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資訊中心主任林湧順已經開設「3D立體造型創作」選修課程,這是結合「機構結構」「創意設計與製作」的新課綱「生活科技」課程。主要教導學生了解3D建模的概念與軟體操作,進一步理解物件設計、人因工程、產品與藝術美學的關係。
他明年還要開設兼具「機構結構」「機電整合」的Arduino課程,教導學生如何編寫程式、設計機構,期末要交出作品,將課堂所學相關知識,藉由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創意,製作出成品。
不一定要高深技術 創意更重要
例如招財貓的手臂可自動將10元硬幣收回來。林湧順解釋,這個作業相對簡單,只需使用步進馬達、開關和一顆電池就能完成。
其中,如何將圓周運轉的馬達轉換成往復式連動,就要靠連桿跟曲軸,就是所謂的機構結構,而如何讓手伸出去又縮回來的關鍵,就牽涉到了機電整合。
他進一步強調,這門課還連結到行銷包裝,因為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一半以上都靠創意,並不一定在高深的技術,藉此激發學生設計創作。
至於資訊科技課要如何上?師大附中資訊科技老師李啟龍104學年開設的拼圖式手機App程式設計(MIT App Inventor)也是範例。
這門課教學生如何運用麻省理工學院(MIT)設置的雲端中文介面發展平台,設計手機App。從學生五花八門的創意作品中,不難看出這堂課受歡迎的程度。
例如「九宮格拼圖移動」遊戲,就是學生發想的手遊,讓玩家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一至八的順序排列。另外,謝侑均同學認為升高中後,睡眠變得非常重要,睡不飽、睡不好會影響上課精神及心情,遂設計「SleepWell幫助睡眠」App程式,藉此改善睡眠品質。
使用者可自由選擇顏色及背景音樂,共有下雨聲、雷雨聲以及夜晚的森林營火聲三種選項,還具備單字朗誦功能,只要輸入單字,系統就會連續朗誦五次。最重要的是定時關閉功能,達到避免浪費電源及減少電磁波的傷害。
透過這一門課,希望讓學生能夠具備邏輯思惟與App程式設計能力。「我傳授給學生的知能,就像一把武器,讓他們在App的世界裡自由創作,」李啟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