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避險護身符-股票上市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5-03-15

瀏覽數 17,100+

大陸避險護身符-股票上市
 

本文出自 1995 / 4月號雜誌 第106期遠見雜誌

對走在兩岸政治僵局鋼索上的台商而言,風險與機會是並存的。而有什麼法子能夠同時規避風險與創造機會?「運用錢的槓桿原理,」深圳一位台商說道:「用最少的資金取得最大的利益。」

向大陸的銀行借錢是一條門道,但是在大陸關係經營不深的台商,很難從尚未成熟的金融體系獲取需要的資金。將在大陸經營的事業推向股票市場,成為台商在借貸之外另一項槓桿運用資金的管道。

儘管有些台商另有打算,大陸南方的一位台商就表示,「只要盈利已經到達標準,不上市也沒關係。」這位台商透露,他早已賺回早期投入的資本,目前繼續投資的資金是從盈利所得而來。一旦台海局勢緊張,他可以輕鬆離開。但是,根據金融市場人士觀察,有愈來愈多大陸台商摩拳擦掌,準備要下一著股票上市的棋路。

在台商的籌謀下,股票上市的槓桿作用,從經濟層面延伸到政治層面。

有些企業打的是錢滾錢的如意算盤。美籍的怡富證券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柯志元分析,台商選擇將企業股票上市至少有三種好處,其一是可以快速取得美金(如果選擇以大陸專供外人投資的B股形式上市),再則向當地銀行借貸也比較容易,「因為政府怕你倒閉,一定會借錢給你。」柯志元說。等到上市後市面價值上漲,在台灣母企業價值隨之提升,向銀行借貸又多了籌碼;而如果是台灣上市公司,自然在台灣股市又是利多消息。

晉升大企業的法寶

對原本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而言,股票上市卻是他們翻身成為大企業的法寶。

策略考慮之一是,藉著股票上市打響知名度。香港渣打有限公司董事李忠仁與台商接觸經驗不少,他發覺許多台商為了發展大陸市場而希望廣散名氣,「listing(股票上市)對他們會很有幫助。」坐在高聳的香港渣打銀行大廈十八樓辦公室內,李忠仁分析。

深謀遠慮的企業,則把股票上市視為企業長程計畫的墊腳石。

「上市是為了使財力變大,才有可能使經營理念和財務結合。」在深圳珠海設鞋廠的信星鞋業總裁陳敏雄說。信星原本設籍彰化縣郊,如今卻已成為第一家獨資而在香港上市的台灣企業。陳敏雄認為,在大陸發展不易,如果仍像在台灣一般,用小企業的經營方式,要成功相當困難。

北京以做方便麵(速食麵)聞名的頂新集團,更打算藉股票上市,尋求外資奧援,「更重要的是藉世界各國資金參與,找到海外聯盟伙伴,讓我們有機會站到國際舞台上。」頂新的發言人曾俊雄經理透露目前正在規畫旗下子公司上市事宜。

台商到大陸投資的經濟行為,始終籠罩在政治陰影下。而弔詭的是,一些企業選擇用股票上市的經濟手段,來解決政治問題。一些台商不諱言,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後,用的是大眾資金,就算真正走到被中共沒收資產的地步時,企業損失也相對較少。

在大陸,股市初具規模的上海、深圳以及擁有成熟股市的香港,成為台商晉升為股市成員的最愛。

生產基地、市場所在都在大陸的台商,對選擇在大陸上市都興致勃勃,上海怡富的柯志元就透露,有不少台商正和他們接觸。但台商面對的卻是一個亟待建立秩序的股票市場,「台商意願大,但機會少。」怡富派駐上海的另一位代表洪永沛指出。

問題之一是法令不清。金融市場人士建議,有意在大陸上市的台商,必須是經營滿三年、最好是合資企業,且是交通、能源、科技等政府鼓勵的行業。但對上市條件,卻無相關成文規定可供輔導企業上市的業者依循,「只能用問的」,一位證券業者無奈地說。

「想上市,起碼要準備一、兩年,蓋兩、三千個印章。」江蘇省崑山市一位台商更在深入打探後指明,即使條件符合,股票也未必能上市。「現在能上市的quota(配額)有限,國內(指大陸)等候上市的企業已經有兩、三百家。」他指出。

股市環境隨政策多變,使企業的規畫充滿變數。兩、三年前,大陸股市萌芽不久,為配合國營企業體質改造,大陸當局鼓勵企業股票上市。

台資的燦坤企業在深圳以第一家完全外資型態上市,正是乘此風潮而順利搭上上市列車。但是時移事轉,業者分析,對股市暴起暴落、炒作股價深有疑懼的大陸當局,政策又傾向不鼓勵上市。「一切都是政府官員做決定,要上市只有到北京拉關係。」一位投資顧問雙手一攤地說:「現在這裡還不是一個資本市場。」

