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理財?你有多少積蓄?看看身邊熟識的朋友,有沒有「月光族」?他們為什麼不會理財?想一想,你是因為害怕數字?還是天生個性疏懶,不耐煩斤斤計較小錢?
小錢?小錢其實並不小,一點一滴、積沙成塔,累積起來便有奇蹟般的效果。
基礎∕你的觀念正確嗎?
常有投資人問富邦投信總經理兼富邦金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丁予嘉理財的問題,他的標準答案是,「犧牲現階段的小快樂,來換取未來的大快樂,就是理財,在經濟學的說法,叫做打理『金錢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Money)!」這就是他的標準答案。他認為,年輕人理財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對財經知識系統性的基本了解:「總體經濟是最重要的!知道總體經濟,才知道趨勢在哪裡,理財才不會擺錯資源。」
小他9歲的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丁學文也所見略同。他們都認為觀念偏差,是理財的致命傷。丁學文發現,現在的年輕人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大部分在股票投資方面,幾乎都是在搞技術分析,因為社會閱歷都不足,很難用總體經濟的概念去投資。
觀念∕清楚自己的目標嗎?
部份大學股票投資社團喜好「技術分析」,除了走偏鋒,以技術代替總體經濟供需的根本問題外,還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投資面向──個人的理性和個性。所以,克服自己的個性弱點,釐清投資觀念,就是正確理財行為的第一步。
當你有了初步的總體經濟的看法,下一步就是,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地圖:我要存錢幹什麼?買房子成家?為子女儲蓄教育費用?想去國外留學攻學位?還是投資自己,把握年輕力壯時好好出國看世界?
目的想清楚,理財才有長久不輟的動力。
「我不贊成大家做一個小氣的人,相反的,我鼓勵各位當花則花,將金錢的價值發揮到最大,而所謂『對的』花費,雖因每個人的喜好及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只要每一筆開支都讓你得到最大的滿足,完全發揮它的價值就行了。」丁予嘉認為理財觀念正確、理財目的清楚後,下一步就是檢查自己的個人理財習慣。
檢視∕你的財務智商有多高?
在投資的行為上,個人的財務智商(FQ)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3年前,國內首位習慣領域的講師郭騰尹,開始將一套由《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發展而來的「現金流」(CASHFLOW)遊戲結合在他的課程中,藉以啟發學員對財務知識管理的態度;並提出財務智商(FQ)的概念,認為FQ等於IQ+EQ,一般人在一時情緒衝動下所做的投資決定,根本是讓FQ被EQ(情緒智商)牽著鼻子走,往往在熱情褪去之後,就成了悔不當初的負資產;相反地,財務智商高的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冷靜理智地謀定而後動,也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個人的財務智商將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
處理完了所有的「個人層面」問題,30歲世代還面臨另一個問題──如何找到理財專家為他們規畫投資方向?
起點∕你要怎麼開始?
本期《30》雜誌特別邀約5家本地金控、外商銀行,在當前經濟原地踏步、普遍低薪的情況下,分別依據3種基本條件,共同為讀者們規劃理財方案,同時提供具體個案參考。這3個規劃案分別是:如果你有25萬、如果你有50萬、如果你有正職月薪3萬5000元,應該要如何開始理財?
答案是制式的,人生是複雜的,經濟情勢是難以逆料的。有人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生命的疑難雜症,暫時無法全部告訴你,但是金錢的難關的確相對單純很多。如果你會節儉,如果你懂得理財的要領,在本期封面故事中介紹了一個月不過賺3萬5000元、卻能儲蓄2萬元的專利工程師陳炯霖,大家未必要過得像他那樣刻苦(除非你像他一樣,想很快在故鄉台南市買房子,所以可以忍受在台北市公館租一間大學生5坪宿舍式的住所),但是倒可以學習他的堅持。
只要你堅持得夠久,財富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