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弔詭

總編輯的話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1994-07-15

瀏覽數 12,150+

弔詭
 

本文出自 1994 / 8月號雜誌 第098期遠見雜誌

「A house is not a home」--今年大專聯考英文作文題,許多人都認為出得極富創意和深意。

從這個題目延伸出來的其他題目,可以是「讀書的人不一定是讀書人」、「企業主不一定是企業家」、「從政者不一定是政治家」……

這一連串的「不一定」,並非玩文字遊戲,也不是藉機諷誹,它可能反映一個事實:過去的「是」,現在已成「非」;過去的「不可能」,現在變成「可能」。

一切的顛倒、叛離、弔詭,使人們慣有的倫常頓失著力點。習於忠黨愛國的老臣、慣於進退有序的老闆,甚至常年安於家室的婦女,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震撼。

「民主歸零」 

擅長研判趨勢的約翰.奈思比在「全球弔詭」一書中就提到:「權力正向四面八方散去,一片混沌,不像由上而下的階級組織那般容易掌握。」

「二十世紀是一個充滿幻滅感與迷失感的世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勞思光悲觀地看這一世紀。(見三0頁)。

幻滅與迷失在台灣奏起哀樂。悲哀來自期望民主心理的落空,來自依賴專業判斷的力量崩垮,和支撐倫理的秩序紊亂。

有人形容對台灣政治的「民主心累了」。

只要有錢,就在民主政治上有權。年初選出的縣市議員,「八八三位議員中,有三三八位被起訴。」面對來自美國的「百人委員會」華裔成員,立委王建瑄道出台灣的政治並不如外人看的那樣 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對解嚴後民主抱有大希望的人,在近來國安局長發表「國會中有中共代言人」的言談後,對新的白色恐怖籠罩,不禁感慨「民主歸零」。

有人歎息台灣社會各行各業的「專業力垮了」。

大學校長普選,數人頭的力量高過對專業知識與德行的敬重。據說台灣獨有的選舉文化,也侵入台大校園,「醫學院院長犯錯,校長束手無策,是必然的結果。」一位台大人陳述。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社會生病了,我還是打我的高爾夫,做我的工作,獨善其身吧。」一位醫生用他的亂世哲學面對生活。

更普遍的是不少人哀痛「倫理的秩序亂了」。

對現代化持較悲觀論調的社會學家韋伯曾經說過:「政治人物過於沈溺理念倫理,置責任倫理於不顧時,將造成社會不公與混亂失序。」

個人主義興起,倫理的軌道斷殘,反道德的趨向在台灣處處呈現:未立案幼稚園娃娃車悶死幼童、砂石車超速肇事、利益輸送、集體貪污、校園性騷擾……

過去「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傳統倫理,「被當成保守,一律打倒;新的除四舊在台灣出現!」一位國中老師相當激憤。

悲哀能變調 


台灣社會的悲哀不是不能變調。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放棄了美國籍歸來主持中央研究院,他說:「如果我回到台灣,沒能把我學的專長發揮,在此好好培養下一代,提升學術水準,那我回來的意義就不大。」(見一二二頁)

每年稅收不到十億,總預算與台大相差無幾的宜蘭縣,在陳定南的魄力和游錫塑的努力下,改造了地方政府機器的體質。「國民黨縣市靠關係拿錢,陳定南抱計畫爭預算」的風評不脛而走。(見九二頁)

在高雄,前女縣長余陳月瑛憑地方之力,開全國保險之先,農保、殘障健保、幼兒保險……。她更大力延攬非傳統公務員,「走出與台北不同的經驗」。

哀樂與喜調,但願正如奈思比所言的「弔詭」:看似衝突、荒謬,都可以成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