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影響中國命運的政治人物,從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到蔣經國,都已先後去世了。在二十世紀的黃昏,最後一位「元老」--鄧小平的消失,是否意含強人政治終將在中國褪色?
對鄧小平一生功過的評估,台灣地區以外的輿論,幾乎都把他定位在「世紀偉人」與「中國現代化之父」的崇高地位。從自己研討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鄧小平在中國歷史的經革,確實有它驚天動地的影響。
在僵硬的共產體制下,三起三落的鄧小平講過這些「要殺頭」的話:
.「不搞改革的開放,是死路一條。」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放開手腳,大膽試驗。」
.「兩岸的統一需要時間,三十年、五十年都可以等。」
不僅他勇敢地在講,更冒險地在做。正是這些大膽的嘗試,從深圳到上海,他推動了整個大陸經濟的起飛。二十年的經改,使中國大陸不再那麼落後,中國人民不再那麼貧窮。
所有的革命,不論有多偉大的號召,都會落空;除非真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與國家的地位。從這一層次觀察鄧小平的實事求是,有它不可磨滅的貢獻。紐約時報的社論評得中肯:「鄧小平的功績在經改」。
如果毛澤東建構了龐大的共產體制,那麼鄧小平在那軀殼下建構了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毛澤東的共產革命,再也無法持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則勢不可擋,走上了一條再也無法回頭的路。
沒有「六四事件」,鄧小平也許早已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沒有「六四」,也有人猜測,他也可能變成了另一個戈巴契夫,中國大陸也會變成另一個瓦解的蘇聯。
對溫和性格的知識分子來說,「改革」遠比「革命」可取。鄧小平以和平的方式,推動了一場不流血的市場經濟大革命,把落後的中國掙脫了貧窮的桎梏。
過去二十年,中國如果沒有鄧小平,中國不會是今天不再受到輕視的中國。
中國還需要另一個鄧小平,來推動比經改更困難的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