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0年,當郭重松離開生產網路卡的龍相電子,準備創業時,前途仍是一片模糊,唯一肯定的是:絕不做市場既有的產品。「跟著別人走,就表示你已經落後他兩三年」曾分別任職工研院電子所、外商與本土企業的郭重松,帶著些許科技人的傲骨說。
他思索著,當電腦的微處理器速度愈變愈快,記憶體與硬碟機容量愈來愈大,如此快速度與大容量的電腦,要拿來作什麼用途?文字處理並不需要如此強大的功能。他又想,電腦的功能是為了提高溝通的效率,而人類最原始的溝通本能是什麼?語言和文字都是衍生出來的工具。
顯然,這兩個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答案:電腦要繼續發揮溝通的功能,下一步就必須滿足人類對影像處理的需求,這仍是個沒有人經營的領域。
於是,他創辦了台灣第一家結合電腦與視訊的多媒體企業--圓剛科技。六年間,這家堅持走利基市場,不與大廠正面交鋒的小企業,以新台幣四.五億的年營業額,在這個新興行業取得世界前五大的地位。
四股力量齊推
九0年代的台灣,當許多人抱怨投資機會被大資本主所壟斷,紛紛轉戰大陸尋找冒險家的夢土時,新形態本土創業的故事卻正熱烈上演中。台灣或者不再適合冒險,但有策略的創業者卻正生意盎然。
「這波創業潮流的背後,有四股推動的力量,分別是資訊流、物流、人流與金流的變革。」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思華分析。
「資訊流」的改變,起自通訊與頻道的開放民營化,以及電腦網路的普及。民營化釋放出若干專屬大企業的投資機會,例如電視公司與通訊系統廠商,卻也造就許多小型資本的創業機會,如架設系統的有線電視公司、廣播電台、節目製作公司,而網路化則讓設計首頁(homepage)的電腦公司應運而生。
在八0年代的物流革命之後,上游的供應商與中游的行銷管道已成大企業的天下,但是九0年代興起的新消費革命,卻帶來下游銷售端點的變貌,例如個性商店、網路咖啡廳等販賣情境的店家,正重新定位零售店的功能。
同時,隨著台灣人頻繁地出入國門,移民公司、議題旅行社就成為典型「人流變革」的產物。
但四「流」中,最巨大的創業推動力來自資金流向的改變。
由於金融管制的鬆綁,資金流動日趨「無疆界化」,國外資金的湧入加上台灣民間豐沛的資本力,財務顧問以及創業投資公司更加蓬勃發展。而這些資本紛紛追逐前景最被看好的科技產業,為科技人提供無後顧之憂的財務環境。
富裕杜會的形成,掀起台灣另一類的創業風潮--非營利組織的大量興起,例如宗教團體、小劇場、公益團體,乃至於地下電台。迥異於過去財團為達節稅的目而成立基金會,這群出身專業、生活不虞匱乏的創業者,目標是改善社會,而這樣的使命感,為失去終極價值、迷憫的現代人,提供理想抒發的管道。
於是,「台灣呈現投資機會參與擁擠的情形,」吳思華表示:「只要有好點子,想要創業幾乎就是一呼百應。」
這並不是台灣第一次的創業風潮。在過去五十年,就曾有過兩次波瀾壯闊的創業運動。第一次起於一九五0年代,石化、紡織、汽車、金融等行業在本土落地生根,孕育了王永慶、吳火獅、徐有庠等第一代創業者。一九七0年起,電子與機械業成為創業主流,施振榮、曹興誠、劉金標成為第二代創業者的代表。
第三代開打
時隔二十年,似乎該是第三代創業者展露頭角的契機了。
從台灣經濟發展史來看,第一代創業者的興起,得力於政府實施加工品進口替代與市場保護的政策;而第二代創業者則受惠於教育的普及,以及策略性工業的獎勵措施。由於兩代所面對的戰場,已由內銷市場轉換為國際競爭,因此經營者的特質也有所不同,「第一代的領導風格建立在勤奮與權威之上,而第二代則必須具備專業能力才能勝任領導角色。」高雄銀行董事長許士軍觀察。
而世代交替間,第三代創業者又展現出不同的經營風格。
在九0年湧起的第三代創業者,較前兩代更具優勢之處,在於資源的豐富性。過去,創業者多半邀集三五親朋,傾囊而出,辦個小公司,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才能慢慢成氣候。而新一代的創業者幾乎都有能力以一紙企畫案向外界募款,在它們呱呱墜地的同時,就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
創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國聯光電科技就是個典型。這家結合留美學人、工研院光電所幹部與本土科技人才的企業,從事高亮度發光二極體磊晶材料開發,這項產品用於交通號誌與車輛照明,而世界發展這項技術的廠商只有東芝與惠普。在中華開發、和通創業投資與其他企業的支持下,創業資本額就有二.五億新台幣,翌年開始營運後,就創下一.六億的獲利。
