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的十三萬餘台大校友們,可能就快加入「現代武訓」捐資興學的行列。未來在超級市場中貼有台大校徽標籤的牛奶、冰棒、三明治等商品,指日可待。不時將甘蔗錯認為竹子的都市小孩,在號稱全台北市最貴的農地--台大實驗農場裡,也有希望認養一方小小的農地。
這些可能都是「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草案通過後,各院校張羅教育經費的法寶。
教育部今年初步擇定台大、清大、成大、交大、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五所大專院校,設置「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自行籌措部分的教育經費。法案長期執行之後,將重塑大學的面貌,改變象牙塔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以一年六十五億元預算的台大為例,第一年的目標是籌募十億元。
「十年內要募足一百五十億元」,前省農林廳長、目前擔任「募款籌畫委員會」主委的農經系許文富教授,信心十足的表示,募款要「靠大家努力」。
自籌校務基金的構想始自七十九年毛高文到教育部就任時,希望能將學雜費留予各國立院校自行運用,不必繳回國庫。
根據教育部編印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指出,公立學校的財務收支,將以設置校務發展基金的方式來運作。學校財務在國庫開立帳戶存儲,脫離國庫統收統支系統,授權學校統籌調度。收支必須自負盈虧,年度剩餘,可留存基金或供以後年度使用,如有短絀,則由其累計剩餘或在次年度自行填補。
校務基金使得經費的使用彈性增大,大學享有更大的自主權,減少過去每到會計年度結算時,拚命消化預算的陋習。
美國大學實施募款的工作由來已久,各大學幾乎都設有專責的募款組織,募款的成效卓著;募款能力及社會關係良好與否,往往是遴選大學校長的重要條件之一。鄰近的日本也有「私學振興財團」,協助提升大學募款的風氣。
然而,校風向來自由的台大,遍布全世界的台大校友被公認是一盤散沙,未來如何組織這些校友,加強與校友的聯繫,成為募款成敗的關鍵點。
此外,校園內部對於教育理念都還沒形成共識,「台大花很多時間澄清教育理念的問題,」台大工商管理系的林能白教授歎著氣說,共識尚未建立,如何對外籌款也是一大難題。
「慈濟功德會的募款最多,最成功!」台大總務長陳益明語帶豔羨的表示,未來會師法慈濟功德會的募款方式,但並非「沿門托缽」式的勸募,組織「募款籌畫委員會」,委由各院系的教職員進行勸募的工作。曹擔任植物系主任的陳益明教授深諳生物界「生生不息」的道理,向校友募款必須採取細水長流的方式,不能一下子獅子大開口,殺雞取卵的勸募方式顯然行不通。
台大畢業的企業主,被鎖定為第一波的募款對象。遍布國內各階層的台大校友,回餽母校的機會大增。
時勢潮流所趨,目前已有不下十所私立大學紛紛與信用卡發卡金融機構簽約發行認同卡,台大校友會理事長,辜振甫旗下的中國信託銀行,已與台大簽約發行認同卡,對於台大的募款計畫助益不少。
「募款只是校務基金的一小部份而已」,教育部劉三錡會計長解釋。校務基金的籌措一部分要靠學雜費的收入、建教合作、推廣教育等。
擁有他校無法望其項背豐沛資源的台大,得天獨厚的設有教學醫院、實驗林、實驗農場、家畜醫院,卻未替台大進帳多多,反倒虧損連連。這些附屬機構將來都會成為整頓的項目。
以國內的旅遊勝地溪頭為例,台大實驗林場的年收入僅及附近靠溪頭過日子飯店的十分之一,「簡直無法想像溪頭實驗林會虧本」林能白教授幽默的說明,同時建議台大管理學院的師生可以參與診斷校內的附屬事業,既可協助台大改善體質,又可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
要開始「開源節流」
台大身為學術機構,不能以賺錢為目的,溪頭實驗林、高山農場,兼具有「替社會做森林保育、研發工作」,台大會計系柯承恩主任坦率地指出學校與民間企業的區別。
柯主任在一場校內的座談會指出,經營事業的心態應該站在不浪費資源的角度發揮,委由民間企業來經營林地、農場,再由學校加以監督,以因應自籌款的壓力,同時提升附屬事業的經營效率,擺脫公家機關大鍋飯的心態。
「開源、節流」成為台大因應自籌校務基金的當務之急,台大光是每個月的水電、電話費千均超支約一億元、住宿學生非法的大量用電;外包合作社、以及外借會議廳及運動場地的使用,未包括水電管理費用是主要原因。而台大工友的總數高達七七七位,超過編制一倍有餘。
「節流就是開源。」總務長陳益明銳意改革不當的浪費。
往後教育部與國立大學院校的財務關係將由「全額負擔」走向「部分補助」。教育部斟酌各校的辦學績效、學校的規模等各方面因素,決定補助額度的多寡。劉三錡會計長沈穩地指出,」大學教育的市場會由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
事實上教育經費大部分還是要靠政府的補助,「全靠募款的話,學校要關門了。」台大校長陳維昭笑著補充。
面對新挑戰,台大要上緊發條,進行校友總動員,大學募款開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