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國的抗肥運動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6-02-15

瀏覽數 16,200+

美國的抗肥運動
 

本文出自 1996 / 3月號雜誌 第117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五年發生了兩件事,可以拿來解釋美國人的體型為什麼會持續擴大:哈帝漢堡首次推出的大哈帝,熱量六百九十卡,較其最大的漢堡高出一百六十卡的熱量。大西洋貝爾電話公司推出新技術;只要透過語音指示就可撥電話。肚子餓時,只要說:「我要喜客的披薩,」馬上送到府上。

這也難怪美國成年人中有三分之一是胖子,超重的孩童高達四分之一。由此所引起的心臟疾病以及行動不便問題,讓美國每年失去三十萬人口。肥胖成為美國民間、官方關心的重要話題。於是,美國政府推出修正版的體重表,並附上諸如「美國人均衡飲食指引」等健康手冊,教導胖子如何節制飲食。九六年開春,「時代」雜誌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也拿這個議題作封面文章。

複雜的肥胖問題,從醫學界、科學界、食品製造業、女性主義到胖子本人的現身說法,在美國本土引發數十年的論戰。顯然,終結「胖子美國」,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食物大殺手

長期以來,科學家對於胖子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頗多爭議。一些肥胖的案例顯示,有些肥胖可能是攝取過多脂肪所造成的。研究指出:超重者比瘦子更容易吃下更多的脂肪,而這也導致他們快速增加體重。還有一個實驗發現,在吃下脂肪後,胖子比一般正常體重者不容易獲得滿足。一九九一年的研究也顯示,身體愈胖的人愈喜歡油膩的食物。另外,紐約大學的研究員指出,體型愈大,愈不能準確地判斷要吃什麼,吃多少。

維吉尼亞大學營養教授羅絲甚至明白指出,人在面對那麼多樣的美味食物時,判斷力早就瓦解了。

於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美國超重人士最喜好的前幾名美食是:牛排及烤肉、冰淇淋等餐後甜點、雞肉;油炸甜甜圈餅、餅乾、蛋糕及麵包。於是,美國被誰稱為嗜吃如命的國家。哥倫比亞大學肥胖專家凡依塔力譏諷地表示:「我們不斷地勸人狂吃……,現在食物已經征服我們了。」

也有人將矛頭指向食品製造商。他們認為,這些商人非常瞭解人類對於躲避美食的誘惑相當無能,於是高熱量可口的甜點、零食比比皆是,培養出美國人高脂肪、高糖量的飲食習慣。一九九四年由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公佈的一項數字,令喜好邊看電影邊吃零食的人沮喪不已:中包的爆米花,占每天應攝取卡洛里的三分之一,脂肪高達三十七克。

對於造成肥胖的理由,還有從遺傳學、生物學、基因到心理學的說法。華盛頓大學心理學與婦女研究博士南西調查發現,若是讓男女任意選擇牛肉三明治和油炸甜甜圈,通常女性會選擇油炸甜甜圈。這是因為高程度的雌激素刺激了對糖的偏好。但是,有些研究者認為將人對於食物的欲望完全歸因於雌激素,似乎過於簡化。

洛克斐勒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沙拉.萊柏維茲發現,腦中有兩個主要化學物質:神經縮氨酸Y(neuropeptide Y)和甲拉寧(Galanin),前者增加對碳水化合物的欲望;後者則增加對脂肪的需求。她指出,通常人們在早上對碳水化合物有很強的欲望,因為神經縮氨酸Y在最高的程度。而甲拉寧隨著一天慢慢增加,到晚上對脂肪的需求最高。

對肥胖的生物學研究,雖是一門尚未成熟的科學,但也一直在探索一個主要的問題:肥胖是天生的結果嗎?一九九五年一月,國際肥胖期刊刊載以孩童所做的研究發現,所有的胖妹胖弟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於遺傳。

肥胖的原因

科學家熱衷地探索「肥胖基因」。目前在老鼠與人身上,分別找到十幾種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有一隊科學小組發現,有一種容易增加日本人肥胖機率的基因。而對老鼠所作的實驗指出,一種稱為OB的基因若發生缺陷,老鼠就顯得特別豐滿。

還有人認為肥胖是因為缺乏運動的關係,於是有人開始怪罪美國的都市計畫。這種看法認為,美國一些位於加州、伊利諾和麻省等處邊緣的新市填(現在有一百八十一個),由於缺少人行道,不鼓勵美國人多走路,是製造胖子的元兇。威廉.惠特(William H. Whyte)在其所寫的「城市--重新發現中心」(City-Rediscovering the Center),就曾以浪漫的筆調,懷念那些舊城鎮的散步小徑。

