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18的信念:有實力就有尊嚴

觀念衝擊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18-01-02

瀏覽數 17,150+

2018的信念:有實力就有尊嚴
 

本文出自 2018 / 1月號雜誌 1毫秒的指尖爭霸

沒有自信的個人,在人潮裡消失;沒有尊嚴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失蹤;有能力就有自信,有實力就有尊嚴。

(一)相信自己的爭氣

1961年1月在美國電視上聽到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講詞中的名言:「Ask not what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當時來自台灣的青年熱血沸騰,自由民主的美國,就像當年反共抗俄的中華民國一樣,是要求青年為「國家奉獻」的。1980年雷根競選總統的二句話:「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是問題製造者。」「我要把權力從政府轉移到人民的手中。」那年我已出來教書16年,深知政府是一個會講不太會做的、超龐大又複雜的機器。

台灣進入民主已30年。到今天人民的心態還是依靠政府,政府是主人,政府是褓母。政府更自認的有當仁不讓的責任,包山包海,無所不為。大至數百億的軍購,細至核准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及招生。

台灣人民享受了形式上的民主投票與公開批判政策及官員的自由;實質上,特別是大小企業,還是事事仰賴政府的批准、否決、指導,以及接受行政的效率或無效率。

王健壯在《聯合報》名人堂(2017/11/27)的文章標題是:「這個政府像一路狂飆的火戰車」,那麼他是否再補二篇:「這樣的在野黨像一群退縮的綿羊」以及「這樣的人民像一池溫水中的青蛙」。

當社會各界對公部門的建言已難以發生作用時,只能鼓勵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公益團體、每一個個人、每一個家庭:自求多福與奮發自強。

(二)認清淒涼的長期衰退

在溫和成長的2018年,首先認清痛苦的現實。台灣的黃金時代已過,小確幸也是短暫的自我感覺良好。四面八方的烏雲,構成了台灣必需面對的悲觀趨勢:經濟長期衰退、社會長期虛弱、生活水準長期停滯、兩岸關係長期緊繃。兩岸關係好,台灣有可能水漲船高;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無法好。股市過萬點,社會無感。

兩個重要經濟指標提供長期悲觀的線索:經濟成長率從1950~2000年間,每年平均高達8.1%;2000~2016年民進與國民兩黨執政期,跌落到一半以下(約3.8%);蔡政府上任一年半以來,2016年經濟成長率1.48%,2017年預估稍升為2.33%。再從實質薪資看,2000年後的16年,幾乎完全停滯不前,這就是為什麼全民抱怨:房價太高、月薪太低、消費不足、人才出走……。

這就是國際上所流傳「中等所得陷阱」的真實場景。埋下這些地雷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嚮往的民主這個制度,就如在歐美一樣,已無法有效治理一個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差距擴大、工作機會減少、意識型態分歧、利益團體偏執、民粹與網軍竄起的社會。不僅財政與貨幣政策處處受阻,政治考量更是凌駕一切,干預了經濟運作及理性決策。

此一現象在台灣也造成了歷任行政院長的快速折損。在陳水扁與馬英九二位總統任內,各換了六位,前有唐飛、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張俊雄(再任);後有劉兆玄、吳敦義、陳冲、江宜樺、毛治國、張善政。

政府強烈干預、首長頻頻更換、「政治正確」下的討好心態、政黨鬥爭下的偏執、多數民眾的冷漠、部分媒體的惡劣,就如火上加油,台灣衰退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世界上有兩種腦袋:自己「換腦袋」,向別人「借腦袋」。鄧小平的換腦袋,走向改革開放,變成了歷史性人物。美國最會借腦袋。如果美國沒有吸引到愛因斯坦、熊彼德、海耶克、杜拉克、貝聿銘、馬友友……美國社會的面貌會變得多麼蒼白。

川普執政最大的失策,可能是歧視性地限制外國人才進來。

(三)內耗中要靠「四步」再出發

到過台灣的大陸朋友最稱讚台灣社會的就是勤奮、善良、熱心、有秩序、有公德心……。它活生生出現在每一個時刻、每一角落;但這些可貴的美德在台灣媒體中幾乎找不到。

另一個現象也令人費解:那就是逢「中」必反、逢「漲」必反、逢「改」必反,就是大家泛稱的「台灣流行病」;其中尤以逢「改」必反,像癌症一樣,已進入第三期。

任何改革,一定牽涉到對現狀的調整,只要侵犯到自己一絲利益、一絲不便、一絲不確定感,就出現不成比例的反對聲浪,甚至幕後發動示威或恐嚇。結局是改革熄火。

為什麼社會不能出現另一種理性聲音來支持?或者為什麼媒體不多報導各種建設性的修正,以集體智慧促其實現,而不是萬箭穿心,胎死腹中。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要治這個流行病,也許只有靠我不斷重覆的「四步」。「四步」就是對台灣社會長期發展有利的事,大家「進一步」來理性獻策,大家「退一步」來相互折衷,大家「讓一步」來取得共識,大家「跨一步」來全力推動。

誰還有更好的辦法?請與大家公開分享。

(四)安定與幸福

大部分的人民不要變成大官,握有政治權力;也不要變成大企業家,變成巨富。大部分的人民是安於現狀,過一個中產階級的生活,但是要有安定感與幸福感。這包括了:

(1)孩子有書念、畢業有工作、家庭很安定、中年變小康、也能出國旅遊、退休有保障。

(2)社會上充滿法治、正義;有創意、肯創新的人能有機會嘗試。

(3)市場機制下,人人有成功、也有失敗的可能,但貧富與地區間的差距不能大,弱勢與低所得要得到照顧。

(4)兩岸關係穩定,走向雙贏的可能。誰執政、哪個政黨執政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提供全民這種安定感與幸福感。

(五)實力是尊嚴

從政要靠選票,發財要靠股票,經商要賺鈔票,我有時佩服那些人的選擇。

自己做一個讀書人,一生何其簡樸、單純、幸運!

我相信一切靠自己:盡一己之力、用一己之強、少一己之私、無一己之怨。

靠自己的實力,就必須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自己有本領、品德,就擁有了尊嚴。

如果再能有「無我」與「捨得」,那就更是如虎添翼,無往不利。

在兩岸關係難以解凍下,兩岸各種實力的差距愈來愈大。人民的尊嚴與自信——尤其年輕世代——都會受到更嚴厲的考驗。

告別茫茫的2017年,除了爭氣別無他法;除了實力別無替代。爭氣與實力的結果只有一種:那就是尊嚴。

小檔案:台灣觀光客在巴黎展現尊嚴

物價水準相對低,台灣GDP Per Head調整後竟然超越法英日。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最新預估的《2018全球大趨勢》中資料,台灣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為23,614美元;經過國際平價指數調整後,高達51,710美元。此一調整後的每人所得居然超越了法國、英國、日本等國。

台灣觀光客在巴黎(倫敦、東京)消費,知道自己的所得還高過巴黎人時,臉上終於展現出自信與尊嚴。

2018的信念:有實力就有尊嚴_img_1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