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昨日(5/15)收盤續站萬點,收在10036.82點、成交金額867.14億元,創下17年來新高。這是台股第五次上萬點,之前四次為1989年、1990年、1997年、2000年與2015年,與上一次、2015年上萬點如出一轍,上週以來的台股行情,仍是成交量處於低檔的「冷萬點」。
在外資占台股成交量約四成的台股市場,此波上萬點,大部分散戶沒跟上,看著台股衝撞萬點,只能扼腕太晚布局,忙著問「現在買還來得及嗎?」然而,其實面對萬點行情,不管是熱萬點、還是冷萬點,先別急著買在高點,你可以先思考以下三件事。
首先,盤點自己的資產配置。施羅德投信副總裁王瑛璋表示,投資不是一定要買台股,尤其台股就像許多主要國家股市一般,處於高水位,必定伴隨高震盪的波動風險,因此風險耐受度較低的保守投資人,應避免追高。
而近年全球股市漲幅仍高,特別美國聯準會加快升息腳步,許多投資專家認為目前傾向「股優於債」的投資格局,但這也不表示應該把錢全壓在股市中。
王瑛璋指出,升息雖然可能壓低債券的資本利得空間,但回歸債券投資的原始精神,只要沒有違約風險,債券持有到期就能賺取票面利率,是相對穩健的資產,甚至可作為核心配置。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諸如黃金、貨幣等資產類別,「沒有能不能買的,只有適不適合買的資產!」而資產配置的考慮點,還是應回歸自身需求,包括四大檢視面向:年齡、風險耐受度、生涯規劃與報酬期待。
此外,資產多元配置的精神在於分散風險,市場這麼多、資產這麼多,無須獨鍾台股。
萬點行情之前的第二個思考,就是「股票不只是買來等上漲」。以往,投資人買進台股,就是盼著股價漲上去,而後獲利了結;如果股價往下走,要嘛認賠殺出,要嘛只能「住套房」。想要放空,只能到期貨市場。但是,現在透過台股ETF,在台股也能「做空避險」。
「如果看空行情或看不清前景,可以買進反向一倍的ETF來避險!」富邦投信指數管理部門主管廖崇文說,在台股上9000點之後,反向ETF的申購就暴增,顯然許多投資人都開始居安思危、進行避險。
所謂反向一倍ETF,是指當所追蹤的目標指數報酬跌1%時,反一ETF的報酬就追求上漲1%(可能有追蹤誤差,所以不完全等於)。
廖崇文建議,可以設定一個指數上漲的壓力區,例如10500點,那麼在現在指數位置到10500點之間,就設定資金部位、開始逐步買進「台指日報酬反一」「台灣50反一」等台股反向ETF,隨著指數上揚做「金字塔型的加碼」,例如切成三等份,第一次買進4/10的部位、第二次與第三次各買進3/10。等到指數走到10500點,反向避險的部位也建置完畢。
之後看行情如何發展,如果往下走,那反向部位可以出清獲利,減少本來多頭部位的虧損,如果看好回檔之後還會往上走,那甚至無須賣掉多頭,讓多頭有繼續上攻的機會。另方面,如果行情衝過了壓力區繼續上揚,那麼因為已建置了反向避險部位,面對回檔時的心理壓力也會較小。
第三個思考,則是一次買不起權值股,不妨試試「定期定額買股」。
許多投資人都知道基金可以定期定額投資,其實,台股在今年初已經開辦定期定額機制。如果一張近500萬元的大立光買不起,那麼可以以一個月3000元(或其他金額)的定期定額投資方式,與其他投資人合購一張大立光,共享上漲行情,自己也能分次存下高價股。
當然,如果覺得高價股的本益比太高,或漲幅已大,那可以參照剛過世、有「台灣巴菲特」稱號的投資聞人孫文雄的選股心法:「寧撈海底死魚、不抓天上飛鳥」,無須追高,而是仔細尋找低於淨值、股價還在低檔的個股。
至於台股後勢,專家幾乎一致認為會高檔區間震盪,就算前景看好,也不可能一鼓作氣往上衝,必須先過了「心理關卡」。
「過去幾次上萬點的經驗都不太好,上去了又馬上下來,因此還會震盪一段時間,況且成交量、散戶也都還沒跟上!」廖崇文觀察,一旦站穩萬點一段時間,行情有機會回歸「基本盤」,讓「鍋蓋變鐵板」,也就是讓萬點成為支撐。而這次基本盤的多頭題材是「企業盈餘增長」「主要市場景氣復甦」。
他說,今年包括歐、美、日、亞等主要市場有機會保持雙位數的企業盈餘增長,地緣政治風險目前也趨淡,而近日傳聞的iPhone 8出貨延遲,即使成真,影響有限,因為這已在預期之中,iPhone 8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大利多。不過,台股後勢還是得緊盯美股動向。
此次上萬點,將持續是「冷萬點」或沸騰股民的「熱萬點」,其實與個人荷包沒有太大關係;想讓萬點行情和自己「發生關係」,應該趁早全方位思考並培養良好的投資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