝撞集權的中央。但綠色縣市聯盟看重的是「地方如何包圍中央」的政治謀略,未曾凸顯地方需求與特色。

去年三月開始,跨黨派的南台灣高屏三縣市長也有風光的「三巨頭高峰會議」,討論高屏溪水權之爭、垃圾場設置等既有沈痾。會議雖持續召開,但在熱鬧場面之後,往往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沒有具體行動。

與前幾次縣市合作不同的是,這次國民黨籍首長發起的聯盟「區域發展」的重要性開始上升。他們不願依循中央國土規畫中大圈先、小圈後的順序邏輯,四縣市聯盟,想要打破的是「北-南0中」這種發展定律。

積極催生聯盟的台中縣長廖了以,以連結港市、需求最急迫的捷運系統為例:「台北經過多年才有捷運,高雄也在推動,但是不是一定要等到高雄做好才能輪到台中呢?」

被地方歸為動作派的他表示,或許聯盟沒有辦法做什麼事,但可以展現講求快速的思考邏輯。當了七年縣長的廖了以認為,如果耽於慢一拍的官僚文化,許多區域建設都將太慢,因此,對於像中部國際機場座落何方這類重大的縣市競爭,聯盟內部可以事先做評估,再藉區域集體力量展現在地需求。

而由省府規畫為境外轉運中心之一的台中港,則是象徵區域發展的火車頭。

在地方的想像裡,以鹹魚翻身的台中港為核心,兩岸直航之後所帶來的商機,將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到橫跨四縣市的遼闊腹地。而這片北鄰大安溪、南抵大肚溪,以大甲溪貫穿作為動脈的平原與盆地,同樣是日據末期、以昔名「新高港」的台中港為重心,畫上台中州區域計畫大圈的範疇。再現日據大台中州風貌,指日可待!

然而,在擁抱歷史榮光的豪情背後,中部區域聯盟的提出究竟是時空脈絡的錯置,抑是如英國小說家葛林所言,「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某一扇門會打開,讓未來飛進來。」真正開啟了中台灣都會區與未來立約的這扇大門?

一月二十七日,聯盟召開第一次次級會議。圍坐在台中縣政府新大樓裡,四縣市近二十位的財政主管還沒能討論到大未來,卻為著地方財政始終無法自主、發不出年終獎金的困窘而唏噓。

形成了聯盟,但發展區域競爭力的物質基礎在哪裡?

「這像是個破碎的夢!」在市政府服務二十六年的台中市財政局長林顯傾會中表示,地方寄予厚望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原本預計今年會受立法院青睞,但他判斷,在「虛省」的政治計畫出現後,要修這個長期掐著地方命脈的法,仍是遙遙無期,四月初,中部四位縣市長也為修法的呼聲依舊如「蚊子叮牛角」般,完全不受中央理會而強烈抨擊。

四縣市平均稅收均不足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如此緊縮的財政,讓想飛的地方至今仍動彈不得。而聯盟提出的政治時機,也引發了地方觀察者的諸多揣測。

出身台中縣東勢鎮的省議員郭俊銘認為,只從行政事務的程序來看,即能解釋聯盟將有名無實。他分析,在法令系統「配套」無誤的理想狀態下,任何計畫的預算要順利執行,至少還需要一年半的前製作業時間;而縣市長任期即將在年底屆滿。

台灣日報中縣特派記者陳彥斌亦持同樣的看法,對政治生涯繞著選舉周期轉的民選首長來說,區域發展的考量,很難大過政治人物尋求出路的意圖。

「台中.廈門」大遠景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面對諸多質疑,任期將滿的廖了以表示自己做事只求盡心,四個縣長如能在造一年打好聯盟的基礎,一年也是很寶貴的。

時機的不合理性,削弱了區域聯盟運作的可能性。而從空間的面向來看,四縣市的聯盟依然擺不進理想的區域發展架構裡,許多問題仍待釐清。

日據時期,連結彰化、台中的大台中州,因肥美的沖積扇加上高日照、水質良的眷顧,擔負起台灣穀倉的重責。而翻開當時的國土計畫史,「大東亞共榮圈」架構中,一九四二年開發新高港,在台灣這個拓展南方市場基地的中心點上,台中州定位非常清楚。

