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勤快的旗艦長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5-05-15

瀏覽數 17,200+

勤快的旗艦長
 

本文出自 1995 / 6月號雜誌 第108期遠見雜誌

在淡水河以南,宋楚瑜找到了另一個自己。

兩年前,輔選立委失利的宋楚瑜,離開了滿城風雨的台北市,以「破谷沈舟」之心來到中興新村。

他褪去鉛華,放下了過去掩身幕後、殷切護主的政治身段,在行政角色中展現了他獨當一面的自主戰力,也讓嘲弄他行政歷練不足的人暗暗驚異。如今經過一場選舉的洗禮,從「末代官派省主席」躍為「首任民選省長」,他更加意氣風發。

「他有雙重性格,能權謀,也能做事。」一位政治觀察者分析宋楚瑜的從政特質。接掌省政府兩年來,宋楚瑜有了「做事,」的機會。

「李登輝主席是計畫型,一切要有科學計畫;邱創煥主席是務實型,事必躬親;連戰主席是穩健型,四平八穩;宋省長則是實踐型,講到做到,行動代替口號。」省府秘書長許文志比較過去四任省主席的施政風格。

旗艦式管理

即使是宋楚瑜的對手也不否認他的「勤」。他在國民黨秘書長任內,為輔選跑過全省三趟;接任省主席後,跑遍三0九個鄉鎮,省長選舉只輸了其中四十一個。

選舉後依然。宋楚瑜每週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不超過兩天,除了例行的週一省政會議在中興新村、週三中常會、週四行政院院會在台北,其餘時間多在各縣市奔跑。也許早上在台北開會,中午出現在新竹客家村,下午又來到了屏東縣看水庫,機動性的行程一天就可能更動四、五次。

「他採用「旗艦式管理」,就像海軍總司令,船到哪裡,總部就到哪裡。」聯合晚報省政召集人唐福春說。

宋楚瑜經常搭的九人座小巴士裡,有電話、大哥大、傳真機,宛如流動式的小型辦公室,幕僚人員提著重重的公文包隨行,有時沿途還有各地相關人員上車與他開會。當宋楚瑜外出,副省長與秘書長當中,必定有一人坐鎮中興新村,遇有要事,就快速與他身邊的機要、交際科或安全系統人員聯繫。

貼身隨行宋楚瑜的省新聞處副處長黃義交,無論在山間、高遠公路上或餐廳裡,腰際的呼叫器時時響起音樂鈴,多是各媒體記者找他打聽消息,他再立即以大哥大回電;有時和記者談新聞談到深更半夜。

宋楚瑜的個性急如星火,剛到中興新村時就告訴屬下,民選後的省府將不同於往昔,「我先來幫你們上緊發條,以免將來不適應。」以省經建會為例,過去每三、四個月才開一次會,如今每週都開會。

他不重形式,講求效率。「一般人批公文一定要在辦公室,他卻是「只要批了就好了」。」許文志舉例,若有省議員申請補助,宋楚瑜可能就從花蓮緊急電話指示,留守辦公室的代理人馬上在公文上蓋下宋楚瑜的私章。再如,有關亞太營運中心的台中地區交通系統規畫,空運、陸運、海運各部分規畫好後,就在不同時間、地點分項向他簡報,待全部整合後再提交省政會議報告。

民選之後,宋楚瑜首創省政會議不定期下鄉舉行,除了宣示對偏遠地區的關懷之外,省府各級首長也可與當地縣長、議長、鄉鎮長「當面鑼、對面鼓」地溝通。三月下旬,省政會議移師澎湖縣舉行,省府秘書長許文志忙裡忙外之餘,笑嘻嘻地表示:「下鄉開會解決地方問題,比起循例一關關上來、公文會來會去,整個流程可以節省三個月。」

開會時的文書也減少,許文志說,「過去往往是前面的「問題」寫一大堆,後面的「解決方案」寫很少;現在則是前面只寫一點,有時乾脆就參考媒體報導,後面卻寫了一大堆。」以往省主席赴省議會備詢時,各廳處科長以上陪詢的多達三、四百人,現在已減少了三分之二。

快速通報系統

從新聞局長時代至今,宋楚瑜一直強調「有反應、肯負責(responsive and responsible)」的作風,尤其表現在他要求的「快速通報系統」上。省府新聞處長李明亮,每天一早就將當天的重要新聞傳真給宋楚瑜,各廳處有要事也得立即通報。「他喜歡立即反應,問題才冒出來,就要解決掉。」在澎湖小咖啡店的昏黃燈光下,李明亮述說。

