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間流傳著一則笑話:一個女子嫁到外地,隔不久,寄家書回娘家報平安,父母詳閱之後竟相擁痛哭,因為女兒竟嫁到一個沒有汙水下水道的地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早在二十年前,非洲的烏干達、肯亞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已達一一%,而全世界六大區、六十一國,在一九七0年的平均普率是二七%。至於英國為九六%,美、日也都在八0%以上。反觀台灣,汙水下水道的接管普及率,多年來工程幾乎毫無進展,至今只有三.四%。
汙水下水道是國際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的指標,在這一項,台灣顯然遠遠落在「落後國家」之後。在IMD的排名,台灣「環境」的項目居三十九名(WEF更列為四十六名),是所有細項中表現最差的,其中最大因素,就是汙水下水道接管比率超低。
對於這種耗費大筆經費,卻看不到的建設,民選的地方行政首長一向勇於說不,除了首都台北市達二四.四%,台灣省為0.三五%(集中於中興新村),高雄市則為0.九九%。全國掌管下水道業務的單位,在中央,營建署僅四人,地方政府則多數未設置下水道專責單位。
少了汙水下水道,每座城市的居民就好比住在大化糞池中,只是多數民眾並不自覺。看不見的建設不受重視,看得見的垃圾,則屢屢遭遇抗爭,垃圾掩埋場用地難尋,焚化爐更是興建受阻。
為政者的態度
在先進國家,尤其地狹人稠的都市,垃圾都採焚化處理,以日本為例,焚化比率即達七四%,歐洲國家更高於這數字。由於土地資源愈來愈昂貴,垃圾焚化不僅可使垃圾減量,燃燒後的爐底材料可鋪設公路,燃燒過程汽電共生還可發電,剩餘三%的有毒物質則進行掩埋,可使掩埋場壽命延長四、五十倍。
台灣目前焚化比率則為二0%,全國規畫的二十二座垃圾焚化廠,只有五座完工運轉,其餘均進度落後,至於垃圾為患的桃園縣,因用地無法取得,並末在規畫之列。
不過相較於汙水下水道遲遲未有進展,垃圾焚化廠在民營化的政策下,已逐漸施展開來。
在完工運轉的五座焚化廠中,除台北市內湖、木柵採公有公營,其餘新店、樹林、台中市三座已轉而採行公有民營,末來十七座也將陸續採取民營方式,二十二座焚化爐之外,還將規畫五座採用民有民營(BOO)或BOT方式營運。
以台北樹林廠為例,才交予民間經營,環保署焚化廠興建工程處副處長蔡惠民便細數民營的好處;台北市公營焚化爐每燒一噸垃圾要八百元,並且要一百四十位公務員維持運作,而樹林廠只雇用七十人,每噸垃圾只需一二八元,一年可省下六千萬台幣。
其實垃圾焚化廠蘊含的商機,已使民間躍躍欲試,據估計,末來五年焚化廠的市場規模,將高達千億元,包括台泥、東帝士、永豐餘、中鋼等企業都相繼投入。
蔡惠民樂觀估計,經營焚化爐的利潤,包括發電、垃圾處理收入,以及一五%的合理利潤,如果在台灣有經營實績,未來還是進軍大陸、東南亞市場的有利跳板,「比起複雜的高鐵,焚化廠要實行BOT單純太多了,如果再不成功,台灣就沒希望了。」
如果興建順利,二十二座焚化廠完成運轉,台灣垃圾焚化率將達六六%,若再加上五座民有民營廠,焚化率更達到七九%。
至於汙水下水道,營建署的規畫是民國八十六年要到一三%,九十八年則達到三六%,只不過造價更昂貴的汙水下水道,在地方財政拮据、縣市政府無專責單位,以及工程用地取得困難的狀況下,並不樂觀。
目前馬來西亞、泰國都開始已BOT方式開放民間投資下水道,也都有台灣廠商參與投資,我國卻依舊深陷在「三%的文明」裡,也許扭轉為政者對「看不見的建設」的態度,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