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效率.優雅.競爭力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7-04-05

瀏覽數 19,150+

效率.優雅.競爭力
 

本文出自 1997 / 4月號雜誌 第130期遠見雜誌

去年,誤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把新加坡由「開發中國家」升級為「已開發國家」,消息一出,新加坡從總理吳作棟以降都期期以為不可,一名新加坡官員回憶當時連素孚眾望的資政李光耀也說,這個頭銜早給了五至十年。

一陣忙亂之後真相大白,原來OECD是將新加坡提升為「較先進的開發中國家」,新加坡並末自開發中國家「畢業」。回憶去年當時的情況,一名新加坡媒體高級主管說;「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這個錯誤的「美麗」在於,在世界地圖上小得難以辨識的新加坡,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卻已大得令人無法忽視。根據去年瑞十國際管理學院IMD「一九九六全球競爭力」報告,在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小國寡民資源匱乏的新加坡高居全球第二名,僅次於地大物博的美國,在分項評比中,新加坡也在「政府效率」勇奪第一。

新加坡雖小,成績都是世界級的。建國三十二年的新加坡,面積六百四十七點五平方公里(將近台灣的百分之二)、人口約三百萬人(約台灣的七分之一),是世界第十三大貿易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貨櫃港、第三大煉油中心、第四大外匯市場,國民所得在四小龍中居冠。

去年的OECD誤會事件,其實正反映了新世紀即將來臨前新加坡的處境;新加坡已進逼到「已開發國家」俱樂部的大門口,等待敲門。在經濟成就上,新加坡晉身開發中國家的「一軍」地位已當之無愧,下一步,是要更上一層樓,晉身已開發國家?還是像流星畫過天際,燦爛之後即消失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

新加坡比其他三小龍更能感到競爭的壓力,因為近年來新加坡周圍的國家紛紛仿效新加坡成功的經驗,努力發展基礎建設,尤其是馬來西亞。一名新加坡內閣官員就表示,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出提出的「二0二0年計畫」,跟新加坡六年前提出的「願景一九九九年」很相似。

當附近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的新機場、新港口、新高速公路、新電訊網路……都以新加坡為假想敵,來勢洶洶之際,新加坡如何維持競爭優勢?

想辦法將自己撐高

從開發中國家到已開發國家,雖僅一字之差,卻是困難的一大步,新加坡無論在國家發展目標的設定,或是策略上,都開始調整。

在國家發展方面,新加坡不只設定經濟發展目標,包括躋身第一流的已開發國家之列,西元二0三0年追上美國的生活水準等,更考慮到社會層面,加強文化藝術建設,將新加坡建設成為優雅、有文化的社會。

在策略方面,過去的新加坡強調由外向內的單向流動,吸引外國企業和外國人才到新加坡;現在的新加坡強調內外雙向流動,除吸引外資之外,也培植國內企業,並鼓勵在新加坡的國內外廠商合作對外投資,以擴大新加坡的經濟版圖。

借助外力,以彌補新加坡資源不足的缺點,是新加坡自一九六五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建國以來不變的政策。多年來新加坡致力基礎建設、生活品質,達到資政李光耀所說「在第三世界國家做到第一世界國家的水準」,都是為了吸引外國企業和人才,「新加坡資源不足,必須吸引外國人才,就像一個人長得不夠高,必須用其他方法來撐高。」新加坡大學企業政策系主任、貿易工業部顧問陳光炎表示。

新加坡貿易工業部經濟發展局統計,目前新加坡有超過四千家跨國企業,其中半數將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例如IBM、個人電腦大廠COMPAQ等,為了持續吸引外商,新加坡對基礎建設毫不放鬆。

例如,新加坡樟宜機場現有的兩座航站大廈、新加坡港現有三個貨櫃碼頭都尚未飽和,但早已著手規畫擴建。新貨櫃港已經動工,待第一、二期工程完工後,容量將較現在擴充兩倍;樟宜機場現有的兩座航站大廈擴建完成、新建的第三座航站大廈完工後,處理旅客能量將較目前擴增約一倍,而當年比樟宜機場早啟用、樟宜機場人員觀摩對象的中正機場,第二期航站大廈仍在弊案風波之下興建中。

「我們必須走在需求之前,寧願早做,勝過遲做,若不搶先一步,就會很麻煩。」新加坡民航局人事與公關司長陳益說。

為了拓展經濟版圖,新加坡也加強對外投資,過去新加坡自許為西方進人東方的「大門」,現在,新加坡認為只是打開亞洲的大門還不夠,更打算為他們鋪好一條條通往亞洲各個潛力市場的「通道」。

