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五十歲以下的上班族,今年大都有同感,這是自學校畢業出社會做事以來,碰上台灣景氣最差的一年。
經濟成長首度出現負數、失業率迭創新高,裁員、減薪、財富嚴重縮水情況下,「生財」都成了問題,還談何「理財」?
一片愁雲慘霧的氣氛下,《遠見》理財特刊的編輯小組卻是鬥志高昂,相信景氣再壞,還是有人荷包滿滿賺大錢,若是無財可「理」,就該更積極地去「生」財!於是淘金大上海故事和「搶救大貧窮」的創業加盟系列,報導兩岸大小台商如何求財得財。
一趟上海之行,驚艷她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五年內完成三條地鐵和呈「申」字狀的環城高架道路,十年間多冒出了三千多棟二十層以上的高樓;而見證著上海大破大立重新站回世界舞台中心的,正是一群胼手砥足、具有冒險家精神的台商們。
他們大都在1990年前後就到上海發展,當時的上海「晚間不到五點餐館就已打烊,南京東路是一片漆黑」,甚至還有人體驗過「燒煤球、倒馬桶的日子」。吃苦是必備條件,生性樂觀、眼光遠大是他們今天能夠成功的主因,自然美集團創始人蔡燕萍就說,「只要有六成的勝算,我就會去闖!」
他們剛去大陸時,也許都還是中小型的台商,但是到了中國尤其是上海,野心都變大了,「能做上海第一,就是大陸第一;能做大陸第一,就是世界第一!」十億人口的市場,讓台商們終於有機會自創品牌,進軍國際舞台。但要吃下大陸市場談何容易!大陸第一品牌的達芙妮女鞋負責人張文儀就形容他們是用「賭命」的幹勁在拚事業!
十多年來一波波台商們前仆後繼地向上海灘挺進,有人倒地陣亡,有人屹立不搖,打造出上海滿街的台灣品牌,不論是經營的靈活度、品管與服務精神都讓上海人眼界大開;當對方用力模仿學習「台灣經驗」時,殊不知是打不死的「台商精神」搶灘成功。
就在投資大廠紛紛西進、資金一再外移,台灣本島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景氣中,這股敢冒險、不怕苦、山不轉路轉的「台商精神」依然顯見,記者李翠卿就報導了這麼一群力戰不景氣、幫人創業當頭家的加盟業盟主們:有人嚼檳榔、有人擺攤躲警察、有人自己當送貨員,賣命經營著最傳統的服務業、搏的是一家老小明天的生計菜錢,不像平日在玻璃帷幕辦公室?採訪的科技新貴們,拚的是財務報表的表現,這群加盟小老闆誠如旺旺食品負責人蔡衍明曾經說過,「無論做哪一行,只要能賺錢都是高科技!」
儘管911事件衝擊全球投資人信心,中東戰火重新燃起波及台股表現,一片悲觀、低迷、不確定的氣氛中,仍有冷靜的分析師逆向思考提醒投資人,「現在正是長期選股的時機,可以挑好個股,設定價位,慢慢地買進。」《遠見》主筆洪淑珍也特別企劃2002年值得投資十大潛力股供讀者參考。
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 Buffet)有句名言,「當每個人都害怕(fearful),就是你要貪心(greedy)的時候,當每個人都貪心的時候,你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