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超國界資訊金權征服全球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5-08-15

瀏覽數 10,600+

超國界資訊金權征服全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美國聯邦儲備局(相當於中央銀行)的官員,最近緊盯著一些人,提摩西瓊斯就是其中一個。

穿著條紋西裝、戴著鍊條眼鏡,瓊斯看起來就像個華爾街銀行的經理,他總是熱心地介紹他的新公司Mondex,以及即將推出的商品--電子錢幣。問題是,Mndex並非銀行,而是矽谷的一家網路系統公司。

******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墨西哥央行為了降低嚴重的經常帳赤字,宣布取消披索交易限制,放任披索大幅貶值一五%。不消幾天,全球各個角落看壞墨西哥情勢的投資經紀人,盯著電腦終端機、敲敲鍵盤下達指令,就使約五百二十億美元的資金從墨西哥撤退,還把歐、美與亞洲新興國家的證券、債券與貨幣市場行情全面拖下水。

「墨西哥風暴」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代名詞。

******

Mondex與墨西哥風暴並沒有關係,然而兩者卻同樣顯示了全球資訊化後的新興影響力--資訊金權。

人人都在談資訊社會如何改寫人類生活,但沒有一樣比數位空間中的金錢遊戲更明顯;資訊與資本的結合,不只改變個人的經濟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力足以搖撼全球已建立多年的金融系統,甚至政府的主權。

政府束手無策

資訊金權的影響力,首先可以從資本數量與速度的結合看出來。

不妨先來看一項數字:

去年,全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的民間資金超過三十兆美元。這個數目究竟有多大?最簡單的比較是,七大工業國家一起投入整年的國家預算才有辦法與之相抗衡。

過去,這些錢可能只是在各個國家內部流通。但現在它們能結合成一股巨流,因為世界各國的通訊與資訊網絡愈來愈開放,使一地的資金持有人能瞬時掌握他地的訊息,並自由快速地完成交易、投資或轉移。

龐大的資金迅速地流入、流出,已足以令一個國家為之死,如墨西哥的例子;反之則如俄羅斯:

蘇聯帝國瓦解後,美國與歐洲政府曾經夸夸而談要給予該地區經濟重建的援手,卻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然而,當俄羅斯在去年下半年稍微控制通貨膨漲率,國際市場上對之信心增強的投資人,馬上在一個月內匯入了五億美元的資金,購買俄羅斯民營上市公司的股票。

面對這股洪流,各國政府幾已完全失去掌握的能力。

六月間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一字排開的歐美領袖最關心的議題,不是如何解決波士尼亞的戰火或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是「如果再來一次墨西哥事件大家怎麼應付?」

除了設立事後補救用的安全基金外,他們找不到答案。

「現在的各國政府,面對國際資金與資訊的流動,頂多只能做個交通警察,保持交通順暢,管制是絕對談不上。」國際貨幣基金會主席康德賽司坦白表示。

特別是從一九九三年起,全球電腦網路以數倍於過去的速率增長、連接(見本頁表一),更不斷強化這股力量。

根據保守的估計,目前全球直接參與國際網路使用的人口就已達兩千萬人,若論間接使用者則恐怕是天文數字。

而其中,民間的力量早已超越政府部門。

一九九一年,與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連接的網路中,由政府直接或間接(如教育單位)掌控的約占四成以上,到了今年一月,比例已經下降到低於二成。

現在,全球數不清的民間企業或組織或個人,才是真正的網路「大哥大」。(見六五頁表二)

在過去一年半中,單是民間單位透過Internet所創造出的知識、商業、娛樂資訊就達到三百萬頁(電腦螢幕一次所顯示的稱為一頁),私人的電子信件尚不計在內。

金錢隨著資訊無國界,也使得掌握資金的人,成了跨國性的權力新貴,政府部門反過來必須待之以恭。

資訊金權無法無天

去年九月,法國經濟部長亞繁德就在紐約宴請了全球三百個投資基金的經理人,特別向他們強調:法國經濟發展在歐洲各國名列前茅,絕對是全球投資人有利可圖之處。

其實不僅於此。資訊金權在今天幾乎已成了各國政府施政的太上監督單位。

旗下握有五百五十億美元投資基金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葛羅思就指出:當今已沒有多少政權敢冒著與全球財源斷絕的危險,施行違反資訊或投資自由的政策。「要知道一國的前景,就看那兒有多密集的資訊網以及多少種類的國際投資基金進入。」他說。

今年五月,亞洲的威權政府越南就宣布要讓封閉已久的越南,整合進入Internet。此舉雖然可能帶來異議分子的意見或人權報告書流入的風險,卻是越南要吸引資金、發展經濟不得不然的措施。

世紀末的政府面對資訊金權,除了無力可管,也面對無法可管的窘境。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被廣為討論的「衍生性金融工具」(Derivatives),以及「電子貨幣」(E-Cash)。

被稱為「世界大賭場」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透過二十四小時的全球資訊網以及高度複雜的電腦分析,日本或美國的企業可以對香港或英國三個月後的利率或其他財經指數進行投資(或下注)。許多陌生的名詞:選擇權、換匯、利率換匯、股票指數、……,都成了這兩年的新興金融商品,一年吸引了全球近十兆美元的資金投入。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理論上,靠著電腦的幫助,任何會波動的數字都有可能成為全球投資客下注的工具。」華爾街一名經濟商半開玩笑地表示。

