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配人類命運的三位思想家
十八世紀以來,三位思想家的理念支配人類的命運:
(1)英國的亞當史密斯(一七二三~一七九0)--資本主義的先驅:沒有他對「一隻看不見的手」巧妙的描述,就難以了解市場經濟的巧妙運作。
(2)德國的馬克思(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共產主義的倡導者:在一八四八年出版的「共產主義宣言」中,他寫過這幾句話:「資本主義所創造出來的力量,此以往歷史的總和還要巨大。」認清了資本主義的深遠影響,更增強他的決心,要以共產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
(3)中國的孫逸仙(一八六六~一九二五)--三民主義的創始者:左右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基本信仰。
以距離他們三位先後去世的年分來算,經過了二0六年、一一三年、與七十一年之後,史實證明:史密斯的理論歷久彌新;孫逸仙的學說,在台灣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肯定;馬克斯的預言,則帶給人民最大的痛苦。
(二)「競爭世紀」
東歐的脫離附庸國軌道,柏林城牆的一夜倒塌,「蘇聯帝國」的全面解體,戈巴契夫當選為美國時代雜誌的「風雲人物」,似乎已經很遙遠,但還不到十年。在市場經濟制度洗禮下,已使原先的共產世界孕育了生機。人類的厄運已經轉變,人類的歷史已經改寫。
這一切大轉變的根源來自普天之下的人民,要過一個不再貧窮的、控制的、獨裁的生活。與共產制度競賽,市場經濟提供了合乎人性的大氣候,更產生了滿足人性的大成就。
市場經濟以「競爭」為主軸,透過「利他」,才能達到「利己」;共產體系以「控制」為核心,強調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結果是個人犧牲了,大我沒有成全。
.有哪一個高所得國家不是採用市場經濟?
.有哪一個採用共產體系的國家是屬於高所得?
.事實不是在證明,只有共產體制逐漸走向市場經濟後,所得才有可能提高?
從這一觀點來說,與其說二十世紀是「電視世紀」、「資訊世紀」、「不確定世紀」,不如更直接地說:二十世紀是「競爭世紀」。經歷了這段漫長的折騰,在宏觀層次,市場經濟戰勝了管制經濟;在微觀層次,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廉價的商品以及更好的服務。如果市場經濟是一個最靈活的機制,那麼「競爭」就是神經中樞。
(三)難以置信的大哥大例子
一個令台灣老百姓視為天方夜譚的當前例子,是在有無競爭之下的大哥大價格。在台灣要買一個大哥大是件「大事」,總要等個半年,又要花上一、二萬台幣;而在美國,買一個大哥大隨到隨有,只需要花上台幣幾百元。更由於同業競爭,常常刊登醒目廣告,免費贈送大哥大。(天下真有這般便宜事?電話公司當然有它的銷售策略。它是先搶占用戶,靠以後的基本月費三十~五十美元不等及使用次數慢慢回收。)
這樣顯著的差異,就是為什麼台灣的民營化要加快步伐;這也正說明,要照顧人民的國營事業,在缺乏競爭下,徒有虛名;被認為「剝削」人民的私人企業(如美國的電話公司),在強烈競爭下,不得不真正地照顧消費者。
在現代社會,真正照顧人民的常常不是用心良苦的政府,而是優勝劣敗的競爭。
(四)「競爭力世紀」
如果二十世紀是「競爭世紀」,那麼我要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競爭力世紀」。
不可輕視這一字之差。在市場體系下,「競爭」通常表現在價格上、服務上、產品品質上(如上述之大哥大)。「競爭力」則表現在更高、更廣、更全面的層次上。(參閱本刊九月號拙文--什麼是「競爭力」?)
如二八頁附表所指出:在「競爭力」世紀中,除了數量、價格、產品等傳統上的競爭之外,也受企業本身形象、社會責任、環保意識、研究發展、永續經營等影響。一國的競爭力更被政府部門在硬體與軟體方面的成效所左右(從行政效率、公共建設到自由化、國際化)。
因此,在國內外的經驗中,我們看到了這些令人警惕的例子:
(1)多國公司不去A國投資,因為A國的行政效率太低,公共建設太落後。
(2)多國公司不再向B公司購賣零件,因為B公司的生產方法引起環保抗爭。
(3)消費者拒買C公司的產品,因C公司祇注重營利,不肯多承擔社會責任。
(4)D國的選民不再投票給執政黨,因為執政黨容忍各種特權,違反了公平的遊戲規則。
(5)E國的資金、人才與投資機會都不缺乏;但外資不來,本國資金外流,原因是國內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質低。
(6)由於國際化的緩慢,F國的消費者,祇能忍受品質差而價格高的產品。
面對即將進人的二十一世紀,有人預測二十一世紀仍是美、歐、日的天下;有人預測是亞太世紀;更有人預測是以華人為核心的東方世紀。我的結論只有一個:
二十一世紀的領導地位不是先天上歸屬於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它只屬於那些後天持續努力、擁有高度競爭力的社會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