對照過去,中部四縣市對未來大都會區的定位,仍模糊不清。

今日,車朝向筆直擁塞的中港路行駛,迎面標示著「台中.廈門」大樓的高聳肩頭,扛起了兩岸直航、台中最佳的遠景。

「但這個想像只是用來炒作地皮。我看不到政冶怡面人物有什麼image(想像),想要將中部塑造成什麼。」在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良王振寰的眼中,幾年來雖研究中部地方政權,卻未曾聽過有人清楚擘畫中部發展的定位與藍圖。現在塑造的,只是更多的商機。

如果從全球化區域經濟上升的趨勢來看,王振寰認為被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中部區域,雖擁有傳統工具母機、鞋業等輕工業,但產業特色亦不清楚。

一月下旬,就在南部歡天喜地迎接高雄經貿特區的新門牌時,台中港的遠景頓然成了海市蜃樓。廖了以認為,就短期的效益與規模來說高雄起步得早,但台中港市的腹地大,發展條件其實更為優厚。

「我們追的是未來。」廖了以解釋,大台中位在西部走廊的中樞點,更適合建設為人性化、更便捷且適合人居住的都會。

而這片占全台五分之一面積的土地內,又有多少土壤可以讓破除行政體系的區域觀點生根、滋長?

任教於靜宜大學的陳玉峰,從歷史的角度看行政區化的分合。日據時期台中州的行政劃分,因為管理的需要而具有生態性的考量。但戰後卻常直接以山河為界,類似高屏溪劃分了高屏兩地,因而造成了許多紛爭地帶。

參政前,即因溪釣而投入大甲溪生態保育工作的省議員郭俊銘,也以河川整治為例談難以突破的行政本位。作為中部生命之水的大甲溪,供應著台中縣市兩自多萬居民民生用水,整條河系雖然蜿蜒於縣內,全區百分之四十的土地被劃為水源保護區,但他反問,台中市民、議會願意基於共飲一瓢水,而共同分擔開發受限所帶來的影響嗎?

隨便畫畫?

諷刺的是,台中縣烏日、東勢等幾個沿河鄉鎮將垃圾傾倒在河川行水區已久,日前經濟部還去函點名違法。地方人士也戲稱,一條河餵養了兩地人,只是「台中人的嘴,接在東勢人的屁股上。」

而一旦缺乏將生存體系視為整體的概念,只是由上而下提出區域性聯盟,如此更容易印證長期關注這片土地人文與生態的陳玉峰所評:「情況將會更麻煩!」

回國八年來,始終於中部各縣市扮演都市計畫委員的東海建築系教授陳覺慧,根據具體的規畫經驗,強調有必要跨縣市合作的,是務實的公共事務。

選舉時,台北縣長尤清與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聲勢響遍天的「清水合一」計畫,現在僅留下北縣市之間整治淡水河聯合小組。儘管規模小,但走過一年多,台北縣環保局科長陳長裕認為,只能靠議題明顯、目標單一的小組,將地方合作的界面建立。如此,胎藏在北縣這個生態母體的大台北都會區,彼此維生的命脈才能連結起來。四年前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政府運動」一書中,呼應的即是形成前瞻性的區域性政府,強化地方授權與扁平式管理的機制。如果中部聯盟能落實這個理念,聯絡縣市的整體路權規畫,也可避免地方山頭與派系壟斷公共資源。

儘管這次聯盟前景不被看好,然而幾年來觀察政權結構轉變的王振寰仍肯定這是個創新的嘗試。他認為,在權力放給地方這個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中,雖然地方政治生態的惡質使得聯盟的問題更形弔詭,但不嘗試輕放地方自治權,讓僵化的中央面對無權的地方,將是永無出路的惡性循環。

南部科學園區因縣市合作而更形具體,孕育南台灣城市生機。在國家缺少整體的區域計畫,或如順口溜所言「規畫規畫,隨便畫畫,牆上掛掛。」的功能不彰的形勢裡,類似的縣市結盟、共生共榮的效應肯定會持續發酵。

許多政治觀察者亦預言,年底這場縣市長選舉,區域性的政策與發展口號一定會再聯合大放送。

換裝登場的城市牽手老戲碼,能否真正發揮合縱、連橫的效果,預約大都會的末來,好戲正要開演。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