然而,這個領域卻也因為發展過於迅速、種類又多、技術又複雜,以致於當前各國的金融、會計制度、法令規章,當然,還有電腦設備,全都跟不上,幾乎成了無政府地帶。

例如,美國的銀行、保險公司與證券商,握有數兆美元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的投資契約,卻完全沒有顯示在帳面上。政府既無法可管,也就沒有辦法防範其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五月,美國單是老人年金在其上的轉投資,就至少虧損數千萬美元,對社會造成強烈衝擊。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老牌的投資銀行霸菱,因為其新加坡分行經理押注可經股價指數失敗,導致全公司破產,遭受損失的投資人遍及全球;但無論英國或其他政府,事前既無法預警,事後也無力處理。

形成治安死角

而目前,被視為最具發展性也最具爭議性的資訊金融產品,就是電子貨幣。

透過網路,電子貨幣可以讓使用者以更快的速度、更經濟的方式,向世界各地方購物、轉帳、匯款等,無需透過現有的銀行體系。由於全球資訊網的急速擴張,若能夠掌握未來的電子貨幣市場,再透過網路上的商情、廣告等系統,等於把世界的商機都掌握在手中。

也因此,這已成了掌握資訊金權必入的戰場;各路英雄從名不見經傳、只有郵政信箱號碼的玩家,到微軟公司、威士信用卡公司等,都已經投入其中。

微軟公司本來打算購併專門發展個人財務軟體系統的「Intuit」公司,藉此把上百萬使用這家公司軟體的使用者,吸引到微軟自己的網路系統上購物、付帳……,建立初步的網路金融王國。

雖然後來因為受到美國公平會的反壟斷(anti-trust)調查,微軟放棄了購併計畫,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發展「銀行外銀行」的雄心。

事實上,電子貨幣即將挑戰的,不只是傳統銀行的生意,更包括了政府部門。

一方面,電子貨幣一旦流行,目前全球的資金操作者,勢必由目前的投資代理人分散到更小的單位--個人,使政府對資金流向的掌握更不容易。另一方面,未來的電子貨幣從經營者到使用者,都可能不再適用現有的法令。

例如:科技公司可以經營銀行業務嗎?該由經濟部還是財政部主管這些非銀行的銀行呢?

有了電子貨幣,交易的雙方可能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日本,可是他們的電子銀行總部卻在美國,哪個政府有權力課稅?

為了增加顧客使用電子貨幣的安全感和吸引力,目前所有開發數位金融系統的公司,都將資訊流通的私密性視為重點。一家在Internet上為廠商設計信用卡購物資料加密系統的「RSA資料安全公司」,就自詡該公司的系統「連美國國家安全局都無法破解」。

然而正因為如此,未來的網路金融犯罪可能就成為治安的死角;逃漏稅、洗錢、惡性倒閉或詐欺等,都有機會利用網路資訊的私密性與能夠瞬間跨越國界的特性,達成目的。

事實上,現在連於Internet的「全球資訊網」上,已經出現了「電子賭場」,賭客利用電子貨幣,全球連線進行金錢交易,百萬美元的轉移完全不需要透過銀行。對此,哪個國家的政府能夠管得著?

挑戰主權國家

「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有一天,政府將會失去大半的經濟管轄權。」美國無線電腦公司(Wireless Computing Associates)董事長佛瑞茲有一天發出了如此驚人的感慨。他也是逐鹿電子貨幣市場的一分子。

也許,這麼極端的狀況不會出現;不過,世紀末的資訊金權,的確已經不只大幅擺脫政府的控制,還可能反向操縱政府的決策。

就像約翰奈思比在「全球吊詭」一書中所提到的:過去,各個主權國家可以決定自己的幣值,如今則是世界各地約兩萬兩千多名外匯交易員,坐在電腦終端機前面,根據一國的情勢各別判斷某種貨幣的相對幣值。

資訊金權的勢力,其實已經籠罩全球了。

「未來錢」提早上市

電子貨幣又稱電子錢(E-Money)或數位錢幣,主要是一種可以在現有銀行系統之外的網路上通行、進行雙向交易的貨幣。

目前電子貨幣的形式主要有二種:

一種是在塑膠卡片上嵌入電腦晶片的智慧卡,能夠顯示儲存的貨幣值,也能隨著交易而更改卡上的幣值。包括微軟、IBM等企業,都在開發這一類型的智慧卡。

將來,消費者可以向發卡單位購買任何幣值的卡片,經由電腦、電視、電話或其他電子連線裝置的磁頭讀取之後,就可以在網路(如電腦網路或有線電視網)上進行交易。

另一類型的電子貨幣,則是預先在發行該貨幣的單位闢設電子帳戶,使用時在電腦上輸入個人的交易密碼。交易的密碼都有多重安全系統的保護,以避免使用者的交易資訊、甚至電子帳戶裡的錢遭竊用。

就像幾千年前,金子取代了貝殼一樣,二十世紀末發展的電子貨幣同樣再次改寫人們對於「錢」的定義。

一方面它可說是無現金社會發展的極致--所謂的錢,就是卡片與電腦帳戶上數字的改變。

另一方面,它也會打破現在各國貨幣的疆界。隨著全球資訊高速公路的延伸,電子貨幣硬用的範圍,沒有國內、外之分:商人支付貨款、父母說給留學的孩子匯款、海外公司之間的轉帳……,都可能是幾個按鍵動作就完成了,也不必跑銀行。

有人稱電子錢幣是「未來錢」,其實這樣的未來也不遠了,因為無論美國或歐洲,現在都已經有地區性電子貨幣系統在流通;一九九四年,全球電子貨幣的交易量已經達到兩千多億美元(見本頁表三)。

「一旦安全性以及系統整合的問題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使用人口馬上就能突破百萬。」德國Europay公司一位發言人表示,預估到公元二00五年,電子貨幣將占全世界流通貨幣量的兩成左右。

討厭跑銀行的人,也許可以期望這一天快點來臨。

(孫秀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