某次宋楚瑜夫婦車行經過台中大度山,看到山上冒著火頭,立刻撥電話給農林廳長邱茂英,測試他是否已接到通報。

宋楚瑜也要求,地方如果發生災難,一級或二級的相關主管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現場。而無論是高雄大水、宜蘭風災、衛爾康大火、雞瘟或虱目魚暴斃,他本人也都快速到現場探視。

去年三月台中大肚發生重大火車車禍,多人罹難,宋楚瑜到達殯儀館祭拜時已過午夜,家屬本想拒絕,(依本省習俗,外人過了午夜之後不看遺體),但他說:「省主席是父母官,我去看自己的親人有何不可?」今年三月二十日,宋楚瑜在澎湖開完省政會議後,隨即趕到花蓮,因為有人預言那天花蓮會發生大地震,他要去「共赴省難」。

一位省政記者回想起民國八十年日月潭翻船事件,當時的省主席連戰,延至第三天才前往德化碼頭探視,家屬激憤地趕他走,宋楚瑜的作風則與連戰迥然不同。

李登輝在省主席任內喊出「八萬農業大軍」,邱創煥標舉「精緻農業」,連戰提倡「富麗農村」、「祥和社會」,宋楚瑜並未有類似的大型口號。他在各地巡訪,偏好解決陳年積案,過去兩年,共列管了兩千多件案子,其中半數已獲解決。

去年選舉前,宋楚瑜到新竹清華大學訪視時,主動間校長沈君山有何需要協助之處,沈君山遲疑半晌後表示,清大計畫建一停車場,所需經費二、三億元,向中央反映了好幾年不得,宋楚瑜立刻表示省府可以補助。

多位接近宋楚瑜的人士指出,他許多行事作風得到了蔣經國總統的「真傳」,既精於政治權術,也有平實簡樸的一面。他到花蓮吃扁食、澎湖吃海鮮,身穿夾克與民眾握手閒聊,手握不到的地方,眼光一定到。當宋楚瑜與部屬一字站開時,可能身邊的人打著皮爾卡登的領帶、配著珍珠領帶夾,他卻是一襲剪裁普通的西裝和稍舊的皮鞋。省府會議中,人人面前一杯茶,只有他喝白開水。

首要困境在財玫

本屆省議會趨於年輕化、多黨多派系,並積極爭取主動立法權。議堂裡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楚瑜是民選的省長……」「你不要以為你有四百七十萬票,我們七十幾人加起來也有八百多萬票……」。但是,經過民意鍍金後的宋楚瑜,更顯強勢。熟悉省議會生態的人士特別指出,省議會是政商利益關係最複雜的地方,省長只要能夠「擺平利益分配」即握有勝券。立委姚嘉文舉例:「許多省議員向行庫借了錢,呆帳一大堆,宋楚瑜只要說「我把彰銀的呆帳掀出來」,他們就怕了。」

宋楚瑜企圖心強旺地領軍南征北討,展現獨特的宋氏風格,但是,巨大的考驗也正等著他。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首先是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急需釐清。

由於台灣省幅員與中央政府管轄區高度重疊,中央與省的權責畫分向來模糊曖昧;而「省縣自治法」趕在省長選舉前倉促立法,瑕疵甚多,未能完全符合現實需要;加上目前台北市由民進黨籍的陳水扁執政,未來中央、省與北高兩市間的多角關係地雷遍布,時時可能引爆。喧騰一時的高階警官人事案、省政委員的設置爭議、立法院要求省府官員備詢等,都只是問題的開始。

在這段調適期中,宋楚瑜的角色重要且微妙。他既要展現民選省長的自主性,又避諱「葉爾欽效應」的疑慮,也要顧及引發縣市對省的抗衡,必須在各股力量閒尋求平衡點。

財政問題更是迫在眉睫。台灣省像個資產豐厚卻經營不善的大家族,食指浩繁,負債累累。省府負債年年劇增,七年來增加了二十倍,到今年一月底舉債已達新台幣四千零四十四億元。

從台中往中興新村疾駛的座車裡,省府財政廳長賴英照數說著,台灣省財政惡化事出多因:台灣省自有財源比例偏低、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經費過高、配合國家重大建設支出負擔沈重、省府負擔的社會福利保費逐年增加、省營事業經營效率不彰等。

無論在行政院院會、省議會、中央機關巡視省府的座談會上,宋楚瑜不放過任何機會「喊窮」,批評政府整體資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台富市(台北市)」與「台窮省(台灣省)」之別。省府最近並拒絕編列全民健保省政府補助款的預算,以凸顯財政困境。

賴英照表示,目前省府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建請中央早日修正「財政收支畫分法」,提高地方自有財源比例;以市地重晝、區段徵收等方法取得公共設施用地,減少省庫支出;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改善省營事業經營績效等。

