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映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在當時的影壇捲起一股旋風。這部充滿投影片與演講畫面的電影,不僅得到兩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最佳歌曲獎),讓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獲頒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還一舉成為美國影史上票房第3高的紀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讓大眾意識並了解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影響力遠勝任何科學期刊或報告,」德州氣候學家Steven Quiring表示。
11年後的7月28日,這位氣候變遷無銜大使再度推出續集《不願面對的真相2:權力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在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變遷公約》、政治風向轉變下,《不願面對的真相2》是否能引起同樣的回響,格外引人注目。
圖:《巴黎氣候變遷公約》簽訂時,現場鼓掌歡呼並相擁而泣。
高爾不諱言,《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廣大肯定是續集開拍的關鍵。「幾年來,一直有人鼓勵我與製片人拍攝續集,而『10年』感覺是個值得記錄的時間點,」高爾表示,續集聚焦於過去10年人們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以及新出現的解決方案。
若說《不願面對的真相》充滿大膽的科學預言,續集就像是這些預言的證明。續集中講述《不願面對的真相》直指紐約911紀念館恐因天氣劇變被淹沒,被許多專家批評過於誇大。結果2012年10月珊迪颶風(Hurricane Sandy)來襲,真的讓911紀念館陷入淹水危機。
圖:2012年10月珊迪颶風襲美,造成紐約市大淹水,911紀念館也被淹沒。
《不願面對的真相》是以高爾全球巡迴演講、呼籲對抗全球暖化為主軸,在續集中,同樣呈現大量演講畫面與投影片,但更多的是高爾走出演講廳,親赴氣候變遷「重災區」現場,見證格陵蘭(Greenland)大冰川的迅速消融,邁阿密因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晴天洪災」(sunny-day flooding)。
高爾坦言,在對抗氣候變遷的過程充滿失望。他未能說服川普不要退出《巴黎氣候變遷公約》,10年來,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各類污染也沒有顯著減少。「每24小時,我們還是製造多達11000萬噸全球暖化污染源。」
圖:高爾四處演講,振臂疾呼全球暖化將帶來的影響,做出行動刻不容緩。
然而,樂觀的他還是抱持希望。高爾說。影片中,德州喬治敦市(Georgetown)成為全美第一個100%採用再生能源的城市,包括亞特蘭大與匹茲堡都有意效法。10年前關於再生能源的工作仍屬少數,如今這類工作增加的速度,已經比手機與電腦晶片還快。
「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整個世界正從石化能源往可再生能源前進,轉折點指日可待,」高爾篤定的說。
《不願面對的真相2》預告:
註:《不願面對的真相2》台灣預計9月22日上映
圖片來源:預告截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