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水扁的○.四交通賀禮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5-08-15

瀏覽數 17,800+

陳水扁的○.四交通賀禮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是不是還記得前幾次競選期間,候選人在交通顛峰時間,沿著動也不動的車陣,一一向駕駛握手的景象?今年底立委選舉,如果候選人要靠這種「掃馬路」方式拉票,恐怕得要考慮實際效益和本身安全了。

從客觀數據、從民眾主觀感覺,台北的交通結似己緩緩打開。

根據七月初聯合報針對大台北地區民眾做的調查顯示,雖仍有六九%的民眾認為台北交通不好,但已比去年減少一五%,並且是八年來民眾不滿意度最低的一次。另有三八%受訪者認為交通狀況比以前好,平均上下班通勤時間也比去年縮短十分鐘。

去年底陳水扁走馬上任台北市長後,開出的第一張支票就是兩年內要改善交通,讓汽車在尖峰時間旅行速率(車行時間加上等候號誌、路障等時間),達到議會要求的每小時二十公里。據交通局每季的統計,今年夏季上班尖峰時間平均時速是十六.五公里,比去年冬季快了0.四公里,離「兌現」距離還有三.五公里。

台北的交通噩夢主要源於駕駛人缺乏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號誌系統又經常故障,再加上七十八年重大工程陸續展開,於是深陷漫長黑暗期。交通專家將台北的交通比喻為滿地野草,隨處可見違規及預備違規的駕駛人,市內各道路幾乎天天打結。此番小小進步0.四公里,卻是用大批人力流汗換來。

死馬竟然醫活了!

台北交通能擠出稀微曙光,靠的是一群交通警察「割草隊」,在路口雨打日曬地執行勤務。為加強交通執法,年初交通局調動兩百多名過去專司治安的保安警察,加入交通疏導行列,加上原有七百多名交警,台北每天上下班時間就有一千多名警力戍守在二十二條大幹道、一百七十個路口,強力進行路口淨空。

一位天天開車上班的市民體會,以前在路口難得看到警察,交通狀況是「怎一個亂字了得」,上班時間一堵堵到九點半;三月起實施交通大執法後,上午八點半過後「開車就不太上火了」。此外,民眾打到交通電台通報路況的電話也減少近一半,「可以一連聽好幾條歌,不會被路況報導打斷。」這位在敦化北路工作的上班族笑著說。

民國五十六年開始做警察、在馬路上站了十年的南港分局長李振光,根據實際執行經驗分析,交警盯緊路口淨空,駕駛稍守規矩,每天尖峰時間約可提早半小時結束。

每月平均開出四、五十萬張罰單,顯示實施已五個多月的大整頓已產生嚇阻之效。就任才四個月的交通大隊大隊長吳振吉也一再保證,此次整頓一定要持續到底,不會只有三分鐘熱度,「交通不搞好我不罷休。」有交警典型黑皮膚的吳振吉堅定地表示。

即使以前最行不得也的瓶頸路段,也開始「生動」起來。十年計程車駕駛資歷的吳姓司機一提到交通,嗓門即刻拉高,他以前最怕在尖峰時間走基隆路,「根本別想動」,五百公尺要「爬」一個小時;大執法嚴格拖吊、清除路障後,現在就「只要」半小時,「沒想到死馬當活馬醫,居然還給他醫活了。」三十一歲的他一手握著方向盤,一手比著手勢說。

除了交警在路口嚴控淨空外,交通大隊還取消只有交警才能辦交通事故的舊規,以縮短處理流程。以往動輒四、五十分鐘的排解過程,在派出所警員、警備隊都可就近處理後,節省不少時間。

「土法煉鋼」有局限

有趣的是,雖然尖峰時速只快了0.四公里,民眾主觀印象似乎快了不只這一點點。「現在隨便開開都有四十(公里)啦,都是阿扁的功勞。」至今車窗還貼著「快樂.希望.陳水扁」貼紙的計程車司機高聲論道,只有強勢的市長才可能有順暢的交通。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背負跳票壓力,陳水扁比過去幾任市長更刻意凸顯他的交通施政。他親自主持所有交通會議,到各區里巡視也必至該地交通隊視察,並將警察加班費調高四千元,取消各交通分隊只能有三分之一甲等考績的限制,希望藉此鼓舞交警能繼續貫徹他改善的承諾。

但是,在交通緩動起來的背後,卻有北市交通本身結構以及執勤員警如何維持士氣的隱憂。

數據、民意肯定交通略見改善,新任交通局長賀陳旦在喜悅中含藏著憂慮,他怕許多民眾因路況改善又想要買車開車,「會把今天的努力吃掉」。目前台北市有六十二萬輛汽車,每個月還要成長一萬兩千輛,全市卻僅有二十一萬個停車位,道路面積也幾乎沒有增加,光是消化這些車,就不太可能讓條條大路通暢。

「八十一年我們還會抓黃線停車,八十二年只能抓紅線停車,到現在就只抓並排停車。」大安區一位交通警察坦言,人力少違規多,抓違規停車節節退守,再退下去交通恐怕無藥可醫。

評價交通雷厲執法也言人人殊,北市在野黨議員就曾批評,儘管目前交通略有改善,但投入千名警力也只有「快幾分鐘」的成效,投資報酬率顯然太低。

做了二十年警察的吳振吉並不諱言,動員警力整治交通是治標非治本。而交警對在路口「罰站」指揮交通這種「土法煉鋼」,也疲累得不堪負荷,「我們到底還要站多久?站馬路是大才小用。」站在忠孝東路某路口已六個月,一位二十五歲的交警在艷艷烈日下揮著汗說,「已經拚老命在做,簡直不把我們當人用。」

面對基層員警的埋怨,交通局長位子剛坐滿兩個月的賀陳旦也只能無奈地回應,交警要站多久,得靠民眾的良知良能來決定。「民眾不做老鼠,路上就不必有貓。」賀陳旦直言。

另一方面,為解決問題而採行的措施,有時反易成為另一新問題。交通局為使更多警力投入交通,將交通分隊納入警察分局的政策,也漸顯負面效應。某交通分隊長就透露,各道路息息相關,需要整體統合,一條重要幹道往往跨越好幾個分局,但各分局持本位心態,只負責轄區交通,各行其事,造成交通斷層,極可能愈整愈亂。

還有希望

更值得關切的是,比起過去,車行流速或許沒有減緩,但交通改善的另一重要指標--安全,依舊未見起色。今年上半年車禍死亡人數一百一十五人,較去年同期增加十八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幾乎是月月攀升。

「只要車禍死亡人數不減少,行速再快都不算改善。」有十二年車禍處理心得的林姓交通警察堅持。

正如一位交通局官員形容,台北的交通太「fragile」(脆弱),一點小擦撞就可能造成全面大癱瘓。即使在三年半交大隊長任內成功實施調撥車道的李振光也不得不承認,全世界任何一個都市的交通問題都不太可能徹底解決,「不惡化就是改善,台北市也一樣。」

因前任局長雙重國籍下台而接掌交通局的賀陳旦懇切地說,當初就是因為不服氣台北交通老是這樣慢又亂,才決定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他表示,為維持交通長期順暢,交通局將加強維修號誌系統的能力,未來也將從增加公共交通供給量與管理民眾買車需求量雙管齊下,減輕台北交通沈重的負載。

賀陳旦相信,整頓好交通不僅是要讓台北能行能動,更是讓台北未來更具競爭力。一頭華髮的他在偌大的交通局辦公室苦苦笑說:「快樂已經不多了,再沒有希望就麻煩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