原本國聯董事會計畫,要分五年分批發放四千萬元員工認股額度,由於獲利高出預期甚多,第一年就全部送給員工。
這並非科技業獨享的優勢。台北之音廣播電台最主要的出資者,是殷琪、曹興誠等國內大企業負責人,台長徐璐認為:「新一代創業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整合資源的能力比較強。」
新創業者不單在國內整合資源,也開始整合國際的資源。翻開許多新公司的股東名冊,著名的跨國公司赫然在目。台灣獨家生產「尼龍六六」特殊纖維的大清樺企業,投資者包括美國商務部亞太發展基金、匯豐銀行、孟山都等,對一個成立六年的公司而言,可以稱得上背景雄厚。
具前瞻眼光的一代
由於資本力不同以往,新一代創業者對於設備的投資,也更具前瞻性眼光。
去年底才開播的台北愛樂電台,是台灣第一家古典音樂電台,也是台灣第一家採用全自動電腦控制系統的電台。這個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只要預先把音樂、廣告編好檔案名稱,「丟」進電腦硬碟機裡,不需要助手,更不必七手八腳找磁帶、唱片與CD,電腦會自動按照順序、精確播放。這套系統也和管理部門連線,例如,業務部門可透過電腦掌握每一則廣告播出的頻率與時段。
「像古典音樂這麼古老的產品,就要與電腦這種新科技結合,才能賦予它們新生命。」台北愛樂總經理夏迪指出。
於是,在台北愛樂成立時,夏迪便將原先要舉辦開業酒會的預算,用來在網路上設置首頁。他知道,這筆錢若用於辦酒會,頂多在隔天的報紙上出現十行的新聞,「但光是這個首頁為我們帶來媒體的報導,剪報足有四公分厚。」夏迪比劃說道。
由於資金無虞,比起老前輩,新一代創業者更有能力號召完整的經營團隊。他們很少單打獨鬥,自己不在行的領域,多半會找其他專業經理人來負責,一改過去家族成員「分疆封土」的風氣。為了更進一步凝聚經營團隊的向心力,在創業不久,便會開始推動員工人股。分散股權後,幾乎沒有例外地,下個目標就朝向股票上市邁進。
專業團隊的創業形態,為台灣企業界帶來正面的轉變。因為員工人股,公司經營就必須透明化,不能再玩「兩套帳」的伎倆;因為股票上市,這些新企業必須從草創階段就留心形象,正規經營。
因此,對專業投資機構來說,評估新生代企業的實力,「不看財力,也不看家族背景,完全看經營團隊。」中華開發投資處經理張忠本指出,因為新一代企業面臨的是專業與速度的競賽,經營團隊的好壞就決定了企業的成敗。
但是,這種創業形態也並非十全十美,「怕就怕他們內鬥、搞派系,」張忠本補充說道:「這是不可能在公司剛成立時就看得出來的。」
實現共同理想
不管從資源多元化與事業分工來看,新創業者所面臨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經營介面的增多;股東多、夥伴也多,於是,領導者整合人的能力,就變得異常關鍵。然而,由於台灣環境日益優渥,新生代比「老兩輩」的人更加個人主義,因此,「年紀愈輕的領導人,愈不擅長圓融地處理人際關係。」吳思華觀察。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也意味著,能夠妥善處理人際介面問題的創業者,將會比同輩更有出類拔萃的機會。
此外,當新生代創業者遭遇新新人類員工,「光憑員工入股還不足以贏得同仁的忠誠,」許士軍認為,新世代的領導人不單要具備努力與專業,「還要更凌空一些來看企業的長期發展,以遠景(vision)來凝聚員工的向心力。」
再回到歷史來看台灣企業的勞資關係,第一代企業最有效的激勵措施,是發放獎金。有一則流傳在石化業的真人真事,十幾年前,台塑集團一位主管領到為數三百萬元的紅包,激動之餘對朋友說:「即使當面給老闆打三個耳光都心甘情願。」忠貞之心,溢於言表。
但這樣的方式到第二代企業就已經不太管用。在宏碁開啟第二代企業員工入股之風後,員工寧願花錢當股東,努力工作來賺取股票增值,也不願等待可遇不可求的「恩賜」。
時至今日,當員工入股已經是「起碼」的福利,員工也變成老闆之後,能夠讓「眾老闆」全心貢獻智慧的驅動力,大概也就數共同理想的實現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台塑集團缺乏帶動中下游產業的使命感,宏碁沒有把國人品牌推向世界的理想,又何以能夠分別在第一代與第二代企業起伏汰換中,取得如今的領導地位?
若期許自己能承續王永慶與施振榮的領袖地位,第三代創業者似乎也該汲取他們經營智慧的核心理念。
做為新世代創業的代表,誰是王永慶與施振榮的接班人?如今斷言自然過早,因為競賽才剛鳴槍起跑。或者他是最懂得擘晝遠景的人,或者他是最擅用專業長才的人,或者就是才剛萌生創業意念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