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創業家都不是第一次創業,也曾經在無數的錯誤中失敗、跌倒,但那又怎樣?他們現在都有了很好的表現,也成為知名的新創事業。
何明彥問,我們為什麼要談失敗?他認為,台灣的教育都在鼓勵人尋找最完美的答案,遇到題目,第一直覺就是找標準答案,我們以為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尋找創業導師或前輩時,常常想在講者的身上看到答案。
他接著說,他自己在自我介紹時,常常也會以失敗的案例作為開場。他的第一個投資其實並沒有成功,1000萬沒有得到數字上的回報,但卻成為日後的重要養分。「我學到兩件事,第一,我投資時是要看最後如何退場;第二,就算拿到最好的客戶,若80%的營收是來自這個最好的客戶,雖然是好的,但如果沒有持續往前走,就很容易失敗。」
呼叫阿福創辦人余致緯,曾有過三個寶寶,第一次創業是圖像辨識,失敗收場;第二是呼叫阿福,但也在9個月後收掉;現在第三個寶寶是停車大聲公,它幫你找到附近剩餘的空車位,台灣有30萬車主在使用,現在終於較穩。
余致緯在創業前曾在知名外商Intel工作,很好的工作,但創業後變成每天起床都在想怎麼找到員工下個月的薪水。那時他第一個醒悟是,原來創業要負責這麼多人的生計。他是台大、交大的學士及碩士,「我很會考試,但當老闆之後才慢慢開始學習真正的事務。大部分成功的商人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要到處去賣東西,把廢棄資產變成有價值資產,但這是台灣學校學不到的事。」
他也特別提出,身邊支持的人很重要,一句「我們還在這裡陪著你,不用擔心」就足以讓他堅持下去。「每次失敗的體會都不太一樣,我也才知道,原來合夥人也是會分開的,有時候會回頭看,怎麼這群人只剩我一個人?跟交女朋友一樣有分有合。第二件事情是,我創業後才知道不是每個人對你說的話都是真誠的,很常有最後一刻收手的情況,剛開始會覺得:你不是答應我了嗎?我這麼可憐你怎麼不投資?但現在我學會換位思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你會知道很多事就是人生,加入離開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最重要的是無論人生如何變動,你相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到後來我都覺得很難過的事情已經沒什麼了。」
PVD PLUS創辦人趙智凡一直以來專注在人機互動的開發上。他最紅時曾經被全球超過8000個媒體報導,但營收還是零。4年前開始加入appworks,拍三張照片可以做出立體模型,後來失敗;另一個是旅遊相關,最後找不到商業模式,他關注在人機互動的創業。
他說,想創業的年輕人常常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有接案的能力後就會想做自己的產品,「以前大家跟我說合夥人分開、發不出薪水,我都覺得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悲慘的是,每一件都發生了。所以我覺得創業是人生加速器,創了業之後會讓你遠遠超過同年齡的人的經驗,你開始找不到標準答案,你可以去請教很多人,但大家的答案都不一定適合你,一次次的跌倒跟學習中才摸索出來。我現在發現,你應該隨時隨地都很平靜去面對事情,如果事出突然,一定有前因後果,你一定是有事情做不好它才出現,反之亦然。」
VoiceTube 創辦人暨執行長詹益維則是開發以Youtube影片為素材的英語學習網站,在今年還獲得Facebook的Fb Start 2016 年度App 大獎 。但這也不是他第一次創業,他的第一次創業是代購網站,因為興趣不合,所以很快就收掉了,「第一次創業帶給我很大影響,我知道我必須要找到自己的熱忱,發自內心可以做很久的東西才有可能成功。」
何明彥提出一個創業的系統觀,有個系統在運轉,聽老人言指的就是去聽聽看這個系統長什麼樣?因為發生過的事情就是真實。他認為在看一個系統的時候要去討論「不可行性」,如果我們現在正走在一條直線上,我們怎麼去確認直線性的力量?他說,「最弱的那一段。那是你要用力的那一環。創業說要有自己的想法,要鼓勵大家展現自己的質感,我做的200分跟你做的200分一定不一樣。」
詹益維說,有人說要體驗人生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旅行、一個是創業。他在創業過程中偶爾會有人生的覺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去想,透過在晚上聽鋼琴交響曲幫助思考,作曲家們曾經這麼失敗,卻可以做出很棒的樂曲,所以創業家們也要找到創業的初衷,會一直被打擊,但就是要撐住,EQ會變高,忍受的臨界點也會提高。
最重要的資源是人
那麼,在創業的種種失敗後,這三位創業家發現甚麼才是最珍貴的資源呢?