鼓動第二隻翅膀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提出的「區域化」策略,要向外建立新加坡的「第二隻翅膀」,鼓勵在新加坡的本國和外國企業合作對外投資,新加坡政府甚至帶頭聯合跨國企業對外投資。「新加坡的市場太小,必須向外發展,再加上新加坡許多跨國企業紛紛赴海外設廠,我們也必須跟著出去。」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一名主管表示。

既然目標與策略都已明確,向來務實的新加坡以數字將目標量化。新加坡貿易七業部經濟發展局(EDB)助理董事經理斯瓦惹南(Slvaretnan)指出,從現在到西元兩千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至少應達百分之七,西元兩千年以後,每年要維持百分之七以上的高成長已不可能,但仍應維持相當的成長率。

去年新加坡經濟成長末達政府預估的百分之八,但仍有百分之七的水準,為了切實達成上述的經濟成長目標,經濟發展局規畫了五大重點發展方案,多數是以西元兩千年為目標年。

這五大重點方案中,「製造業2000」、「國際商業中心2000」、「加強本國企業」三項計畫,是為了強化國內產業、維持對外商的吸引力;「區域化2000」計畫是為了鼓勵、協助企業赴海外投資,目前新加坡政府重點推動五個「旗艦投資案」,分別位於中國大陸(蘇州)、越南、印尼、印度;「共同投資」計畫則是由經濟發展局與本國及跨國企業合作在國內外投資,例如與賓士汽車合作在越南設立組裝廠,和日立半導體合作在中國大陸蘇州工業園區內投資。

新加坡如此努力不懈、前瞻規畫的背後,最重要的推動力來自新加坡政府。高效率的政府是新加坡競爭力的核心,「新加坡的競爭力在其(政府的)團隊,有好的領導、好的決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指出。

「兼職」興「輪調」的奧妙

宏碁集團旗下、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宏碁國際公司總裁盧宏鎰指出,政府效率是新加坡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宏碁國際的發貨倉庫設在新加坡樟宜機場內,當初也評估過台灣和香港,新加坡因通關快而雀屏中選,而且海關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運作,早上接單,晚上就可以出貨,如果在台灣,要兩、三天才能出貨。

新加坡政府高效率運作的兩大要素是結果導向、彈性調整的制度,以及優秀的人才,並以一種「使命感在身、不斷求進步」的文化貫穿整個政府,順利運作。

在制度方面,結果導向的新加坡政府往往賦予組織相當的彈性,以提高效率,達成目標。「法定機構」(stautory board)就是最好的例子,法定機構除了預算、董事會和高級主管的人事權之外,其餘運作不受國會控制,比政府機關更有彈性和效率,內閣每個部的下面都有許多法定機構,執行政策。

例如,為新加坡的經濟擘畫藍圖、規畫重要經建方案、解決投資障礙的經濟發展局,就是隸屬於貿工部的法定機構,經濟發展局的預算與新加坡的經濟表現(國內生產毛額)連動,就像企業一般採「責任制」,依工作表現來決定預算。

再良好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兼職」和「輪調」是新加坡政府防弊興利的重要措施。兼職的例子如,新聞及藝術部長楊榮文兼任貿工部第二部長,貿工部長李玉全兼任財政部第二部長,輪調的情況也很常見,例如現任新聞及藝術部部長楊榮文曾擔任衛生部長。楊榮文指出,輪調和兼職可以多了解其他部會的業務,施政上更容易與其他部會協調,避免本位主義,不時輪調則可防止弊端生,政府發生腐敗的機率降至最低。

IBM新加坡公司總經理黃添金(Lawrence Wee)也表示,新加坡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良好,因此政策方向一致,配合良好。

少了文化藝術的美

制度確立之後,為確保公務員的素質,新加坡政府選拔精英進人政府工作,並持續訓練。新加坡政府提供獎學金給優秀的學生,培養他們日後進人政府工作,給予內閣部長高薪,參考待遇最好的六大行業高階主管的水準,在世界各國公務員中是一流水準的薪水。

在訓練方面,新加坡公務員訓練院主管指出,目前新加坡的六萬名公務員每年平均約接受兩天半的訓練,未來將逐漸增加訓練時數,估計今年可達五天,希望到一九九九年時將提高到十二點五天。

如何使良好的制度、優秀的人才可長可久,形成良性循環?新加坡政府過去三十二年來建立一套不斷求進步、深富使命感的文化,透過不斷的訓練、以及前輩領導人的持續言教及身教,深植每一名公務員心中,並「同化」新成員,將這種文化延續下去。

新加坡民航局人事與公關司長陳益指出,「新加坡的公務員總是在求進步,一半是環境「逼」的,我們知道新加坡很小,如果不努力,生存就會成問題,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都會影響到新加坡,高層官員有很深的體認,他們將這種壓力一層層地傳下去,每個員工都會感到壓力而有同樣的體認,因為如果不努力,就無法達成工作目標。」

