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要打仗、從政;我們兒子一代,才能經商、發展工業;然後孫子一代,才能鑽研藝術、創作文學。」這是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在開國時代給美國人民許下的承諾。
可惜文明的發展,人類並沒有留下太多的教訓。如今依然戰爭與科技研發並肩,殘殺與藝術創作同行。周而復始,人們長智長識的進展太緩慢。
2009年生於敘利亞的小女孩芭娜.阿拉貝得,7歲時用Twitter在烽火中發文,集文成書,名為《我只想活著》。她說:「親愛的世界,我只希望能過不再恐懼的日子。」
當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在上海辦第一屆文化高峰會時,不約而同,余秋雨和盛治仁二位先生都提到亞當斯的那句名言。因為有先人的流血、奮鬥,積累生存、發展的基石,才有後人施展藝術、文學抱負的空間。我們今日談「文化是大善大美」,世界依然存在著最原始的爭鬥掠奪。
辦文化論壇,就是希望把「文化」疆土擴大,看能否縮減「爭鬥」的領域,不論它是戰場或商場,不論它在已發展或未發展區塊。
余秋雨老師說:「文化表面上看來很平靜,也不鬧事,但是這個民族真正出現大師的時候,文化就會出來了。」
或者也可以說,當一位老師認真用心的把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美,重新詮釋、再次推波,影響一代一代,也能成為「文化風潮」。
這就是文學巨擘白先勇老師在做的事,把600年前中國最美的藝術—崑曲,推向年輕人,置上國際舞台。
文化是態度 藝術也是一種修行
或者也可以說,當一位老師用它的作品,告訴世人「藝術就是修行」,也能成為「文化態度」。修行是放下過去,重創未來;日日放、日日新。
雕刻大師朱銘就在做這樣的事。他不重複自己。大家最推崇的「太極系列」,卻不是他的最愛,因為「這個系列比較受限制,材質受限、型式也受限。」
或者也可以說,當一位老師願意從文化的基礎:美學做起,從美感教育做起,也能成為「文化美學」。
美學生活設計師姚仁祿就在做這件事。他說AI機器人可以寫新聞稿,但寫不出李宗盛的歌詞,寫不出白先勇小說中的尹雪艷。因為人有情感、有美的自信。過去英國花了50年時間,才趕上法、德的美感水準,美國也花了幾十年趕上英國水準。
他的老師漢寶德告訴他:「人民對美感的體悟和認知,是歐美經濟發展的基礎;台灣要脫離代工經濟,關鍵在提升人民品味。」
「文化論壇」帶來了思惟激盪,帶來了體認交流。學到了余秋雨說的:「文化就是通達到一個大善大美的境界」,體會到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