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區,只要久雨天晴,陽明山國家公園一定車滿為患。都會人在追求一個平衡的生活形態,一個綠色的後花園。
是啊,沒有人要過無頭蒼蠅的生活。大約20年前,台灣都會的上班族就已經被張艾嘉的一首「忙、茫、盲」的流行歌唱得心有戚戚焉。
跨入新世紀,全球化資本主義日益鞏固,表面上,「自由工作者」多了,實際上,無論上班族或自由工作者,大家都還是鎖在一個無形的「市場交易鎖鏈」上,一個新的「遊戲規則」使人人都捲進去,資方更細緻定義職場工作產出的「責任制」取代了昔日的「包工制」;無論你已經付出多少心血,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的忙碌工作成果,一樣不被承認,往往白忙一場。於是,大家生活都非常緊張,總是時時刻刻在面對「時間運用」的問題。
這時候,讀一本大師級的勵志書籍,有什麼好處?
答案是給你人生意義的洞見。
柯維良方,紅透美國
曾經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以《與成功有約》一書暢銷,在台灣也頗具知名度的史蒂芬.柯維,繼《與成功有約》後,陸續推出的《與領導有約》《與幸福有約》《與生活有約》《與時間有約》4書,還有他的兒子西恩.柯維的《與青春有約》可以說是炎炎夏日數帖清涼藥方。作者史蒂芬.柯維的第一本書《與成功有約》曾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達7年。這是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心理勵志叢書。
柯維父子針對現代人的「失衡」的生活步調、「失重」的生命意義,企圖給予讀者一處心靈綠洲,往「自我超越」的路昇華。
用原則編織人生
「自我超越」何其不易!連社會學大師、德國十九世紀末的偉大思想家韋伯(Max Webber)都說,「人生像一個蜘蛛網,你織出的網狀,也只有你自己能解讀。」韋伯晚年為疾病所苦,青壯年時因為仕途不順,退居學界,寫出「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以明志,終究鬱鬱寡歡而終,一代社會學思想家尚且如此,何況凡俗如你我者?
柯維父子的【有約】系列智慧就在這裡,他不提出什麼具體建議,只告訴讀者兩個字:原則。守住原則,就可以事業有成、工作愉快,同時享受人生。事實上,柯維第一本書英文原名就取名為「高度有效率者的七個習慣」,換句話說,他是個實證論者,他篤信人生在世所有為人處事的原則,都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日復一日實踐著,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聽自己,不隨俗
西恩.柯維盡得乃父真傳,他寫給青少年的《與青春有約》特別強調依照原則求知、生活的重要性,提出「高度有效率的青少年的七個習慣」,送給「剛長大」的「挺硬級」(teenagers)當作人生指南。
《與青春有約》的出版市場定位,對台灣30歲世代的青年雖然稍嫌年輕,卻一樣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不太教青年做自己,從民國初年倡導「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救中國」的胡適就已經在高喊「聽自己,不隨俗」近一個世紀後,台灣很多中上家庭仍然對子女過度保護,以致很多人該在青少年時期,就應該發展出來的屬於自我的「人生而在世的原則」其實可能都是父母教的。
父母愛護子女,教給下一代的,其實也沒有什麼太不好,問題是,「處事原則」不是自己深思實踐後長出來的,活得不夠精彩,往往會自我變節,毀壞原則,往後的人生不僅不精彩,甚至還會有深沈的價值幻滅感,導致日後嚴重的心靈危機。
在台灣,30歲還是一個尷尬的年紀,表面上該獨立很久了,但是我們華人文化,家族牽絆太強,太多長輩想安排你的人生。對已婚者而言,配偶、子女也要求你的時間,生活的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積極有約,終身受用
柯維自己就是超級成功的典範。出身自美國西部開發最晚的猶他州摩門教徒,在摩門教創立的楊百瀚大學(Bringham Young University)念完學士,卻能進到哈佛大學念MBA,光憑這個升學的本事就知道此人乃「高度有效率的成功者」。他歸因自己的成功是「一種只往光明面看的人生態度,七個顛撲不破的積極原則」。或許他的系列【有約】暢銷書(光是《與成功有約》就在全球70個國家,曾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1000萬冊,相當於每兩個台灣人有一本),還真能提供屬於我們自己的、而非長輩為我們定義的、終生受用的處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