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三國戲的特別,是特別受歡迎,對民間社會影響很大。有關三國的劇目,不必抄了,要抄三個小時才寫得完。我查了查大陸出版的「京劇劇目辭典」,有關三國的戲共五一0齣。
三國之中,蜀漢最弱,可是京戲中,卻占最重的分量。就這五百多齣戲,第一、第二部戲都是關羽的,一個是「關羽出世」(其實是講他招親的故事),一個叫「關羽斬熊虎」(交待關羽為什麼是紅臉)。
我認為三國戲受歡迎,跟封建社會官家所崇尚的價值觀有關係。在政治意義上,獨尊孔明,因為他鞠躬盡瘁,並且嚴守分際(不取阿斗而代之),因此成為千年來公務員的典型。在社會上,就提倡義氣(桃園三結義),這對朝廷來說,是有利的。
老劇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觀眾要看的是演員。但是三國的人物戲劇性實在太強,近年又因而有了新編劇本。
一九八八年,大陸新編的「曹操與楊修」在比賽中一鳴驚人,得了許多獎,三年後來台公演也很轟動。我個人在所有三國戲中,也獨鍾這齣戲,因為它藝術性高,描寫到人物的心理層面,把兩個才智均高的人物的從屬、互動關係刻畫得很深刻。
這齣戲在大陸也曾引來一陣意識形態的爭論,有人說他有不良思想,但鄧小平看了很同意,說「毛主席是曹操,我就是楊修」;但到了「六四」,這部戲還是被禁了,因為這個時候,鄧又成了曹操,而趙紫陽變成楊修了。
歷史的進程,真可令人回味,京劇的生命亦復如是。在五四風潮下,民國八年就有人說,京劇是封建餘毒,但也不必硬不讓它演,因為等老頭兒都死了,它自然就消失了。直到最近我都還見過類似言論。
但像「曹操與楊修」是個好例子,藝術也有新生力量,京劇未來就該朝這個方向去。
(李慧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