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想要消費者掏錢出來,只能靠這兩招…

台灣零售業負成長,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7-12-21

瀏覽數 10,100+

想要消費者掏錢出來,只能靠這兩招…
 

台灣消費市場經歷了一貫的蓬勃,恐怕要開始習慣低成長的「新常態」了。以後,業者想要讓消費者掏錢出來,只能靠這兩招 — 高CP值、滿足追求生活型態的需求。

在東方線上2018兩岸生活型態趨勢年度研討會上,執行長蔡鴻賢針對台灣當前的消費形勢,做出「結構內移動是台灣消費新常態」的解讀。

消費低成長的源頭要追溯自GDP的表現。從2012到2017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侷限1%到2.3%間。2015年甚至掉到0.65%,2017年預估2.11%。

GDP近年表現停滯不前,代表總體經濟的「盤」要變大不容易。國內消費自然呈現低迷。

再從統計數字看,2016年零售業比前一年成長1.8%,到了2017年,零售業年增率只有0.6%,縮水甚多。

其中,食品、飲料、菸草製品零售業的年增率為負,比前一年衰退0.5%;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衰退3.9%;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率退更多,為5.4%;布匹及服飾零售業則負成長1.4%。其他零售業「沒有最慘只有更慘」,衰退7.8%。

「這意味零售業想成長,只能在經濟結構的內部移動,」蔡鴻賢說。

再來看失業率。代表國家未來的25歲以下及社會中堅的35到44歲,兩者失業占比皆逐年增加。

其中,年輕族群的數位能力強,但工作機會卻偏低,在職場上快聚快閃,「非志願離職」現象普遍。在財務收入不穩定情況下,對消費市場的貢獻自然也少。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1970年代出生的六年級生,這群「應該要變成職場中高階」的人失業了,導致在消費決策上無法做長遠規劃,或說不需要做長遠規劃。

GDP成長受阻、失業率增加,形成台灣消費市場邁入低成長的新常態。

新常態將改變台灣人未來的消費價值觀。蔡鴻賢指出,重視CP值以及追求豐富的生活型態,將是消費行為改變最突出的兩大特點。

「因為沒錢,所以更加重視CP值,」蔡鴻賢連續兩年調查台灣消費者偏好的結果發現,由於消費所得沒有增加,CP值是影響購買的最重要因素。

另外,針對過去一年台灣近2億張發票的追蹤及大數據分析,觀察到消費者的行為也正在轉換 ── 以幸福感及自我實現為核心,追求的是能優化生活並實踐的消費型態。

蔡鴻賢建議,零售業可思考在各個購物環節把人的味道帶進去,「用生活提案告訴消費者,該次購物增加的是他的生活價值而非價格。」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