效率中見優雅

面對未來,新加坡總是精確地設定目標、規畫策略、努力執行,急切地求進步,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新加坡,乾淨、秩序、效率,就像新加坡高速公路旁整齊美觀的樹木花草,美則美矣,但難免今人覺得美得太整齊、太相似了,是精確規畫後的美,似乎少了點文化藝術的情調。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新加坡也發現這個問題了。新加坡政府明白,過去較忽略的文化藝術,是在邁向已開發國家過程中必須補強的領域。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林勳強指出,估計在二十世紀結束時,新加坡在經濟等有形的指標上,可以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準,但是如何將這些成就反映在社會和生活的其他層面,建設「更美好的新加坡」?如何將新加坡建設成一個新加坡人願意在這裡教養下一代的地方?

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部長楊榮文也表示,現代社會壓力太大,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等都有太多煩惱,如何取得平衡,建設一個優雅的社會,新加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中午時分楊榮文在位於港務局大樓的部長辦公室內對記者認真地談著「優雅社會」的同時,一樓的挑高中庭裡,一群穿著制服、拿著樂器的中學生陸續就座,準備在「午餐音樂會」中演奏,這個由新聞與藝術部發起的音樂會,每週三中午在港務局大樓中庭舉行。年輕樂手們在空調涼爽的中庭裡靜心等待開演,窗外熱帶陽光燦爛,大廳附近的走道上、中庭四周各樓層的走廊上等待聆賞音樂的人們三五成群,共同沈浸在一種浪漫悠閒的氣氛裡,與工作時的效率、匆忙截然不同。

「精神五C」對上「物質五C」

「午餐音樂會」只是新加坡要成為優雅、有文化的社會的眾多嘗試中,一個小小的嘗試,更長遠的工作是培養文化藝術人才。培養人才是百年大計,捷徑則是向外求才,「新加坡完全採門戶開放政策,歡迎海外的藝術人才到新加坡,當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時,可以取得公民權。」楊榮文說。

當新加坡加足馬力向前衝之際,最大的挑戰恐怕不在外面,而在內部,不是有形的對手,而是無形的價值觀。在富裕中成長的這一代新加坡年輕人,價值觀有極大轉變,他們重視物質享受,認為新加坡的成功富裕是理所當然的,不易體會那種鞭策新加坡不斷求進步的危機意識。

現在新加坡年輕人的價值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物質取向的「五個C」,為了「反制」,新加坡政府也提出精神層面的政府版「五個C」。

年輕人的五個C是:現金(cash)、信用卡(credit card)、事業(career)、汽車(car)、國民住宅(condo)。新加坡生產力與標準局高級主管坦承,在物質掛帥的前提下,現在的年輕人較不能吃苦,年輕人逸樂取向的價值觀,是提升生產力時,必須克服的一大困難。

為了平衡年輕人追求物質享受的五個C,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部長楊榮文在去年一場演講中提出新版五個C:品格(character)、文化(culture)、禮貌(courtesy)、社區(community)、獻身精神(commitment)。

楊榮文在演講中指出,如果新加坡無法在物質、知識和精神之間取得平衡,就無法維持目前的良好發展,若沒有新的五個C,原先的五個C將把「新加坡夢」變成惡夢。

上個月初,台灣的官員們以參加「模擬考」的精神,估算今年在IMD的評比中能得多少分,計較排名可能提高幾名,關心是否能符合長官要求的名次。

反觀新加坡,不讓這些「外務」擾亂他們的腳步,已有的好成績未令他們鬆懈,只是一貫務實地檢視自己、檢視環境、檢視對手,戰戰兢兢地問自己:五十年、一百年以後還有沒有新加坡?然後自己給自己找答案;十年後新加坡的產業是什麼樣子、二十年後新加坡的土地使用是什麼情況、三十年後新加坡的國民所得是什麼水準,五十年後……,還有更重要的,找到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

距離二十一世紀只剩三年了,當年與台灣一起以「四小龍」、「新興工業國家」頭銜躍上國際經濟舞台的新加坡,正穩穩地朝向二十一世紀前進,台灣呢?

