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部政務次長楊朝祥︰要建一條教育高速公路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6-10-15

瀏覽數 14,400+

教育部政務次長楊朝祥︰要建一條教育高速公路
 

本文出自 1996 / 11月號雜誌 第125期遠見雜誌

教育改革最希望的是在學習的過程裡,學生可以在比較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快樂地學習。教改到最後,是希望培養出有高競爭力或高生產力的人,這是我們教改的目標。

在幼稚園這個階段,快樂學習應該是沒有問題。幼稚園的問題,是入學的機會不多,目前四歲到六歲能夠進入公私立幼稚園的,大概只有四0%;如果把托兒所加進去,大概也只有六0%。這裡面私立的比公立的多,因此在幼稚園階段,我們要增加入園的機會,希望在公元兩千年的時候,人園率要達到八0%。

政府希望國小、國中、高中、專科都可以附設幼稚園,甚至產業、公司都可以設幼稚園。另外,除了入園率要提高之外,在原住民較多的地方、偏遠地區以及對於身心障礙的小朋友,我們也應該先來做。

國小國中的國民教育階段,主要是希望培養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要德智體群美並重,但是因為升學壓力太重,有些課程和生活脫節。另外,在民國五十七年以前,我們的國中教育是採行精英教育,進國中、高中都要考試;之後辦國民教育,課程應該是以所有的學生為考量,但是國中小的課程還是沿襲以往的精英教育,課程是專門為前三0%的人設計的,其他七0%是陪公子讀書。

因此,我們現在全面翻修國中小課本,希望課程能跟生活結合在一起,五育並重,能夠快樂學習。而且,國中小每班人數都太多,大概有四十五個學生左右,這讓老師很難針對每個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我們希望能減少班級學生人數,目標每三年減少五個。但我們覺得這個速度還是太慢,想從國小一二年級開始先做,希望在八十七學年度,國小每班人數能夠降到三十五人,我們初步估計經費需要二十億,這部分可以先做。

如果國中課程修改了,但是高中高職五專沒有改變,升學壓力存在,國中要改變就很困難,所以如何紓解升學壓力,就變得很重要。升學壓力不解決,國中要改善的空間就非常非常有限。

各取所需

教育部最近提出來幾個策略,第一個就是高職免試入學,第二是高中學區制,未來是以延長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目前每年從國中畢業的學生大約有三十八萬人,真正升學的有八九%,大概有四萬個國中畢業生沒有繼續升學;但是我們開放給學生入學的機會,如果連補校也算進去,就有四十五萬個。如果我們能先從高職做起,讓想要進高職的同學免試入學,就可以紓解升學壓力。

有人質疑,如果不考試,會更加深高職是二等學校的印象。考試與否,和是不是二等學校沒有關係,高職會變成二等學校是因為缺乏繼續升學的機會,而且目前社會並不是那麼肯定技術,如果這兩個因素能改變,高職就不會變成二等教育。

技職教育以往不受到重視,是因為我們把它當做terminal(終極)的教育,要升學沒有太多機會,但這不符合學生、家長的需求。現在有很多技術學院,讓高職生想升學就升學,想就業也可以就業,這就好像以往只有一條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壓力非常沈重,現在要建另一條高速公路。我常開玩笑,高職就好像省道一樣,這裡一個紅綠燈,那裡又是一個瓶頸,誰願意走省道?但是現在有一條北一高、北二高,大家各取所需。

另外,最近教育部和考試院、考選部協商,要落實證照制度,希望證照制度能類似國家專技人員考試,通過就可以到公家機關從事相關工作。部長常講,文憑主義消除不掉,為什麼不鼓勵多文憑主義?除了學校文憑外,證照也是文憑,各種文憑有自己發展的管道,這樣社會的價值觀就會改變,不會覺得技職學校是二等學校。

我們希望高職高中的比例是五比五,給高職、專科繼續進修的技術學院,我們也一直在增加,未來三年內技術學院可以增加到二十七至三十所。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等到高職免試到某個階段之後,每個區的高中高職數目已經足以容納想要升學的學生,而學校素質的分布也平均了,我們就要實施高中學區制。

我們要建立高中更寬廣的通識教育,以往高中生很早分流,現在分流是透過選修課程的方式。我們現在試辦綜合高中,未來還會有單科的高中,像藝術中學、科學中學都會陸續推出。高中多樣化,讓不同性向、不同能力的同學,往不同的方向去發展。

至於大學,大家都想念大學,但是國家財政沒有辦法負擔。今年我們就想,現有大學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很多大學的缺額都到明後年考轉學考才補足,今年我們就先把差額補足,日間部增加四千七百多人,夜間部一千三百多人,這個數字是在不增加政府負擔之下,增加的入學機會。

有關大學的型態,我們希望每個學校都能夠辦出自己的特色,未來依照教改會給我們的建議,大學會變成以研究為主的綜合型大學,以教學為主、實用為輔的一般大學,以服務社區為主的社區大學,讓大學多元化。

大學還有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師資問題。以往是反正在學校教書,一年升一級,升到某一級之後就停止了,教育部認為這種升級制度應該改變,針對不同的老師不同的表現,有不同等級,我們也要設立國家講座,給那些表現較好的老師,有更優厚的獎勵。

穩紮穩打,架構整體

很多人認為最近教育部提出很多方案,好像這裡咬一下,那裡咬一下,其實我們是有整體的架構。以往教育部的做法是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好像教育部在教改方面很緩慢,其實教育部無時無刻不在做教改,教育部不會成為教改的阻礙。

教育的問題大家都很關心,不管是民間的教育團體,還是教改會,他們提供的只是構想,這些構想能不能落實,就要靠教育部。部裡有很多重大政策,每個政策都有推動小組在推動,這些推動小組之上,會有一個指導委員會,由我召集。

教改最難的就是凝聚共識,很多教改工作,如果宣導不足,就會有疑慮,有疑慮就會反對,有反對就有壓力,有壓力就讓工作沒辦法做。像自學方案當初設計是有很崇高的理想,是教改初步的工作成績,自學方案沒有辦法全面實施,是因為宣導不足,很多老師對自學方案不清楚,所以很排斥。自學方案已經實施了六年,我預估自學方案會變成將來各種入學方案的一種。 將來的教改世代,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受到那麼大的壓力,可以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念自己想要念的學校。結果是個人的生產力、競爭力增加了,國家的生產力、競爭力也會因此增加。

(蕭富元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