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造金字塔,馬來西亞人造「城中之城」--吉隆坡城市中心(Kuala Lumpur City Centre,簡稱KLCC)。
像是要刻意補償吉隆坡當年由爛泥灘上、自然而無章法發展的遺憾,位於吉隆坡市中心、面積約四十公頃的KLCC,一切都按理想中的既定計畫來--除了必備的、最高的辦公大樓,工作之餘吃喝玩樂、禮拜阿拉之處,一應俱全。如果在這兒上班的人能二十四小時都不必離開,就更完美了(再也不會遲到);因此周圍又多了一排高級公寓。
即使一下子為小小的吉隆坡提供總計約三百層的建物空間,KLCC也不怕衝擊當地的房地產市場。事實上,多數房客就是大樓的合夥投資人。
原址為跑馬場的KLCC,標榜自己是「環保」的--雖然在開發之前,它先砍光了場上的樹。接下來,該中心請到巴西景觀設計大師(R. B. Marx),重塑一個占KLCC一半空間的人造熱帶花園。此外,該中心所採用的液化天然氣空調系統,也是馬來西亞首創;由KLCC最大股東--國家石油公司和日本人技術合作。
國家石油公司幾乎是全馬最賺錢的企業,它也將因為耗資三十億馬幣(約三三0億新台幣)的KLCC而「常」留青史--中心中的中心、樓高四百五十公尺的八十八層「國油雙塔」,已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打破了由美國芝加哥席爾斯大廈(Sears Towers)維持二十幾年的紀錄。
無論如何,仍有民眾質疑當事者,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創造一個很容易被超越的人為紀錄。此外,一九九二年動土、近二十年後全部完工的KLCC,預估最高可同時容納五萬人(約吉隆坡市五%的人口)在此活動;這對已經超載的市區交通,影響不可謂不大。
雖然KLCC已籌款一億馬幣(約十一億新台幣)給政府,以配合該中心修正交通系統;並將提供七千個停車位,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塞車塞怕了的一般民眾,依然難釋心中疑慮。一位辦公室緊臨KLCC的主管笑著說:「一想到雙塔完工的那一天,我的左手就開始抽筋。」(馬國靠左行駛,以左手換檔。)
另一方面,更有部分國外投資者覺得,KLCC只不過是馬國政府允諾私人企業的眾多「討賞計畫」(Pet Project)之一;「馬哈地似乎比較有興趣建造紀念碑。」西方媒體曾認為。
不過,KLCC幕後最重要的「工程師」 大馬首相馬哈地曾解釋,這項在吉隆坡市中心建造另一個城市的計畫,「將成為國家新的榮譽……,以便使馬來西亞在二0二0年成為一個先進國。」
「世界地圖」宏願
又和「二0二0宏願」有關。吉隆坡一位社會觀察者分析,宏願第一次被馬哈地提出時只是個構想,並沒有完整的執行細節;是政府相關單位和民間機構事後逐漸修正原有的計畫,以便配合宏願的發展藍圖。
在宏願乃由上而下的現實下,馬哈地必須創造一些短期的、顯著的里程碑,以提振民心、向長期的宏願大目標持續前進。KLCC,以及新政治中心布特拉再也等超級計畫應運而生,其實是再自然不過、也很「政治正確」的事。
的確,已成為吉隆坡地標的國油雙塔,早就是當地居民相當津津樂道的驕傲。尤其是它打敗了「美國人」所維持的建築物最高紀錄,更讓馬來西亞人獲得空前的精神勝利。當傳媒得知中國大陸可能會蓋一棟更高的大廈時,還安慰讀者:「大馬的子民不應有被比下去的失落感。」
無論如何,光靠精神糧食,不可能成就KLCC。馬來西亞人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團隊行動」和「國際合作」,在這裡行得通。例如,雙塔的設計者,是阿根廷裔的美國建築師;營造工程則由日、韓集團負責。其他還有來自東南亞各地的外籍勞工,在馬來西亞工程師的指揮下,以一天三班、每四天一層的速度興建雙塔。趕工的最高峰期,一天同時有五千人工作;只花了四年不到,雙塔中的一座,即將在今年底完工。
現在馬來西亞最急的人,大概是馬哈地了。KLCC一位工程師說,首相常常在假日騎完馬之後,順便繞到工地來「看看」進度。
馬哈地在主持該中心動土典禮時曾說:「KLCC肯定會將吉隆坡置於世界地圖中。」
奉拿督斯里馬哈地穆翰莫德醫生之名,馬來西亞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