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台灣是故鄉,大陸是家。」
台中人陳紹箕,兩年前帶著新婚妻子到蘇州用直鎮辦廠,從此定居在這個距離上海兩小時車程的江南古鎮。如今,他覺得已在這裡「安居樂業」。「從小父母就教我們要以廠為家,剛開始是口頭這麼說,後來是真心認同。」自認事業心頗重的陳紹箕說。他已經想好,孩子以後要送到上海念國際學校。他的弟弟也正準備回美國把太太接過去同住。
陳紹箕公司裡的台灣幹部黃來生,祖籍江蘇,到大陸四年多,娶了個大陸妻子,一年才回台灣一次,回來已覺得不太適應。但他希望即將出世的孩子將來回台灣受教育,因為,「心仍在自己的國度,對台灣還是有感情在。」曾任軍職的黃來生堅定地說。他的父母也曾回大陸探親一次,卻從此拒絕再回老家。
從單身赴任,到闔府登陸,台商在大陸究竟該安家落戶、全力以赴,還是暫時落腳、且看且走?大陸熱延燒至今,不單企業,連家庭都產生根留台灣的問題。
都是為了事業
四年前,北京頂志油脂總經理魏炳忠全家剛到北京的時候,兒子國小一年級,女兒才兩個月大,一年半後因調職的緣故,家人返回台灣。後來他回北京任職,又把妻子接來同住。困擾於兩套教育體制的兒子不禁對他抗議:「爸爸,你想清楚要讓我們在哪一邊好不好?」
「如果不是為了創業,沒有必要在這裡生活。」魏炳忠難掩歉然的神情說道。
以往,廈門詮中電腦總經理黃茂鈞要從台灣返回工作崗位時,太太和一雙兒女總哭得淚眼婆娑;前年華航飛機在香港墜海事件,他恰巧是機上乘客之一。先生在鬼門關前走一遭,黃太太不但沒有要他從此放棄大陸事業,反而積極加入詮中的經營行列,擔任公司的董事長,穿梭兩岸幫忙管理採購和會計。
「我來(廈門)看過以後,覺得這裡很有發展。」回憶過往還是激動落淚的黃太太,破涕為笑說。現在在應酬的場合,她可以非常「阿沙力」地勸酒:「老黃該罰一杯,我陪一杯。」
台商老闆希望安家而後立業,幹部們追求專業生涯轉型突破,又不願兩地牽掛。台商老闆為了讓安頓幹部離家工作的心緒,開始鼓勵同仁攜眷前去。
防止婚外情的發生,是台商陸續舉家登陸的驅動力量之一。深圳一家中小企業的女幹部就指出,公司裡十幾個男同事單身在此,「不找女人的,幾-乎-沒-有-。」她一字字用力強調,已經當媽媽的她非常困擾:「同事太太問起,都不知道該怎麼交代。」
深圳超匯鏈條董事長吳能明因長駐大陸,比許多在台灣遙控的老闆更能體會這個問題的嚴重。「幹部說無聊,你說行,也不行;說不行,也不行。」吳能明含蓄解釋。他解決的方法是給幹部配置一人一套三房一廳的宿舍,家電設備俱全,讓員工眷屬可以來同住。還開出一塊地做高爾夫練習場,「這就是你的家了。」他對同仁們說。
也由於長年隻身在外的孤寂,許多未婚幹部在大陸完成終身大事。兩岸聯姻的台商家庭,數量並不少於台灣渡海而來的家庭。隨著台商企業在大陸發展規模日大,耕耘時日愈久,台商的家庭大事,幾與投資盈虧一樣重要。
絕大多數的台商,都不希望下班後獨自面對冰冷的宿舍,和一成不變的大鍋飯菜,但在大陸安置一家人確是需要排除萬難。若問台商為何不讓妻小同來,答案十之八九都因孩子就學有困難。