對於這種指責,美國「新共和黨人」雜誌曾有一篇文章為文反駁。這篇文章認為,美國人是實用主義者,由於走路相當耗時,為了節省時間,他們若能搭車絕不會去走路。所以美國人發明了汽車以及電梯。「美國人寧願開一英里的車到合適的地方以便跑步十英里,因為這可以預防心臟病,至於走路真的是太沒效率了。」

於是,柯林頓大力倡導跑步,一方面是為了帶動「胖子美國」開始動起來,再則當然也是因為自己需要(他超重七公斤,媒體指他看起來矮矮胖胖的)。

不過對一些重量級的美國人而言,激烈地跑步似乎不太實際。「胖太太減肥日記」的作者,羅絲瑪麗.格林在以身為胖子的過來人經驗所書寫的斑斑血淚史中(她最胖時達一百二十公斤),表示只要做五分鐘的運動,她的身體已經接近癱瘓,「……每天早上……,在走廊上走路與大象來訪無異。」對於運動,她只能「想像運動而不能真的做」,更別提這種大工程的跑步了。

胖子無辜

到底一般人對「肥胖」有什麼看法,而讓人利用各種方法努力地欲除之而後快?其中其實充滿許多迷思。

首先是醫學界認為肥胖是健康的障礙。根據美國國家健康中心的研究,一個體重超重四0%的人,其死亡的機率是正常體重人的兩倍;而獲得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出平常人三倍。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事實上,這種危險性也同樣存在於體重適中、外表看起來健康的人身上。因為,還有其他的危險因素,像是心臟病的家族史及抽菸習慣。

另外,有人認為肥胖與心臟病不存在直接關係。因為,一些因心臟病死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極端減重的結果。

擁有五千名會員的「增進接受肥胖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e to Advance Fat Acceptence,NAAFA)認為醫生總是誤導地將所有疾病與肥胖連起來,並且建議減重以作為治療。NAAFA健康會議的主席瑪琳堤絲舉例,她有一次喉嚨痛去看醫生,醫生竟然告訴她要減掉四十五公斤。

NAAFA也引用賓吉維尼亞醫學研究員迦納以及加拿大肥胖專家的說法以支持他們的理論。迦納認為「獲得體重的最好方法就是減肥」。NAAFA健康小組的召集人吳爾夫也表示,胖子的確為一些健康問題所苦,但是這是這個厭惡胖子的社會所造成的。她表示:「他們以節食和錯誤的醫療方式正在殺死我們。」

的確,高達四0%的美國婦女試圖透過節食減重。但是,當她們成功地減重下來,卻發現苗條的日子沒經過多久,體重又回來了。九0%到九五%的案例顯示,那些消失的磅數在五年內全部重現。而一再重複的體重變化不僅比維持一個穩重的體重來得糟糕(即使這個穩重的體重不合標準),還跟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與骨質疏鬆有直接關係。

迦納舉出一個故事支持他的說法:有一個一千磅的胖子被困在一間房間,直到他減重五百磅才重獲自由。但是,後來他重新增加了七百五十磅,較之先前的體重,整整增加了兩百五十磅。於是,一九九五年九月,NAAFA在白宮外面高呼「肥胖自由」,希望政府在訂定政策時能考慮到胖子的需要,不要歧視他們。

他們強烈呼籲,該譴責的是「節食過程,而不是你自己。」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其他人甚至主張肥胖對健康有益。他們以為攜帶身上這些額外的重量本身就是一種運動。瑪琳堤絲表示:「重量對心臟有好處」、「試問有那一位士兵可以整天攜帶著重達一百磅的啞鈴?」

兒童也瘋狂

無止盡的節食過程也令女性主義深惡痛絕,金哲林(Kim Chernin)在「肥胖」一書中指出,「縮小計畫」是女性的死對頭,女性在政治上、經濟上活動的空間小於男性,現在連女性肢體伸展的空間都受到限制。

困擾人的「肥胖問題」,也發生在小孩身上。

愛瑞兒也有其他女性共同擁有的問題--她不喜歡自已穿泳衣時看起來的樣子。但是,她的年齡只有六歲。蘇珊,十歲,為了遮掩豐滿的上身,在海邊、游泳池,整天穿著過於寬大的T恤。這些例子反映,對身材在意的年齡層愈來愈往下降,並且男孩與女孩一樣。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對三百個孩童的調查顯示,二九%的三年級男學童以及三九%的女學童說他們正在節食,而六年級的學童中,這個比例分別是六0%及三一%。

更加努力致力於符合「美」的標準的一代。

這個訊息頗令人們驚訝,但是對這群小孩而言,卻已經習以為常。十歲的亞力山卓表示,談論身材是同伴之間的共同話題。於是,以前頻頻發生在十幾歲或相當於大學年紀身上的易餓症以及神經性的食慾減退,現在也開始入侵不到十歲的孩童。