「宋楚瑜若能穩住財政,就成功一半了,這要看他的機運與用人。」省議會秘書長周振烈感慨地說。

財政之外,省府組織重整也是要務。

台大政治系教授趙永茂指出,擁有三十五萬員工的省府,有些單位三、四十年來未曾調整組織,與實際需求脫節,也形成資源浪費。「過去的人事制度採「救助行政」精神,是人人有飯吃的「大鍋飯」,但現在必須講求「管理行政」,以企業經營的精神有效調整人力,重新縮編或擴充。」趙永茂說。

面對畸形憲攻結構

主掌省政府,是宋楚瑜獨當一面、證實自我的機會;而站在「第一任民選省長」的歷史位置上,他承受了比歷任省主席更沈重的批判與期許。

批評者認為,若以傳統標準來看,宋楚瑜是個「勤政愛民的父母官」,但是,現代佔的民主政治中,省長不該做個事事躬親的「科員」,這太過於「人治」,制度不健全,分層負責無法落實。「大火、瓦斯氣爆,他都到現場,但行政院消保會他卻從未出席,公共安全的法令不健全,地方政府執行不徹底……。」一位協助「衛爾康大火」罹難者家屬善後的民代不滿地說。

長期關心地方自治的立委姚嘉文則強調「省縣改制」的精神:「省的權力不該由省長獨享,而是省府、省議會、縣市政府、縣市議會所共享的。」他認為宋楚瑜應該更尊重議會與縣市層級,否則只是「宣統皇帝當總統,心態未變」。

此外,主張「廢省」的政壇人士呼籲宋楚瑜「自廢武功」;他們除了有「獨立建國」的動機外,也認為現行的四級政府疊床架屋、浪費資源。

持「廢省論」的民進黨省議員劉守成估計,如果撤除省級組織,可節省百分之二十的國家資源。他認為,宋楚瑜的從政風格是「他到哪裡,權力就到哪裡」,「我們會監督宋楚瑜,不讓他膨脹,不能因他個人的權力慾望,使台灣的政治結構愈來愈差。」劉守成說。

專研地方自治的學者鄭梓進一步指出,要免除「葉爾欽效應」的疑慮,必須先矯正目前「畸形的憲政結構」,確定是總統制或內閣制,省長權力才會受到節制;此外,行政版圖必須重新規畫(比如,台北縣市、高雄縣市合併,脫離省府管轄),才能改變省轄區與中央轄區高度重疊的特殊現象。鄭梓說,在道樣的憲政轉型過程中,「希望宋楚瑜能展現他的胸襟氣度,建立長治久安的制度。」

教科書中,台灣省的「省會」仍在台北市,中興新村只是「省府所在地」。宋楚瑜目前正著手重新規畫中興新村,並遷回散布各地的省府單位,建立一個名實相符的台灣省省會。

在這樁改建工程中,宋楚瑜除了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打造新工事,還可能影響台灣省的未來面貌。

下回這艘省政旗艦再度出巡時,會探出什麼樣的新航向?

省府是經營事業的

台灣省目前面臨的不是「財政權」問題,而是「財政」問題。省縣自治法、省長民選,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修改「財政收支畫分法」,足是看錢是從中央口袋拿出來,還是從自己口袋拿出來,只有政治意義,對省政運作無太大影饗,何況中央現在也是苦哈哈的。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想辦法創造新事業、開闢財源。比斤說,不論錢從哪裡來,都是一兆,現在應該想辦法增加一兆,才是釜底抽薪之道。財政問題不解決,再好的法令都是空的。

「省府組織規程」是小問題,只要事情有人做,不要重複、互相牽制就好了。財政才是大問題,大問題沒解決前,解決小問題只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強勢省長」是假的。包袱那麼多,向你伸手的人那麼多,你沒法答應,就變成弱勢了。「強勢議會」也必須是我有權支配省府的人事、財政,但問題是省府根本沒錢。

省政府這自治團體,以後要做的不是管行政,而是要經營事業,有些事可以給民間做,有些政府投資經營,光靠稅收是不夠的。宋楚瑜若能穩住財政,就成功一半了,但這要靠他的機遇與用人。

二十年前,議會禁忌多,總要想法子消音、封殺提案。現在不同了,以後朝野政治對立會減少,會走向「經營理念」的辯論。

回想早年的省主席,多麼威風,拍團體照時,兩百多人花半個鐘頭站好、取好角度後他才來,一來就拍,拍完就走.絕不能讓他等。以前的省主席可以靠幕僚群協助,拿著稿子照念,現在的省長不能靠「二手貨」,各鄉鎮不只要去,還要去好幾次,有些事可能比廳處長了解得還深入。這也許是「時勢造英雄」,也可能是「時勢所逼」。

(林蔭庭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