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錢財是五方共有:水、火、兵燹、盜賊、官方(政府)。這話有著令人猛然警醒的智慧。最近,國內首富蔡萬霖的遺產稅成為話題,蔡家雖然深諳節稅之道,終究有近一億的遺產稅還是進了國稅局。
其實,佛經的諍言是告訴人:錢,無非身外之物。人生有更高層次的目標,金錢應該是工具,不是目的;一個若捨本逐末(例如賺來錢,賠了身體或家庭),而且更糟的是,如果以日日辛勤工作換來的金錢,又不能善用,則「財富」終究會隨「外力」流轉!
但是本期的《30》以封面故事,大幅報導30歲左右的青年如何理財,目的卻又不同。
《30》編輯部的理念是:理財是為了打理人生的基本資源,理財就是人生目標的規劃。
青年應該有昂揚的鬥志,斤斤計較錢,「生命格局」豈非太小?但是,回頭想想,「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真實困境,錢難道不重要?
《30》編輯部團隊,企圖以現實上可以具體運用操作的三種情況。假設,一個 25歲到35歲、人生黃金年代的普通人,假設他很會理財,有50萬元的儲蓄;或是他理財能力普通,有 25萬元的實力;或是他剛起步,無財力,但有穩定正職,月入 3 萬5千元。假設這樣的三種情況,那麼如何讓三十歲世代青年學會以僅有的資源,進行保本、賺利息、錢滾錢等行動綱領,乃至終極的目的是終身富足,不再為阿堵物煩惱?
我們找了五家銀行為我們規劃。發現在這個金控集團「大銀行兼併小銀行」的時代,「績效掛帥」下,每家銀行開的菜單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傾向推薦零存整付、長久儲蓄的「共同基金」。一位曾是理財專家的名人私底下卻告訴我,「我從不買基金,也很少買股票,除非中鋼、台化這種績優股!」最後他坦承,其實以外匯買賣的操作來理財。但他警告,「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像我這樣理財,這需要專業知識和管道!」
專家警告的外匯投資門檻,是人的因素。通常,可以這樣理財的行家,都是專業玩錢的人,整天以閱讀匯市資訊為職業的。他們的英文也要夠好,全神貫注熟讀《The Economist》《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留心國際大勢,判斷匯市走向,下決定換幣別操作時更要靈活,才有可能賺到匯市上下波動時的匯率差價。
人的因素!所以,投資自己,也是理財的正確方式。投資自己,讓你很年輕就可以邁入高所得的「菁英」行列,每個月輕鬆賺取高薪。
祝你很快邁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