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鴻海連續12年稱霸營收龍頭、台積電連續13年登獲利王,均不令人意外。
整體營收總額,5000大企業較2015年微幅衰退0.62%、減少2171億元,來到34.75兆元;若論獲利,5000大企業總體稅後純益為2.57兆元,亦較2015年衰退189億元左右,營運成長動能不足,總體營運呈現「兩退三弱」。
所謂「兩退」是營收總額衰退、稅後獲利衰退。「三弱」則是營收成長家數弱,平均獲利率(純益率)弱以及平均報酬率弱。
在入榜的175個產業,高達80個產業、占45.71%的營收衰退,顯示產業衰退為普遍現象,更值得各界關注。
然而,外界較少磨墨的是一項議題,是從中檢視小英政府所推動的「5+2產業」總體表現。
結果發現,2016年5000大企業中的「5+2產業」,營收總額達1兆3456億元,較2015年小幅成長1.65%,為近四年新高,其入榜家數也由2013年的577家逐年增加到622家,雇用的員工人數持續上升。
「5+2產業」之中,營收成長率表現最好的,是以物聯網創新為代表的「亞洲矽谷」產業,營收總額達5985億元;其次是「循環經濟」產業,營收達811億元,為連續三年呈現成長。
「生技醫療產業」「新農業」「智慧機械產業」較2015年小幅衰退,但表現仍屬於相對抗跌。「國防航太」及「綠能產業」的衰退幅度則較多。
儘管「5+2產業」表現強弱有別,但可看出小英政府所推動方向明確,且正加速新興產業整合。中華徵信所主張,應該予以掌聲,建議集中資源,運用政策鼓勵有效對外招商,3到5年有機會讓台灣產業脫胎換骨。
未來10年,是全球產業創新和產業供應鏈洗牌的重要關鍵。
報告最後提出3點提醒:一是台灣資源有限,缺乏在所有產業上平衡發展的條件,必須在新興產業中更明確找出最適合台灣發展的「新核心產業」,做到全球頂尖就足以支撐台灣基本發展。
二是要灌注更大的產業創新能量,必須提供足夠政策誘因。
三是更致力在產業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上,不僅讓台灣供應鏈在全球更強大,同時要提供足以養活整體產業存活的養份。這將是解決台灣產業結構性問題的良方,需要產官學同時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