針對台商,政治的考慮更摻雜其中,使問題更敏感。「北京政府還要看是台灣的什麼人,才決定要不要。」上海一位業界人士說。相對地,台灣當局也有憂慮,「怕這些人在大陸上市後,都聽北京的話」,而會對企業上市動作有意見。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不過雙方飛彈布置在哪裡可能比較重要,上市應該是小事,不是嗎?」怡富的柯志元以稍嫌生澀的國語半開玩笑道。

香港股市受青睞

因此儘管困難重重,企業還是不稍緩步伐。證券業透露,目前至少已有五、六家設廠在華東一帶的台商(其中包括若干台灣上市公司),準備在上海股市掛牌。

相較之下,香港更獲台商青睞。

「要在大陸上市,必須要很會「玩」。」第一家上市的信星鞋業當初考慮把在台灣的後勤單位,及珠海、澳門的工廠聯合起來一起在香港上市,而未考慮放在大陸或台灣,就是看上香港股市遊戲規則清楚。

比起台灣股市,一些中小企業發覺,香港制度更健全,很難非法炒作。而以上市過程來說,「香港是困難而不複雜,台灣是不難卻複雜,要做很多虛工。」信星鞋業總裁陳敏雄親身體驗:「在香港上市,根本不必花一毛錢打點。」

在活絡的香港金融市場籌募國際資金,是台商選擇在香港掛牌的一項重要策略考慮。北京的頂好集團和廣東省東莞的萬泰電線電纜,不約而同都做此打算。

為了擴大經營規模,要解決在大陸營運最困難的資金問題,公司登記在香港的萬泰電線電纜,兩年前就開始準備工作,最近正預備把東莞的工廠和香港公司連線。由香港渣打公司輔導的萬泰,目前一切就緒,只等上市最佳時機。「上市後向銀行貸款很容易,公司發展會很快。」東莞萬泰總經理李兆燦樂觀地預期。

在香港上市的還有另一層保障,那就是:在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老闆,有香港上市公司的總裁的身分,便受香港法令保護,降低了政治風險。

但九七之後香港前景如何?有些仍然準備上市的台商認為香港不會成為荒島;有些企業則早有退路,「把香港公司換到百慕達」,一位準備上市的台商說。不論如何,他認為實際操作的時機還未到,「九六年再說」。

遠的風險未到,近的問題卻不少。

政府僵化造就企業靈活

渣打的李忠仁指出,台商在香港上市最大的問題在關係人交易這部分。他認為台商必須要把台灣和大陸的企業關係切割清楚,「董事和經營團隊要彼此獨立,」李忠仁建議:「否則利益有所衝突。」徹底暴露企業體質,將是台商成為香港股市成員之前的嚴格考驗。

即使上市,能否吸引投資人接受,還是未知數。台灣第一家進入香港的證券業--台證證券執行董事鄭紹淼就觀察,香港由於土地、人工、物價上漲,資金成本已成隱憂,股市多頭輪迴已到一階段。加上占股市七成的外資,對流動性不高的個股不太感興趣,「除非真的很有潛力。」望著熙來攘往的金融人士,在香港金鐘道百富勤大廈咖啡廳裡,鄭紹淼娓娓分析道。

事實上,信星鞋業在九四年底,股價便從港幣一元跌到七毛。而原本打算在一二月間上市的萬泰(在香港稱樂豪公司),因為港股最近走勢疲軟而延後了上市日期。

儘管如此,渣打公司最近針對台商舉辦的一場股票上市研討會,有超過一百人參加。而台灣證券業已有十餘家進駐香港,其中有四家已在香港聯交所取得席位,可以擔任上市承銷工作。「可見有市場」,華南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吳圖從旁觀察。

而較有實力的台商,操作似乎並不局限於一地。今年經營目標放在「邁向國際產銷聯盟」的萬泰,股票上市的動作在兩岸三地同時進行,台灣母廠準備今年邁入上市進程;將來廣州、深圳廠也要在當地上市。怡富的洪永沛則透露,某家台灣食品廠已經提出同時在香港、新加坡掛牌的申請。

「這是認同感的問題,企業有錢,可以選擇作任何一國的公民。一替企業作投資顧問的上海欣盛投資公司總經理汪雨生說得冷酷。「跨出兩岸,台商都變得很靈活,大陸企業也一樣」洪永沛則解嘲。只是諷刺的是,企業的靈活是來自於政府的僵化。

當台商腳步跟著海外資金集散地大步移動,最受考驗的還是台灣投資環境的改善與否。「如果整個環境變好了,也許有一天,他會把在海外賺的錢拿回台灣投資。」汪兩生「審慎樂觀」地期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