另外,孩童每周平均看電視二十二小時,使得他們變得比較被動,並且很少發展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於是他們更可能透過電視中的角色學習。聖地牙哥的精神治療醫師里夫蘭就表示:「這些小孩不接觸自己的身體,也不活動,因此相當容易接受媒體所發展出來對身體的形象。」

向脂肪宣戰

當然,積極在晚餐餐桌前談論食物的脂肪量以及如何減重的父母,也默默地對小孩產生影響。成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對於體重增加的焦慮,以及努力與走樣身材對抗的長期過程,也帶給小孩對自己體重數字與身體形象的偏見。小學老師維柏表示:「看到一個七歲的孩童喝著健怡可樂,其是令人觸目驚心。」

雖然女孩好像比男孩重視外表,但是事實上男孩對於身體的不滿意會表現出相當強烈的負面情緒。他們會說,自己運動與節食完全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外表。

有些男童表示:「我要更敏捷、更強壯。」而事實是,他覺得自己又矮又胖,他們掩飾了內心的不安全感。

十二歲的比利自從開始認同「藍波」這個人以來,每天跑步八到十英里,規定自己吃定量的蛋白質與蔬菜,於是體重掉到標準的三0%以下。醫生庫克表示:「比利認為這種特殊的飲食,將使他看起來強壯些,諷刺的是,他最後看起來非常的虛弱。」

結果,食慾減退的男童人數直線上升,這在之前根本聞所未聞。紐約一家私立學校的老師表示,他親眼看到一些男同學將三明治丟在垃圾桶裡。

假使健康真的是人類關心的重點,那麼減重應該是基於這樣的理由。但是,對肥胖的迷思顯示,這個世代對於「瘦」這個理想原型的崇拜,除了宗教中的理想型可以與之比擬外,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膛乎其後。

於是,電視上、照片上看到的標準身材範本是蜜雪兒菲佛型。她本人如何,以及照片是經過多少攝影師、電腦的修飾,大眾完全不關心。媒體中所呈現的細瘦、苗條身影,讓眾人暗自發誓:「我看起來要像她那樣!」

另外,當代節食文化的觀念認為,人格創造了身體,所以,他們將複雜的心靈、情緒及心理特徵,簡單地化約成幾種體格形式。在美國,這種觀念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他們以為胖子的體格顯示他們衝動、縱容自己並且貪食。

於是,在這種觀念的推波助瀾下,胖子一再試圖改變外在所給人的印象,就這樣,造就了美國的減肥狂熱。除了對抗脂肪,他們也向自己的身體宣戰。

上千的書本與文章說,三千五百卡洛里相當於一磅的脂肪。所以很多人相信只要減少三千五百卡洛里的吸收量,就能減掉一磅重。但是,當消耗三千五百卡洛里而沒有達到預期減掉一磅的效果時,通常,人們責怪的是我們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這個理論。原本以為減重下來會使自己更加快樂的信仰,卻在這種不斷地對身體的譴責與質疑中,為自我厭惡所取代。

尊重身體

美國作家提絲達(Sallie Tisdale),七四.五公斤,在歷經反覆的減重後表示,「我的體重從來不曾真實地影響我如何過生活,但是過去十年來我卻感覺非常糟。身體比例的數字已經成為我的圖騰、隱喻、抽象,具有令人迷惑的魔力,比我真實的生活經驗還重要。我常常想如果我能改變這個數字,我一定能改變我現在的生活。但實際上它並沒有任何的改變,胖胖瘦瘦的過程,反而讓沮喪與日俱增。」

這種扭曲的文化讓人必須在兩種戰鬥之間選擇:對抗這種文化,否則就得對抗自己。當然,很多人選擇保有自己。其實,吃得正確、試著運動以及學習接受自己的身體,是較為合適地面對體重的方法。

蜜雪兒,八十二公斤,經過調整後,以一百七十公分的身高來說,她仍然是在範圍體重的最高點(六一至七八公斤,而這個最高點通常是應用在男性身上)。每周五小時的有氧課程,幫她降下以往有的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現在血壓正常。

琳絲,是另一個受益於運動的人,積極地從事網球運動與徒步旅行。接受訪問時,她毫不遲疑地表示自己有一百零九公斤。她開了個運動課程,教人慢慢地伸展肢體以及簡單的舞步;並出版了一本書「大體型」(GREAT SHAPE),書寫運動對女性的好處,鼓勵胖子積極一些。她自信地表示:「我的目標不是減重,而是享受運動,並且接受自己的身體」。

當然,琳絲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學會接受自己,她也曾經因為體重問題在十五至三十歲這段時間羞於參加任何活動。現在的她,四十八歲,卻不想讓一百零九公斤的體重阻撓她活得更積極以及與其他女性分享這個經驗。

漫步在街頭,人群中高、矮、燕瘦環肥,多種身形在眼前晃動。也許,學會尊重身體的自然形式以及合理對待身體的態度後,才會欣賞其中展現的多樣風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