孩子在大陸就學,一方面台灣的教育當局不一定承認學歷,另一方面,「大陸學校教的東西,有些和台灣相反,例如對國民黨的評價。」曾經讓孩子進大陸一般小學就讀的宏碁訊息協理簡勝德說。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被迫面對兩岸政治認同的差距,父母著實情難以堪。
上海與北京的台商,可以讓孩子進國際學校,那裡沒有政治思想課,但學費昂貴。以上海而言,去年一學年學費是一萬五美金,今年預料要漲到兩萬美金,「受薪階級負擔不起」,單身到上海的中興百貨總經理馮仁厚搖頭說道。想家的時候,他會到公司樓下台灣人開的餐廳,吃頓豬腳菜飯配貢丸湯,聊慰思鄉情緒。
有些台商太太除了照管家庭,還負責當孩子家教,以免孩子忘了繁體字怎麼寫。
剛調任北京的宏碁訊息總經理劉學欽,是個特殊個案。「其實孩子不要上學也沒關係,」他笑著凝望桌子對面的太太:「她自己可以教。」在台灣的時候,劉太太就因國小三年級的大女兒碰到一個強迫學生課外補習的級任老師,乾脆讓孩子回家自己教。在台灣參與不少環保與教育改革活動的劉太太,有許多前衛的想法,她和先生一起到大陸的原因是,「想觀察大陸的人性工程」,她摟著不停笑鬧的雙胞胎女兒,嚴肅地說。
追求好一點的生活
劉學欽居住的北京友誼賓館,住著許多台商家庭。平常孩子們一起乘專車上下學,太太們則互通各種訊息。例如,煮飯阿姨的薪水行情,賓館應該提供的服務及設備。有時候,新搬來的家庭在不明狀況下,多付一些費用,馬上就有太太打電話來提醒:「你破壞行情喔。」
時日一久,台商家庭在對岸建立起不同於台灣的生活模式。家裡有傭人做家事,孩子課餘找音樂家教,太太們有閒暇學氣功、腳底按摩,充分利用大陸價格低廉的服務人力。從某些生活品質來說,這裡有一般台灣家庭想望不到的優渥。雖然,有台商眷屬還是因其他生活不適應,打道回台灣,但也有家庭漸漸難捨這樣的生活。甚至有台商想回台灣,太太卻不願意,因為回台灣以後沒有阿姨幫忙帶孩子。
對某些台商而言,家在哪裡,變成耐人尋味的問題。
愈來愈多的台商家庭,留在大陸過農曆年。聲寶天津廠總經理蔡榮惠,妻小都不在台灣,女兒在天津南開大學念東方藝術系,太太同來照顧這對父女。年底,在英國念中學的兒子,「回」天津度寒假。屋外冰天雪地,屋裡溫暖融融,蔡家提前吃了團圓飯。
「難得一家人聚在一起。」蔡榮惠看著家人,又欣慰又感懷地說。
安頓事業和家庭後,台商在大陸,究竟是過客,還是移民族群?大多數的台商面對這個問題,都是斬鐵截釘地表示,當然回台灣。「怎麼可能有人認同共產黨?」一位台商滿臉狐疑反問。
「我不認同共產黨,但我認同中國。」一位台商拍著胸脯說:「我是大中國主義者。」事實上,願意長住大陸的台商,和省籍並無絕對相關,但多半是老闆。一位將到上海近郊設廠的台南人,已經幫孫子找好幼稚園,準備三代同行,「作伙過來,方便看頭看尾。」他說。
「沒有人樂意離鄉背井去當外人,我只想有好一點的生活品質。」福建一位台商痛苦地說:「台灣治安不好,流氓多,大家只是裝做看不到。」
留根台灣,家庭與國家大計並無二致,關鍵還是在台灣要塑造比對岸更合適生存、茁壯的環境。
「故鄉還是要在,而且希望故鄉好。因為故鄉如果不好,會淡忘得更快。」陳紹箕希望,台灣能發展更好的居住空間,「有一天,希望可以回去養老。」才三十出頭的他,充滿期待地說。