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個人申請入學審查 高中學習歷程是關鍵

每學期統一上傳 重質不重量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7-06-16

瀏覽數 39,900+

個人申請入學審查 高中學習歷程是關鍵
 

本文出自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

對於這項新制度,理想派寄予厚望,擬藉此落實12年國教新課綱。但由於還未正式執行,學生、家長大多一臉茫然,搞不清楚狀況。

學生綜合學習資料(Portfolio,簡稱P)分為P1,指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歷程,以及P2,指大學校系自辦甄試,如面試、筆試等。

P1類似現行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負責本次規劃的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表示,這並不是新制度,只是將現行的備審資料,以更具公信力的方式,電子化、系統化而已。

他指出,過去學生要自行準備資料,編排成冊,交給申請的學校審查,卻也衍生學生請顧問公司操刀等情事。因此,新變革是將三年學習歷程,由學生每學期統一上傳,將來申請入學時,就不必再特別花時間準備。

學習歷程預計從108學年執行,亦即後年9月高一新生入學後,在校的表現都會上傳。教育部為協助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已委託暨南大學開發資訊平台。

六大類學習歷程檔案 依需求選用

初步規劃學習歷程包含基本資料、自傳(可含學習計畫)、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與其他,共六大類。

其中,課程學習成果是指學生在校修習有正式學分課程所完成的作品(如修課實作作品、書面報告等),學生可於每學期課程結束一定期間內,最多選擇三份,經任課教師認證後上傳。

至於多元表現則是指校內外活動、志工服務、競賽成績、幹部經歷、檢定證照等,除學校主動登錄項目(如幹部經歷)及部分檢定競賽機構登錄成績外,學生可自行將校內外多元表現,於學校規定時間內上傳。

而各大學辦理招生時,各學系採計課程學習成果最多三份、多元表現最多十項(可含一份綜整心得,字數最多800字、圖片三張);且必須由學生依申請科系要求自主決定,在資料庫勾選相關資料上傳暨南大學資料庫轉予甄選校系進行審查。

參與學習歷程規劃的全教總副祕書長黃致誠強調,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每學期上傳後,系統就會關閉,任何人都不得更改,避免造假竄改。學習歷程由學生決定,依申請科系要求,於資料庫勾選後上傳,大學不能到資料庫撈選。

至於學習歷程到底要採計幾項,招聯會並未硬性規定各科系要全部採計六大類,可依個別需求選擇使用。

教育部建立統一檢核機制

不過,外界仍對學習歷程有疑慮。例如評分標準,各校都有自己的考核標準,學生程度不一,學習歷程要如何達到公正性。教育部對此已決定建立統一的「公式處理」檢核機制,例如分布圖(常態與否)、45度線、人均幹部數等,查核各校是否有異常。

劉孟奇舉例,如果有學校前1%學業成績的人數偏高,或幹部數過多等問題,程式系統可協助大學檢核。

另外,老師很關心選修課的設計,到底要如何跟大學的18學群對接,各科系會採計哪些科目;學生更是在意,應該選修哪些課,才能符合自己的興趣、性向,思考未來的生涯進路取向。

教育部為了解大學18學群招生方向和高中新課綱適性學習的關連性,以提供高中課程諮詢輔導參考,已於2016年底委託暨南大學建置線上問卷調查系統,針對全國69所一般大學院校共2001個招生院系(組),分別就12年國教課綱部定必修課程(21項)、加深加廣選修課程(37項)以及學習歷程參採項目(14項)三個主題,詢問各校系重視的程度。

調查結果顛覆以往社會的刻板認知。以部定必修為例,大學端最在乎、占比超過50%的,分別是英語文、國語文、資訊科技、數學、生活科技、生涯規劃、生命教育、公民與社會,其中有四科並非考科。

在高中加深加廣選修部分,前十名分別為英語文、國語文、生涯規劃、數學乙、生命教育、綜合活動跨科課程、數學甲、進階程式設計、第二外語以及藝術跨科課程。前13項當中有8項為非考科。

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規劃組長李文富分析,從「部定必修」的調查發現,大學端選才非常重視國際化程度(語文力)、閱讀力(基本能力)以及運算思惟能力(資訊科技)、動手實作能力(生活科技)。

「數學僅排名第四,大眾根深柢固認為很重要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全在八名外,」他進一步說,這項調查結果打破過去的認知。

加深加廣選修的調查結果也跟部定必修相似。李文富說,沒想到大學端很重視學生是否清楚志趣(生涯規劃)、是否認識自己(生命教育),及如何做一個好公民(公民與社會),這些正是新課綱「全人教育」的精神。

