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運動不只鍛鍊身體,更要鍛鍊思考力

你是「肉體派」還是「心智派」?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7-01-06

瀏覽數 14,700+

運動不只鍛鍊身體,更要鍛鍊思考力
 

「為什麼每天運動還是瘦不下來?」「做什麼運動瘦最快?」上網搜尋「運動」兩字,最常出現的就是「減肥」、「健康」等關鍵字。運動=健康或瘦身,這是現在大家普遍賦予運動的價值。目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好延年益壽、擺脫疾病的糾纏;有時還能作為交友媒介,順便達到社交意義。

運動很好,但是當我們聽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卻經常聯想到運動員、勞動者;當我們稱呼他人「肌肉男」,不是為了稱讚,通常帶有貶意。

難道,擅長運動的人都沒有在思考?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認定?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中談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問問:你是「肉體派」還是「心智派」?


肉體只會腐蝕你的心智?

自古以來,人們將肉體生活和心靈生活分裂兩派,雙方各不來往。運動用身體來進行,是公開的活動,具有實體;思考用心智來進行,是私密的,超脫物質世界。

將心靈奉為至寶,肉體則只是身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軀殼,其實,柏拉圖和笛卡兒也抱持這樣的想法。

柏拉圖和笛卡兒都對「身體」感到非常憂慮,之所以將身體放在心智之前,是因為人的良善意志很容易被飢餓、性慾、疾病摧折。

我們可能立志要每周慢跑,卻賴在沙發裡不想起來;可能打定主意只吃瘦肉和汆燙蔬菜,結果還是忍不住大啖義大利麵和葡萄酒。心智空懷明確的理想和幸福願景,卻似乎與內臟和賀爾蒙格格不入,最後總是莫名其妙的屈服。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肉體與心靈的分離,甚至換一種形式出現在你我的生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辦公室是好工作,而以身體勞動為主的藍領階層,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排名居後。而現代人居住於大都市,大多從事所謂的「知識工作」,朝夕與電腦相處,幾乎沒有付出真正的身體勞動。

三年一次健檢發現哪裡出了毛病,才開始反省我應該要每天穿上運動鞋跑步;維持一陣子以後身體恢復正常,就以好忙、沒時間為藉口,懶惰地窩在家裡。這是將身體變成「工具」,好讓真正重要的「心靈」保持舒暢愉悅,運動就剩下目的,為了保持健康、為了瘦、為了美。


學會用身體思考

或許有人說,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可以改造外型甚至變美,怎麼想又有什麼差?但其實你忘了,當你工作遇到瓶頸,枯坐桌前時,還可以「用身體思考」。而且我們經常如此,比如講話時比手勢、用手指數數、來回踱步。人們也經常透過對話來整理內心的思緒,能完整說出口的才代表你真正思考過。正如尼采所說:「只有走路時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

運動可以砥礪你的心智,古希臘人的哲學,就包含運動不但訓練身體,同時涵養心靈的道理。

運動,能和自己的本能對抗,從中經年累月下來,會變得更有自信、謙卑、大方、有耐性;而且這是一生的功課,不是只撐得過一季的流行。村上春樹說:「正因為苦,正因為自己甘願通過那樣的苦,至少在那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到一些自己正活著的確實感觸。」

你為什麼運動?運動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現在就讓我們拿起跑鞋、穿上排汗衫,或者乾脆下班走個一小時,活動身體,找到自己活著的價值。


資料來源|《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