小地方,大成就

在新加坡,不論問什麼問題?不論被問的人是政府官員或市非小民,幾乎所有答案都是這麼開始的:「因為新加坡很小,所以……。」

新加坡的「大」成就:其實都從「小」開始。

由於小,商用的資源少,因此必須集中力量,政府就是力量集中的焦點。三十二年前,領導新加坡建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們,就是以強有力的領導帶領新加坡在艱困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以強勢領導聞名於世,「新加坡太小了,民眾就像出於本能一般以政府為中心;團結在一起。」新加坡新聞與藝術部部長楊榮文說。

由於小,政府必須有效率,否則很容易就輸給地大物博的國家。

若以人力資源的素質來看,新加坡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在政府的效率領導之下,團結的力量卻大於個別力量的總和。新加坡政府各部會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在政府的領導下結合為一個緊密合作的團隊,人民在政府規畫、規範好的位置上各盡本分,團隊合作的結果是,國家競爭力在全球高居第二。

反觀台灣,個別的人力素質也許不錯,甚至超越新加坡。但卻在內鬥之中互相抵消力量,國家競爭力的排名逐步下滑,去年滑至第十八名。

由於小,新加坡可以承擔的風險很少,因此政府凡事必須充分準備、周密計畫。

公營事業釋股這件「小事」是最好的例子。新加坡政府釋出新加坡電信公司公股時,新加坡一半以上人口有資格認股,新加坡政府事前教育民眾,告訴民眾股票是什麼、持有的風險和好處;並修改相闢規定,簡化申請認股的程序,訂出人人買得起的股價,萬事齊備之後,順利釋股。反觀台灣,歷來最大規模釋出公股的中鋼第六次釋股,鬧得滿城風雨,「圖利財團」之說甚囂塵上,主管機關只好臨時規畫一套空前且複雜的釋股方案,才在風風雨雨之中完成釋股。

由於小,可承擔的風險小,新加坡必須務實,隨時因應環境變遷而調整。

一名在國際性投資顯問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新加坡人回憶,當他讀小學時,念的是華語小學,上了中學,政府突然決定全部採英語教育,他印象最深的是,當時開學不久,才用了三個星期的中文版經濟學課本就不能用了,而現在為了提倡固有美德(孝道、儒家等),以及赴中國大陸投資,又開始提倡華語,「新加坡小,能屈能伸。」他笑著說。

由於小,在不同文、不同種的大國環伺、競爭下,新加坡永遠充滿危機意識。

一名新加坡人形容:「別的國家如果不進步,頂多漸漸衰弱下去;新加坡太小了,如果不進步,就會滅亡。」這樣的心態,普遍存在新加坡上至內閣閣員、下至平民百姓的心中,甚至連所用的詞彙都幾乎一樣。就是這種永遠不滅的危機感,這種迫切感,督促著新加坡不斷前進。

(張玉文)

李梅芬:和新加坡一起長大

我今年三十五歲,新加坡三十二歲,可說是和新加坡一起成長,我們這一代是新加坡的「試驗品」,直接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

我小的時候,學校分英校和華校兩種,後來政府推行英語教育,華校就沒有了,我很慶幸當年父母送我去念英校,有些朋友念華校的,後來就業很吃虧,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這些問題。比我們幸運多了。

新知坡歷史不長,政府很有彈性,政策改變的時候,有些人會被犧牲,但是小國家要和人家競爭不易,犧牲是難免的,適者生存。

新加坡是文憑國家,沒有(大學)文憑,跨國企業、政府機關都不會雇用,以前不像現在那麼重現文憑。由於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人口也很少,因此對人才要求高,就業競爭很厲害,連帶在讀書時也競爭得很厲害,加上現代家庭子女少,父母期望高,小孩子的壓力很大,有些小孩子小學一年級、甚至沒進小學就開始補習,競爭的壓力很大。

我讀文科高中,畢業後就進人銀行工作,做了七年,本來沒有什麼太大的理想,只要有工作、有薪水可拿就好了,但久了以後覺得工作沒有成就感,而且我沒有大學文憑,待遇不如大學畢業生,覺得不公平。一九八八年我有機會參加一個活動,到國外和東南亞各國的年輕人交流,我開始覺得世界很大,沒有什麼是我不能做的,我要開始為事業奮鬥,後來就辭掉銀行的工作。

我繼續在印刷、洋酒、古董等行業工作,有機會接觸國外客戶,增廣我的見聞,決定和朋友一起創業,趁年輕闖一闖。

不久前我和朋友合開一家古董店,常到中國大陸辦貨,也在中國大陸設了一個修整古董的小型工廠,我要學好華語,建立好中國方面的關係,因為我是新加坡人,可以做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橋梁,現在連很多馬來西亞人都開始學華語了,可是許多新加坡年輕人卻不太會講華語。

新加坡的市場不大,所以以後我的生意要擴展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大陸,也算是響應政府「區域化」政策吧。

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以前很不一樣,比較重視物質,像現在最流行講五個C,車子、房子、工作、現金、信用卡,在同學、朋友、同事之間,這五個C的競爭很激烈。

我在我這一輩中已經算是比較願意闖一闖的了,現在的年輕人更不願吃苦,他們希望有舒適、穩定的工作。也許我的事業心比較重吧,而且我沒有大學文憑和其他人爭席位,所以我要闖一闖,我多年來的積蓄全部都投資到古董店上面了,現在連衣服都不敢買。不冒險,怎麼會有收穫。

(張玉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