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再生的玻璃-琉園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6-05-15

瀏覽數 27,000+

再生的玻璃-琉園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八年前,曾經擔任電影導演與男主角的王俠軍,自美國學習玻璃藝術回國,打電話給好友陶嘉英,透露他和電影界朋友張毅、楊惠姍共組「琉璃工房」的計畫,曾任中興百貨行銷主管、深知台灣玻璃藝術品市場「高寒」的陶嘉英,喜憂參半地建議:「多燒點菸灰缸、茶杯,好歹可以多賣一點。」

兩年多前,王俠軍了然一身、沈痛離開琉璃工房,他再度打電話給陶嘉英:「我再也不做玻璃了,以後要改行做陶瓷。」陶嘉英連忙回答:「那好那好,大家買碗盤都是一次買十個八個的。」

這段傷心往事如今卻成笑談。因為,曾經在難理的合夥關係中苦熬,幾乎失去家庭與創作動力的王俠軍,再度出發、創辦琉園,已經在國際玻璃藝術界站定足跟。他的作品成為北京故宮第一個收藏的近代藝品,而他受邀為日本阪神地震所創作的「浴火鳳凰」,也被永久陳列在地震震央。

而曾經擔憂他作品叫好不叫座的陶嘉英,也成為琉園的行銷經理。

今昔之別,只因他的事業夥伴已經有所不同,從過去的影壇人士,變成擁有多年企業管理經驗的專業經理人--他的二哥王永山。

王永山常常這麼形容自己:「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我老弟從死人變成活人。」

王永山較為企業界所知的經歷,一個是一九八三年應聘至陷入危機的國鼎工業,擔任總經理,任內將國鼎整頓為台灣第一大木製家具公司;另一個是參與華信銀行的籌備。在華信開業後,因為他沒有銀行資歷,依法不得擔任銀行的一級主管,正好老弟邀他到琉璃工房幫忙診斷,王永山便一頭栽進了琉璃世界。

對於當時琉璃工房的狀況,王永山百思不解:「明明創作和市場狀況都不錯,怎麼會背著那麼重的貸款利息?」原本和張毅說好六個月內不碰財務,但他很快發現,這公司患了一般創業者的通病--財務管理不夠制度化。王永山立刻把問題攤開來談,卻落得不歡而散。他把原本要貢獻出來的營運計畫書,放回口袋,離開琉璃工房。隔天,王俠軍也跟著離職。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朝世界看

身為國內百家玻璃藝術團體的創始人,王俠軍的離去自然引起多方揣測,但他卻一點也不願置喙,甚至想就此一刀割斷與玻璃的情緣。直到九位昔日徒弟前來,告訴他:「我們本來是要跟著你學做玻璃,既然你不再從事這行,我們也要改行。」王俠軍不願見年輕人半途而廢,便另起爐灶,由王永山領軍成立了琉園。

王永山的營運計畫書終於派上用場。雖然他不確定藝術家老弟能了解多少,但他要其他同仁同來詳閱這份詳載琉園五年發展進度的文件,同仁也認真簽名表示有志一同。然後,他讓弟弟專心創作,自己負責兌現承諾。

走過兩年的創業歷程,王永山對公司按著時間表精確前行,頗感自豪。兩百多件創作、八位數的獲利、送同仁出國進修、認養公司附近的地下人行道,都已經落實;而且也開始為同仁籌備作品展覽,找地蓋玻璃公園。他希望琉園五年後能成為世界級的品牌,還想著有一天要興建玻璃博物館和玻璃學院。

「因為這個行業八0%靠創意,資本不必多,所以琉園玩得起,」王永山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很興奮,可能太不謙虛」,因為王俠軍是第一個從事玻璃藝品創作的中國人,「而中國傳統藝術的細緻,具備西方玻璃藝品所沒有的韻味。」

對於琉園的諸多遠景,王俠軍從前並非沒有過這些念頭,「只是以前不敢想,」王俠軍覺得,有王永山和自己並肩作戰,「公司能夠有效管理,我也較能大膽嘗試更高難度的創作。」把齊肩長髮束在腦後的王俠軍,在創業後仍是濃厚藝術創作者的氣質。

王俠軍改行後,仍不斷有人找他拍電影,但王俠軍總是告訴對方:「等一切都準備好了再來找我吧!」對他而言,現在,玻璃夢可比電影夢清晰得多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