而且加深加廣選修明顯呈現各學系的選才特色,這也是高中生最想了解的,才知道該如何選修。例如資訊學群排前兩名是進階程式設計與科技跨科專題實作,接著才是英文與數學;而管理學群科系除國、英、數,也看重進階程式設計與科技跨科專題;大眾傳播學群科系則看重藝術跨科課程;遊憩運動學群除英文、國文外,很看重健康與體育領域跨科課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檢定證明、加深加廣選修 大學18學群最重視的項目

至於外界最陌生的學習歷程(P1)調查,總計共有14項,大學18學群重視程度最高的前五項,不外是檢定證明、加深加廣選修、競賽表現、自傳、讀書計畫、學習作品或檔案,「這些都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跟國中端的比序條件完全不一樣,」李文富強調。

目前教育部已著手彙整各學群注重的部分,訂定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預計108學年會公布「大學18學群與高中課程諮詢輔導參考表」,提供學校開課參考,以便學生也能提早規劃選修的相關課程。

招聯會執行祕書戴念華表示,各種銜接措施陸續研議中,包括搭配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正式啟用,多數校系的111學年度招生規定,個人申請第二階段中,相當於現行備審資料的學習歷程檔案,採計應占相當比例;以及適用111學年度入學方案的學生,大學校系至少要提前兩年(109學年)公布入學參採方式,如考科和必選修課程,讓108學年的新生在高二上分科課程前就能知道。但最後參採標準和招生名額,仍以簡章公布為準。

對想活化選修課程的老師來說,大學採計P1的比重愈高愈好。黃致誠認為,考試、學習歷程就像天平兩端,須達到合理平衡,P1最好能明訂採計25%以上,當大學不再只看成績,高中才能正常教學,培養未來需要的多元人才。

但北一女校長楊世瑞則提醒,高中的老師員額有限,且各校狀況不同,到底有多少老師有能力設計選修課程?會不會到最後,各校老師必須給學生高分及好評語,才能獲得開選修課的機會?再來是城鄉落差大,有些學校連代理老師都找不齊,哪來能力、資源開多元課程。

她進一步說,P1規劃理念極富理想性,但現實層面仍有許多待克服的問題,尤其對偏鄉小校的學生可能較為不利。

針對高中端的疑慮,李文富表示,修課紀錄是大學用來了解學生興趣傾向及銜接大學準備程度的資料之一,但不是唯一,且不同校系對P1的看重程度不同。另外,與大學銜接最有關係的加深加廣選修已有部定課綱,老師不需自行研發。

對於學校開課能量問題,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回應,增加選修課不純然是為了升學與考招,旨在提供更多樣選擇,落實學生學習主體性,唯有校園推出豐富多元的課程,才能實現適性發展目標。

國教署也逐步規劃各項配套,包含各校教師專長開課相互支援、學生跨校選修學分採認以及未來可發展線上數位課程等,為多元選修預作準備。

P1審查標準要有公信力

有別於高中端的疑慮,大學關心的是P1的審查標準,教育部已組成團隊發展審查評量尺規,將提供大學統一審查P1的參考指標。

畢竟是第一次,連成大教務長賴明德都語帶保留,如果要將P1當成重要指標,大前提要做到取信老師、學生、家長。

一直以來,備審資料造假時有所聞,曾發生高中老師放任學生以電腦程式更改參加大學推甄的在校成績單。

對此,劉孟奇強調,個人若作假,會取消錄取資格;單位集體作假,也會課以偽造文書的刑責。

招聯會發言人、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認為,剛開始大家因不熟悉而有疑慮,但加進P1,只有好沒有壞,作為第一階段「篩」的工具,試辦一段時間,各校如發現採計更有效,就會廣為使用,將來各科系就能選到合適的學生。

李文富強調,學習歷程統一格式,審查教授更容易使用。例如,某電機系第一階段有100位進入申請門檻,根據數位化的學習歷程資料,可以輕易就共同項目篩選比較,例如是否有修進階程式設計,不像現在審資料時,每個學生資料呈現不同,難以比較。

假設最後要進一步參考修課成績,也不必擔心校校不等值。例如同為85分,資料庫程式可呈現是該校排名多少百分比,避免各校的落差,比教授個別看100份資料還公平容易。

佛光大學副校長兼招生事務處長藍順德指出,只要做到有公信力、對考生有鑑別度,學習歷程就會成功。例如某中文系採計文言文作品,很有辨識度,就能逐漸建立科系特色。

招聯會已決議明年(107學年)先從資訊領域學系試辦,採招生分組、少量名額(每校系至多三名,當年度全國至多50名),於個人申請第一階段檢定或篩選時,開放納入學習歷程項目。

108學年後的辦理方式目前正研擬中。至於第二階段到底P1要採計多少比例,也尚未具體規定。

不過,可確定的是,P1已勢在必行,考生跟家長都要有心理準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