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通過決議: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大陸及外蒙古」
「康寧祥昨天未出席國統會,再考慮三五天避開攤牌的尷尬」
「「我關心台灣、也關心中國」李遠哲指統一需要時間的努力」
最近以來,報上頻頻出現的標題,直接而震撼,把許多年來潛伏的敏感「統獨問題」一一攤上了檯面。
「如果大家沒有寬容的心,共識很難建立,社會就永不安寧,」一位歸國學者憂心忡忡。
人有歷史,才成為人
「寬容的心」確實一語道破當前這個社會和成長在這個社會的人所最欠缺的品質。
沒有一顆「寬容的心」,許多問題一一浮現:
--個人主義抬頭,自我利益掛帥。小自二十多歲年輕人的「注重個人、崇尚自由」之風;大到企業主拉下臉來,要求政府救股市、救企業,民意代表理直氣壯地分包公共工程。
--總是把手指頭指向別人。「做事也被罵,不做事也被罵,」經濟部長蕭萬長道出現代官員難為的苦惱,因為立法委員總是把手指指著官員。甚至一位立委受到「合法」的調查,其他立委也「同仇敵愾」、是非不分。
--懷疑動機、爭鬥不斷。民進黨懷疑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是國民黨要把台灣「賣」給大陸;未爭得亞運主辦權、選手成績不理想,體壇內部立即彼此猜忌、互揭瘡疤。
有人說:「歷史有情也無情,縱使歷史無情,也是人們忘情;」也有人說:「歷史有人,才成為歷史;人有歷史,才成為人。」
見證台灣的成長
四十年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長的人,都共同參與了它的建設,也見證了它成長的歷史。不論他是國民黨員、民進黨員、非黨員;也不論他是本省人或外省人;更不論他是工人、商人、軍人、公務員……。
「我在台灣,別人當我是外省人;我到大陸,別人說我是台灣同胞,」一位大陸出生、台灣成長的中年商人率直地說:「我不知道我是什麼人,但我的最愛還是這塊我成長的土地!」
這一年多來,當台灣政局混亂、治安不好、金錢遊戲猖狂、企業出走、人心惶惶時,「遠見」連續推出過兩個專輯:一是「一九四九VS.一九八九」,一是「尋找台灣生命力」。
「一九四九VS.一九八九」是以一種反思的態度,來面對四十年我們走過的路--有崎嶇艱困,也有威權壓抑;有經濟奇蹟,也付出了扭曲的代價。
「尋找台灣生命力」則反映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不論是正面與負面,都在為自己找尋立足點,都在展現無限的生命力。
如果說前者是面對歷史,後者是走向未來,那麼這些歷史與未來都是屬於這裡的人的。
今年春天,台灣的內部更亂、人心更貪,出走的人更多,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要安定、要成長、要建設、要留在這塊土地上,因為畢竟這是屬於大家的歷史,也是共同的未來。
反思歷史,面對未來
於是「遠見」決定要策畫一個「尋找台灣生命力」的電視節目,一方面用反思的態度來看我們的歷史,一方面用關懷的心胸來尋找我們的未來。
小野,是一位富於人文與社會關懷的作家,由他擔任總撰稿,正如他所說:「這兩百分鐘的影片想表達屬於我們這一群戰後出生在台灣的人對台灣的看法。」
戰後出生在台灣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有成長的共同記憶、省籍的差異比較模糊,也把希望和失望都寄託在這塊土地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台灣有不悔的愛。
正如小野為「尋找台灣生命力」所作的首歌詞「不後悔的愛」:
「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
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
不是每次都等得到彩虹
泥濘的路我們還是要走」
有寬容的心、不悔的愛,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