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再要李總統做四年嗎?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6-03-15

瀏覽數 14,750+

再要李總統做四年嗎?
 

本文出自 1996 / 4月號雜誌 施振榮 懂輸的贏家

(一)觀察美國總統大選

從三十六年前到美國讀書開始,就沒有錯過每四年一次的美國大選。經歷了九次美國總統大選--從一九六0年尼克森與甘迺迪電視辯論美國應否協防金門馬祖,到一九九二年布希與柯林頓的「世代交替之爭」,我得到一個結論:每一次選出來的總統,幾乎都使近一半的選民失望。因此,當選後的美國總統從不敢趾高氣揚,自鳴得意,而是立刻謙卑的來凝聚選民共識,耐心的來修訂施政次序。

三月二十三日第一次民選中華民國總統的結果尚待揭曉。在北京「文攻武嚇」下,台灣的選民在忐忑不安中,是要「跟著感覺走」?是相信「愛拚才會贏」?還是要選穩重的、理性的、包容的人來領導?

近二十年來,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卡特與布希,分別被挑戰者雷根與柯林頓的一句話擊敗。他們問選民:「你比四年前過得好嗎?」

做了八年的李總統當然也必須面對類似的挑戰。我六年前在「遠見」寄望於李總統的幾篇文章,或許也可對選民提供投票時的參考。

(二)六年前建言:不要做強人

一九九0年二月十五日,於李總統被提名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後;在「「不要李登輝時代」,只要「李登輝政績」」一文中,我寫著:

在這迷惑的時刻,也許仍會有人嚮往:再有一位強人出現。這種想法,正如我近兩年所一再表示;在今天的民主潮流中是危險的。台灣社會今天所需要的不是強人領導,而是民主制度的建立與運作。

塑造一個強人,需要付出太多的代價,冒太多的風險,以及花費太多的心思;不僅不切時宜,也是不可能的。在民主社會中,「強人」的兩個特性:「不可預測」與「堅持己見」,就不容易被接受。

在當前蘇俄也在走向民主改革的時候,我希望苦難的中國,海峽兩岸經過半世紀的人治之後,不要再出現「強人」。因此當「李登輝時代」這種凸顯個人強勢的名詞,最近不斷出現在媒體上,令人憂慮。我們所需要的是「李登輝政績」--透過憲法賦予的權力,在制度運作之下,使台灣成為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也使台灣成為整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模式。

(三)六年前的直言:李總統有四項「信任危機」

一九九0年三月十五日,於林洋港與蔣緯國二位退出「候選」之後,我在「讓更多的人背負十字架:李登輝的最大挑戰」一文中率直的指出,李總統有四項「信任危機」:

(1)「強人」作風:如跳越制度,直接指揮「亞銀」運作的例子,使一些閣員心目中,總統在兼行政院長。又如他對次長級、局長級的人事安排,都有意見,產生任命上的困擾。

(2)政策方向模糊:重大決策上有時表現得極有彈性,如接受「來自台灣的總統」;有時表現得極有興趣,如與小島建立外交關係;有時又表現得相當冷淡,如推展大陸政策。

(3)缺乏圓熟的政治智慧:六年左右的台北市長與省主席的歷練,仍然無法提供足夠的圓熟。如在別人面前,不留情的指責重要首長。又如在「整合」前產生一個重要職位,同時答應給幾位不同的人。

(4)胸襟不夠寬大:在過去與他共事過的人,如曾有芥蒂,則會毫不留情地被調換職位。愛護李總統的人希望他,不要有學者的孤傲,而要有學者的從善如流;不要有宗教家的過度自信「真理只站在我這邊」,而要有宗教家的寬容與自責;更不要有軍人的剛愎自用,而要有軍人的誠信方正。

(四)六年前的五項建議

文中也同時向李總統提出五項建議:

(1)為了樹立千秋萬世的民主基石、以及證明「無一己之私」,宜儘早放棄黨主席,專心做國家的元首。

(2)為了再證明自己反覆所說的「無一己之私」,在今後的重要人事安排中固然不需要刻意的安排,非國民黨籍、非本省籍,但也不要刻意的排斥。

(3)為了使台灣能適應轉變中的國際局勢與大陸變局,推展彈性外交與制定前瞻性的大陸政策是並行不悖的。

(4)所有擔任要職的政務官,要以政績而不要以個人喜愛、家世等,獲得任命,獲得留任。集天下之幹才於內閣,才是「李登輝政績」的起步。

(5)最重大的挑戰是要在六年總統任內,為國家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制度。

為了表示自己的民主理念與開明作風,任何凸顯個人強勢的口號,如「李登輝時代」都應淡化,過分尊敬的稱呼如「李總統登輝先生」可簡化為「李總統」或「登輝先生」。

(五)六年前的提醒:三件不能做的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在贏取國民大會代表選票時,現任的總統與黨主席,擁有眾多的資源,其中有三項是千萬不該運用的。如果左右的人,不經總統同意擅自使用,這是可怕的濫權,會產生可怕的後果:

(1)以情治單位的力量,透過監聽、跟蹤等方式,來掌握選情。

(2)接受財團的巨額捐助,作為競選本錢。

(3)提出會產生後遺症的承諾。

總結一句,李總統所要堅持的是:寧可合法地小勝,不要在左右慫恿甚至蒙蔽下,不顧原則地大贏。

(六)六年前的呼籲:要做新的定位

一九九0年四月十五日,對即將擔任第八任總統的李先生,我以「從「來自台灣的總統」到「中國的領航者」」為題,文中指出:

李總統要扭轉人民對執政黨的失望,就必須立刻將自己領導的國民黨與主持的政府做新定位。政府不再是:

--應急的救火員。

--事後的道歉者。

--視若無睹的「旁觀者」。

--更不是「偏愛的施捨者」。

領航者要博採眾議,共同商定正確方向,破除迷津.。

領航者要有恢宏的胸懷,用天下之人才,同舟共濟。

領航者更要有做中國人的歷史觀,做國民黨主席的使命感,擔負催化大陸走向民主開放的嚴肅責任。

李總統自己要以政策及事實來證明「我不是要以強人之作風,做一個台灣的總統。」

(七)四年前的祈禱:李總統的五項「自我期許」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展現李總統的最佳時刻--做一位民主萌芽時代的偉人」為題的一文中,我提出了他應有的五項自我期許:

(1)做全民的總統:不是做本省人的總統,也不是做財閥、地方派系、利益團體所擁護的總統,而是大家敬愛的總統。

(2)做治國理念的推動者:當國家進入多元化時代中,治國的崇高理念--民主、法治、均富、憲法、統一等等,需要釐清、需要鼓吹、需要堅持。

(3)做一國的道德領袖:在當前社會紀律蕩然、道德標準衰廢之際,總統更可以發揮宗教情操、樹立正義與公平的標竿,做老百姓仰慕的楷模。

(4)做憲法體制內五院間爭執的仲裁者或大傷痕的癒合者。

(5)做國家利益的維護者:超越省籍情結與統獨之爭,維護中華民族的永久利益與中華民國的長期利益。

(八)祇有「夢幻」,沒有「組合」

這些對李總統的直言、建議、不能做的事、必須的自我期許,是一個知識分子「對有權人說的實話」。可惜這些實話,對我個人則產生了誤解;對當事人則沒有產生自省,但我仍不放棄最後的一絲希望。

因此去年八月我又提出了「國民黨要繼續執政的夢幻組合」的呼籲(一九九五年八月十八日、聯合報),誠懇地建議李登輝專任國民黨黨主席,林洋港與連戰分列為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陳履安內定為行政院長。如果其有這一組合,(1)今天不會有四組人馬競選、(2)國民黨得票率一定超過百分之五十、(3)中共也不會「文攻武嚇」、(4)台灣社會也就不會陷入今天的不安之中。此已明顯地反映在股票、房地產、移民潮、對外匯款、國內投資不振等等各指標上。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彭明敏最近對李總統已有嚴厲的批評。他說:「李登輝很多言論已經喪失了知識分子的誠實。」、「八年執政的結果,只看到「權力的驕傲」。」、「其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該是退休的時候。」

現在就要看選民的智慧,是要李總統再做四年,或者要他「生前交出政權」,就此退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