呼叫阿福創辦人余致緯說,是忠誠。「呼叫阿福失敗後可以繼續做,是因為同事願意留下來,他們說如果我願意,他們就願意,不管是幾個月都好。對我來講創業路上最關鍵的資源就是信任你的人,下載數可以買,要媒體可以參加活動,但要有一起往上打拼,沒有離開你的人最難。」
PVD PLUS創辦人趙智凡也認為,資源在台灣是豐厚的,要什麼有什麼,重點是你怎麼使用,「我運氣好一點,很多人願意不拿薪水願意跟我,我也同意資源是人。我第一次為男人哭就是合夥人要走,比分手還難過,創業初期要學的是搞懂你要甚麼資源,很多學生都會搞錯,說要找錢找人找資源,但是你到底要資源幹嘛?你要跟著初衷還是要生存下去?這是一個兩難。我遇過幾次,我很感謝,很多投資人都很棒,但我必須考慮怎麼使用資源。另外一種是,家人說我已經把退休金給你燒完了,你要不要繼續走下去?」
失敗是一個好的訊號
問:有個說法是,就算創業失敗,還是會有很多公司歡迎創業家去上班。但是,真的回得去企業嗎?企業真的歡迎嗎?
在這個問題上,趙智凡說,創業如果只是一直在跑趴,跑了一年還是沒長進。但如果做了很多事,進到企業後就可以理解主管的想法,做更好的價值。但通常創業家不會有意願回企業上班,通常要回去很難,除非第一是心已死,第二是有壓力,創業是一條路要累積的是你的價值。
問:在心死的時候,挫折就像是一個無止盡的隧道,當下真的沒辦法回歸初衷,要怎麼辦?
余致緯說,遇到挑戰時,知道有人在支持你就是你堅持的因子。好的做法是把問題變成邏輯,逐項解決,就知道大家要做什麼,把挫折變成做法,然後去執行,四個月過後就可能會活著,或是像小時候知道自己當不了NBA球星時一樣,那就無所謂初衷了。
趙智凡的方法更特別,他會買一瓶兩公升的水,在它被喝光之前會把所有的資源進行一次盤點,然後剩最後一口的時候就會做決定,決定了就不要後悔,做過的決定就要相信它。現在更有升級版本,開會是全體人員走五圈操場討論、做決定,當下的決定就是決定,也趁機運動。
詹益維則是用比較特別的方法,他會利用洗澡的時候,也是對自己最坦承赤裸的時刻跟老婆互相問對方「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提醒自己的初衷不變。或者是去看使用者留下的使用心得,看到這些字句後就會充滿能量,增加信心,力量是來自相信的東西。
問:有想法的時候,怎麼開始?
詹益維說,「我可以在零成本的情況下開始做產品,而我老婆是PM,兩個人就可以把網站做起來,當你覺得自己有使命的時候大家都會幫忙,只要你有基本能力就可以。我採取創業初期一開始都是最低標準,用最快方法去驗證,美工有很多現成的東西可以用,東西的美醜不是理想產品的關鍵,它的可實行姓會在被使用的時候被驗證,所以我覺得美工可以在碗一點的階段進行。」
何明彥最後提出最後一個關鍵省思:在初期跌倒,受傷比較低,但跌倒時會有好的訊號。
余致緯說,失敗時如果人還在就是好訊息,我不認為創業有甚麼好想的,做了就知道哪裏不好。如果你發現人開始走,就是有問題。
趙智凡則說,「一個禮拜前有位國際前輩問我贏的定義是甚麼?失敗跟贏其實是一體兩面,怎樣是贏?如果創辦人對贏的定義是清楚的,就是好的訊號,創業是在一群黑裡面摸出一條路來,創業本來就是矛盾的過程,創業沒有對錯,最終的關鍵是你怎麼解釋這些訊息。離警示越遠,常常會走到最輕鬆的路,就是離成功最遠的路。」
詹益維則認為反省很重要,創業時如果走掉一批人就是要反省,甚至可能會想要不要找個專業經理人把自己替換掉,會陷入掙扎跟自我懷疑,但要保持柔軟的身段,去找導師、去看書,找到新的方法做事情。工程背景出身的創業家很容易腦袋太硬,但隨著挫折的增加,身段會愈來愈軟,就愈能找到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