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行銷人說,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現在,大家說,年輕人的錢最好賺。社會學家曾提出「global teens」的說法,意思是全球青少年都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全球消費狂潮下,迷NBA明星球員Michael Jordan、迷Nike球鞋、迷Hollywood影星,或是其他制服般的流行商品。25到35歲的30世代,有沒有這種被商品經濟統一的現象?
好像有,但又有差異。
且看,不論是化妝品廣告裡,那個用不標準的口音說著「????」的金喜善;還是飲料廣告裡,喝著「自然回甘」瓶裝茶的王力宏;甚至是戴著新上市MP3舞動的蔡依林等這類廣告傳達的共同訊息就是── 年輕。不管是賣的商品、或是找的代言人,都是以年輕人為主要的訴求對象。
為什麼?
「因為年輕人是消費的主流!」代理各種香水彩妝的仙亞集團總經理謝麗姍說。
消費年輕化
年輕,像是具有魔力的磁石,向世世代代的人們不斷地召喚。與其說人們追求年輕,不如說是追求年輕所代表的美麗、自信、和源源不絕的活力。除此之外,年輕人正開始享受購物的樂趣,消費往往比較衝動,沒有預設立場,也是比較容易行銷的族群。
美國約在40年代出現了以年輕人為主的新市場,英國和西歐也在50年代隨後跟進。這些年輕人在新型的工業上班、領更高的薪水、買新的消費品。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跟50年代的年輕人市場卻有很大的不同。《X世代的價值觀》一書即詳細地描述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1963到1981年出生的X世代是吃微波速食長大的鑰匙兒,是自己看電視、自己玩電腦遊戲長大的一代。他們擅長的就是適應新環境、結交新朋友,孤獨而不安的童年經驗,使得X世代只相信自己。
30世代是主力
不知如何定位的「X」之所以成為這個世代的標籤,正因為這是迷失的一代,缺乏像嬰兒潮世代,或是大蕭條世代那樣鮮明的歷史特色。不過X世代所呈現的,似乎不如媒體上形容的那麼自大、天真、衝動、憤世嫉俗,由於身處於隨時變動的世界,X世代看似不穩定的特質,潛藏的卻是適應變動的獨特本領。
另外,X世代貪婪地吞食各種資訊,並以最快的速度消化。他們不必去適應資訊科技,因為科技早已成為他們的學習方式。對這個世代的人而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而這個逐漸躍居主流的族群,因為是職場的中堅,擁有自由的消費能力,所以成為廠商力爭的對象。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估計,25到35歲族群,未來將掌握47%的消費額。
品牌年輕化
王月魂認為未來亞太區的中產階級將大幅成長,中產階級的增加,代表著收入超過某個臨界點,能夠負擔得起非民生必需品的自由消費。特別是未婚或已婚沒有孩子的年輕族群,將是市場上主要的自由消費者。他預估到2007年,目前只佔市場總額12%的年輕消費族群,將成長到47%。
相中了這塊崛起中的年輕市場,各企業莫不秣馬厲兵、虎視眈眈。許多老字號的公司,如可口可樂、大同、黑松、裕隆、資生堂、南山人壽,莫不積極地改頭換面,企圖讓產品永遠引領潮流,成為年輕人的時尚話題。
為了爭取年輕族群的認同,品牌年輕化是大勢所趨。
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認為,「品牌的年輕化是企業一直在做的事。」從前各企業是將品牌定位在一定的年齡,現在則是將年齡層不斷地往下拉。究其背後的原因,一是消費者的心智年齡不斷地下降,也就是整個社會鼓吹的年輕風,使得3、40歲的消費者,常保年輕的心。
行銷年輕化
認同年齡、心態的下降,使得品牌的行銷也要跟著年輕化。因此如果新推出的產品針對30歲以上的族群,廠商往往找的是20多歲的廣告代言人,才能真正打入目標族群。
而另一個做法,是隨著年輕人的消費能力逐漸提升,廠商往往利用副品牌來培養潛在的顧客,而正品牌則刻意突顯形象年輕化的感覺,用年輕人也負擔得起的入門品來吸引他們上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品牌形象的年輕化,不代表價格也年輕化,正牌的價格往往還是保留在一定層級的消費水準,不會因為形象年輕而低到哪兒去。
除此之外,限量商品也是吸引年輕人的銷售手法。不過因為得排隊預訂一段時間,省下了金錢,卻付出了時間成本,年輕人得自己算算划不划得來。
而企業鼓動的年輕化風潮,每隔幾年就有更新、更美、功能更好的產品出現,誘使消費者必須不斷地掏出荷包,買更先進的商品。
本期《30》雜誌特別為讀者走一遍各大消費性產業,以了解年輕人如何改變市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