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澎金馬地區,「好醫院」似乎找不著定義。
就在今年農曆除夕前,台北地檢處起訴了四名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醫生,原因是業務過失、導致四名病患院內感染瘧疾死亡。
而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的醫院評鑑合格名單中,榮總向來是名列第一級的醫學中心,「院內感染管制品質」更是重點評鑑項目之一, 號稱全球僅有數個國家或地區實行的醫院評鑑制度,暫時無法為「醫療品質」打包票。
無論如何,也少有民眾會單以官方的醫院評鑑報告,作為選擇「好醫院」的依據。不是病人不願,而是不能--衛生署所公布的醫院評鑑結果,至今只有「評定類別」(依序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教學醫院及地區醫院,加上若干特殊功能教學醫院),而更能分辨醫療品質的評定分數與各項表現(例如臨床檢驗審查、藥事作業、急診品質等等),則祕而不宣。
至於台灣有哪些醫院是醫學中心,「相信大家閉著眼睛都猜得出來,」一位曾參與衛生署醫院評鑑的學者苦笑(見一三0頁附表)。
吃虧的「一般人」
弔詭的是,衛生署辛辛苦苦請來醫界具公信力的專家學者,組成醫院評鑑委員會,捧著沈甸甸的評鑑表格,耗時費力地輪番巡迴全省六百多家大小醫院,抽閱病歷、圈選分數,到頭來卻是無可奉告納稅人詳細的評鑑結果。「主要是因為公布了分數會造成困擾,」主其事的衛生署醫政處處長楊漢泉表示。
他解釋,分數一旦被醫院得知,彼此就難免互相比較,結果是今天這個醫院來抗議,明天那個醫院抗議,沒完沒了。他接著說:「一般人知道那麼多幹嘛?」楊漢泉質疑:「他們又看不懂醫院評鑑報告。」
然而,「一般人」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客觀醫療資訊不足,最吃虧的也是「一般人」。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楊志良,曾在一次台灣醫學教育研討會上發言,因為「消費資訊無從完全自然流通」,醫療供應者又可以誘導不必要的需求(Supply induces demand)。在政府(或保險機構)、醫療供應者及消費者形成的三角關係之下,醫療供應者實際上是分配及控制醫療資源之主導者。
長庚醫學院院長吳德朗亦在同一次研討會中坦言:該院資深的內科主治醫師發現,許多住院醫師用藥毫無準則,「有近一半的住院病人服用各種藥物,而無任何醫務需要。」
不只「一般人」無從得知醫院評鑑細節,研究有關醫學問題的學者,也不易獲得完整的官方衛生統計資料;而非醫科畢業的學者,甚至連討論醫學相關議題的資格,都易受所謂的「正統醫界」質疑。
例如,一名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生,因無法取得與論文題目相關的衛生署資料,以致延後一年畢業。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張立雲,對醫界組織及倫理深感興趣,曾向今年初剛成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研究計畫,但被打了回票。而任教於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的蘇喜也同意,「醫院管理界非常難要到原始資料進行研究。」
專研醫療社會學的張芷雲直言,專業的醫界人士常形成「專業鎖國」(professional closure),一群所謂「最優秀的人」聚成小圈圈,「順從圈圈裡的內規,即可滿足一生榮華富貴。」
封閉製造神秘
台灣醫院評鑑的「神秘性」,亦正源於醫界本身的「封閉性」。
在這個小圈圈裡,多數醫院評鑑委員即是醫師,他們所評鑑的醫院,不是競爭對手,就是有自己的師長、同學或朋友任職;「今天台大評榮總,明天榮總評台大,互相「卡分」的情形時而可見。」一位醫管界人士認為,醫院評鑑資訊無從攤在陽光下,這類質疑評鑑委員公正性的聲音,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
