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生存以上的冒險,《30》雜誌青年創新實驗室今日登場,來自MIT的教授KENT LARSON特別分享了智慧城市,應有更智慧創新的解決方法,包括交通、住宅、公共基礎建設等,都要用更創新、創意的手法去實踐,讓人居住在這城市中,更自在方便,而不是引發其他的問題。
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以主人的身分歡迎現場近800位的年輕朋友,他說自己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後出國念書,因當時的台灣環境是發展經濟,所以他出國主修經濟,後來拿博士,在美教書,同時也不定期回到台灣給當時的政府提出建言。
後來他覺得該為台灣做更多的事,便與朋友創辦了《遠見》雜誌,推動進步的觀念。10年前,看到年輕人在職場上的動力,再辦了《30》雜誌,希望帶給年輕人需要的競爭力。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致詞時表示,30、40年前他念博士,主攻電腦輔助設計軟體開發,後來回到台灣在台大教書,也是用他寫出來的這套繪圖軟體來上課,且持續改善,增加功能,讓這軟體變得更強更好,後來工研院也拿去用。
當時他腦海中冒出一想法,要不要出來創業。他評估了一下業界,電腦繪圖並沒有一個比他做的好,但學校太舒服安逸了,最後仍沒有出來創業,就差臨門一腳。後來他離開學校到業界,那套繪圖軟體也就無極而終了。後來在其他場合看到很多類似軟體,其中有很多是他原有的想法,「真的很後悔,至今仍苦惱。」
其實,想想當年出來創業是不會成功的,因為台灣軟體市場小,要發展不容易,加上沒有網路,行銷需要花很多錢。但如果時空轉換到現在,就有可能成功 ,網路上可以賣,也很容易行銷全世界。但他如今是不可能出來創業了,明年就要退休了。
他希望年輕人不要跟他一樣,當年沒有冒險,至今仍在後悔。年輕人應勇於冒險,雖可能失敗,但一定會有成功的機會,只要現場有10人或20人創業成功,台灣未來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