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失去歷史空間的古蹟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5-03-15

瀏覽數 14,750+

失去歷史空間的古蹟
 

本文出自 1995 / 4月號雜誌 第106期遠見雜誌

「我們反對外人干預地方事務!」「延平街不是第一街!」……一九九五年開春,正當行政院文建會的「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在台北熱烈召開之際,台南市號稱「台灣第一街」的延平街上,一輛怪手也應和著當地居民同樣激烈的情緒,瞬息間拆除了多棟建築物。

雖然爭執之聲今日稍歇,延平老街的風波並未平息,只是僵持;文建會希望整條街保留成為文化特區;南市政府開出中央政府無力也不願負擔的三十億收購費;市民搖擺觀望,氣憤「拖」字訣又來到。而事件所反映的文化保存、那市計畫、中央地方權責畫分、政府與地方的信任與溝通等糾葛不清的問題,更是依然懸而未決。

最簡單也最複雜的一個問題是:古蹟是什麼?

台南市政府主管古蹟的民政局長楊森榮斬釘截鐵地表示,「根據法令(指內政部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只有個體建築物才是古蹟。」至於文建會希望的文化特區,「那屬於都市計畫範圍,是工務局主管。」他說。

然而,延平街要拓寬,根據的正是台南市都市計畫。

更諷刺的是,這個都市計畫是從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殖民統治政府的都市計畫,就是要拔掉漢族文化的根,何來保存的可能?」歷史學者石萬壽指出。

成大教授王明褲認為,現有的法令太過狹隘,只保存據點,卻不保存街道空間形成的歷史紋理,結果誕生古蹟的環境被破壞了,只留下失去生命力的古董。

台南市近期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一座日據時代的公會堂,台南市政府保留建築物正面的「臉皮」,卻要把建築物的周圍蓋成一個大停車場。

而從民間的立場來看,缺乏彈性的法令,也使民眾毫無意願讓私人擁有的古建築物列為古蹟,因為不僅到時內、外格局都不能變動,「連漏水都要層層上報中央、等待指令」,台南市議員林易煌搖著頭說。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可以預見的是:中央集權式的管理,將可使台南市政府袖手等待中央解決延平街,以及未來更多的燙手山芋,不確定的法令,只會讓老街的市民更信任自力救濟;而更多的台南老街,正等著日據時代的都計法來開刀;深具歷史價值的私人宅舍,則可能趁著未被內政部古蹟司青睞以前拆除。

至於台南市,也許可以自傲擁有全省最多的一級古蹟,卻要小心:哪天古蹟修復了,古城卻被終結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