另一方面,部分醫院對評鑑的敷衍態度,也讓民眾不一定信任評鑑結果所背書的品質。深具醫院評鑑執行經驗的醫政處處長楊漢泉舉例,曾有醫院在評鑑前聘雇合格醫事人員,評鑑之後再想盡辦法解雇。(不過他也指出,專業的評鑑委員具有分辨真偽的能力,只要請醫院調出醫生寫的病歷,就能知道它有沒有作假。)
而台大副教授蘇喜等人一九九二年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雖然八一%的醫院對評鑑抱持坦承缺失、自我改進的態度,但仍有近六%的醫院抱持隱蔽缺失、不求改進的態度,「值得密切注意」。此外,一些醫院所認定評鑑制度帶來的不良影響,也令病人不得不擔心,例如,認為醫院評鑑「虛偽作假、並無實益」的受訪醫院達三0%;認為其「勞民傷財、多花錢」者有四成二;認為其「徒增行政業務困擾」者則幾達一半。
但這份問卷結果同時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醫院,肯定評鑑對醫院品質有正面影響。這似乎反映,醫界並不排斥評鑑,他們在乎的是執行評鑑的方法和效益。
況且,並非所有的醫療供應者都只想壟斷資訊,或是急著「抗議評鑑結果」。同是蘇喜等人的研究顯示,近七成三的醫院認為應該公布醫院評鑑結果,其中有近三三%的受訪者贊成以等第方式列出;更有高達九成三的評鑑委員贊成公布結果,有一半的委員甚至建議以等第方式公布。
醫界耆宿、現任孫逸仙醫院院長的宋瑞樓則認為,醫院評鑑等級可以不對外公布,但主管單位必須對表現不佳的醫院訂定罰則,才有真正的效果。尤其在台灣醫界仍有眾多疑難雜症未解的今天,「光喊公布評鑑結果而不配合其他改革措施,是沒有用的。」宋瑞樓呼籲有心人;要想改革台灣醫界弊病,就要大家一起改,包括醫師、醫院、民意代表、政府相關單位,以及病人。
孫逸仙醫院執行長黃達夫補充表示,要建立好的醫院評鑑制度,一定要靠醫界自律,由醫師組成一個公正的評鑑團體,建立制度,自己評鑑自己,而不是靠法律、政府或是消費者。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江東亮進一步指出,「未來追求醫療品質保證,不能只看評鑑總成績。」他曾為文剖析,雖然某些醫院的總成績通過最低評定標準,但在結構上仍不符合基本要求,部分項目成績甚至不合格。另一方面,雖然醫學中心總成績已接近頂點,「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醫學中心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江東亮提醒,不是醫院設備愈貴、做的手術愈多,就表示品質最好,「但卻有很多人將兩者劃上等號。」
更重要的是,今天是慢性病時代,「醫療過程中病人的參與,非常重要;病人的感受,也將是醫院品質表現的一環,」江東亮深有所感。未來的「好醫院」,必須能體會「和疾病過活的人」之感受,而不能只在結構上追求品質。
不過,今日醫界的評鑑者與被評鑑者之間,實在的消費者向來沒有參與的機會。其實,病人何嘗希望自己成為醫院評鑑專家,無非只想多得點公開公正的健康資訊,好能選家「好醫院」。也許正如一位資深醫師所言:「有些醫生常常認為說那麼多話,病人也不會懂;其實,我們永遠欠病人一個完整的答案。」
醫院評鑑祖師爺
全球第一個醫院評鑑制度,誕生於一九五一年的美國,名喚「醫療照顧機構評鑑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其前身則創於一九一二年)。這個由專科醫學學會及醫界人士合組的非營利機構,已評鑑了美國五三○○家醫院和其他六○○○家醫療機構;評鑑採自願參加,但需付費。
由於美國多數州政府以JCAHO的評鑑結果,作為核發開業執照之參考;聯邦政府所辦的老人保險及民間保險公司,也以此評鑑合格的醫院為特約醫院,在美國很少有醫院不乖乖繳錢接受其評鑑。該會還出版了各式的期刊與評鑑報告,開放民眾索閱或購買。
(馬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